誤會後一笑隨風

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那樣的誤會,不過,有的誤會是真誤會,需要雙方采取合適的方式來化解,也有的是假“誤會”,隻是當事人利用誤會技法來假裝糊塗,調節氣氛。

有一位武漢人到北京采購物品,這位采購員不會說普通話。他來到商店看到櫃台裏有一種小水壺。武漢人發“小水壺”的聲音有點像北京音的“小媳婦”,而“小媳婦兒”在北京話中則是一句不太文明的話,售貨員正好是一位年青的姑娘。當采購員問道:“同誌啊,你這小水壺多少錢一個啊?”時,恰好被售貨員聽成“你這小媳婦多少錢一個?”。所以售貨員很不滿,但又不好發作,就狠狠地瞪了采購員一眼,采購員以為對方沒聽清,又大聲問了一聲。這時,售貨員憤怒至極,大聲回敬:“流氓!”采購員卻正好聽成:“六毛!”這時,其他櫃台的售貨員以為這邊發生了什麽事都圍了過來。看到這樣物美價廉的小水壺,采購員手舞足蹈,大聲叫喊:“太好了,太好了,你們這些小水壺我全要啦!”結果惹火了所有姑娘,把他圍了起來。

這是一個由於地方發音不同而導致的真誤會,還有一個誤會,是由不會說話導致語言歧義和說話的意思被理解錯誤:

某劉老大請客,相約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麻子中,隻有麻子沒來。到吃飯時間,劉老大外出張望,說了一句:“該來的沒來!”張三覺得劉老大話中有話,就想:難道我這不該來的又來了。於是他走了。劉老大奇怪,就說:“不該走的又走了!”李四就覺得該走的可能是他,也走了。剩下的王五、趙六兩人都說劉老大:“老兄,你怎麽這麽說話呢?你看,他們都走了。”劉老大很委屈:“我說的又不是他倆。”王五、趙六都憤憤然:“原來你是說我倆呀!”於是也走了。

由於不同的民族語言,在交流過程中難免發生錯誤理解,下麵這個例子就十分有趣:

一英國人到商店買鋼筆,售貨員是位老太太,不懂英語。英國人說:“pen”。老太太拿出臉盆給他,英國人說:“No。”老太太說“不漏,剛進貨的怎麽會漏呢?”於是照光線,試水,說不漏。英國人見沒法交流,就走了,臨走時說句:“good—bye”,老太太也很禮貌:“過天來買?也行。明天後天都行。”

誤會是時常會有的,平時與家人,與親戚,或與朋友同事等相處,總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誤會發生,有時還感覺蠻委屈的,但是如果將事情說清楚又會傷害到人,是自己忍著,還是把自己說清楚呢?左右為難。其實,對於被誤會了後到底要不要解釋這個問題,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對待。有的事情,解釋的話往往會越描越黑,更可能再次被誤會成是故意掩飾;如果不解釋的話呢,雖說隨時間的變化真相終究會被大家看到,可是萬一真相一時得不到大白呢,那麽誤會就會越來越深,越來越大,所以要不要解釋就要看自己怎麽想了。有時候,如果不想再被誤會下去,索性說出來,管它有沒有人相信,自己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君子坦****,如果還是有小人願意添油加醋,混淆是非,那就沒辦法了,因為你真是遇到小人了——小人難防啊!

所以,對待誤會,關鍵是看我們對待誤會的心態。不管是真誤會還是假“誤會”,我們都要學會培養開闊的心襟,在誤會過後,一笑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