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上的橋梁

有些父母,過於威嚴與武斷,對子女總是隨意訓斥,發號施令;有些子女,過於任性與專橫,對父母的教育不聞不問,嗤之以鼻。這樣,父母子女之間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裂痕,“代溝”就形成了。於是家庭沒有歡樂,如死水一潭,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善交流,橫眉冷對,仇敵一般。這是一種悲哀,是兩代人的悲哀。

我們從下麵一對父子間的通信可見一斑:

兒子在寄讀學校給父親寫了封信,整封信隻有六個字:“無錢,無趣。兒子。”

一個星期後,他收到了回信,也隻有六個字:

“多少,振作。父親。”

從這封似乎像對暗號似的信中,我們可以領悟到這對父子之間感情的冷漠。

其實,幸福愉快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麵對你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冷漠,我們不防使用幽默試一試。

父母對子女幽默的機會是很多的,隻要父母有這樣的觀念和態度。

一家人在吃飯,兒子十分感慨地說:“先進與落後,文明與愚昧,即使在使用餐具上也能體現出來。外國人用的是金屬刀叉,而我們用的卻是兩根竹筷子。”

父親聽著這話很不順耳,但他沒發火,想了想說:“這個問題好解決。”他拿起火鉗,一把塞給兒子說:“給,使用這個吃,也是金屬的,重量也夠!”

這位父親對兒子崇洋媚外的思想,沒有訓斥,巧用幽默,這樣更易於使其接受批評。

有一位著名畫家,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要兒子畫畫,可兒子另有誌向。時間長了,父子間總有磕碰。一直到兒子16歲時,畫家還是固執地強迫兒子這樣做,兒子苦不堪言。

這天,兒子拿著隻是一張白紙的“畫”交給父親;父親不解地問:“你的畫呢!”

“爸,在這張紙裏,你可以看到一匹馬,它正在一片草地上吃草。”

“草在哪兒?”

“給馬吃光了。”

“那馬呢?”

“草吃光後,它就走了。”

畫家笑了,從此不再要兒子畫畫了。

試想,這位兒子如果把對父親的不滿強忍在心裏,久而久之,會積累成怨恨,父子關係肯定崩潰。

誠然,父親與兒子由於社會經驗、年齡大小、知識結構的差異,隔閡是難免的。父親看兒子,認為兒子自以為是,不修邊幅,缺少知識,不求上進;兒子看父親,認為父親迂腐可笑,計較小事,羅羅嗦嗦,思想僵化。但不管怎樣,父子之間情深似海,隻要好好處理相互間的關係,善於化解矛盾,“代溝”就一定會化解。

有人曾以做兒子的自白形式形象地表明了兒子對父親的認識是不斷變化和深化的: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麽都懂!”

14歲:“好像爸爸有時說得也不對……”

20歲:“爸爸有時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幹練,他今天肯定是個偉人了……”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該和‘老頭子’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還是很全麵。”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一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對您的了解太晚了。”

是啊,父親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教科書,他那豐富的生活閱曆與經驗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希望我們每一位朋友,珍惜父子骨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