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海上鑽井多艱險
海洋浩瀚無邊,財富無窮。據統計,海洋占地球表麵積的70%,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包括海洋生物、海底礦產、海水、海洋能源、港口等多種類型。其中,海底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近年來,世界各國獲得的重大勘探發現中,一半以上來自於海洋。
顯而易見,相對於陸地來說,海洋石油的開發之路也是非常艱辛的。
前不久,我與老朋友薛濤先生閑聊時,聊起了海洋鑽井平台。
薛濤已經退休多年,雖然不算石油人,但他的英名,卻光榮地寫進了中國石油史。
1967年2月,“文革”鬧劇開幕不久,沈陽軍區某部138團宣傳幹事薛濤接到命令,隨部隊緊急前往大慶,擔負保護油田正常生產的任務,在“三結合”中擔任大慶建設局副局長,並與“鐵人”王進喜建立了深厚情誼。1969年5月,他創作了交響序曲《英雄的大慶人》,被紀錄片《大慶紅旗》選為背景音樂,並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慶油田發現50周年、大慶建市30周年《輝煌大慶》大型交響音樂會上,作為第一個節目隆重推出;1971年10月,他擔任了大慶文化局副局長,並兼任了電影劇本《創業》寫作小組組長;後來,《創業》受到粗暴批判,他被江青點名,撤職回到部隊,人生的軌跡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一直有些懷才不遇,鬱鬱寡歡。
當年,為了寫好《創業》劇本,他按照當年的工作套路,率領創作人員到大港、勝利、江漢等油田深入生活,收集了近500多萬字的素材,完成了劇本提綱。
在天津大港油田,他登上了渤海鑽井平台,感觸很深。那天,他贈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作《石油人生》,回憶說:
在采訪現場,我就遇到一個以管窺豹的場麵。當一位通信員站在交通艇上,將一捆信件遞給鑽井平台上的接貨人員的瞬間,因為波濤起伏,導致平台和交通艇同時、突然搖晃,接信人重心偏移,難以站穩,那捆信件沒能接住,眾人眼睜睜的看著它墜進了十幾米以下的大海,被大浪卷走。——這些信件,來自祖國的四麵八方,有的寫滿了父母的問候,有的寫滿了妻子的掛念,有的寫滿了戀人的私語,還有的寫滿了親友的祝福。在哪個信息貧乏、通訊落後的年代裏,這些損失的精神食糧,對於遠離大陸、生活在孤島似的鑽井平台上的石油工人們來說,是多麽大的損失啊!
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是陸地石油勘探開發的延續,經曆了一個由淺水到深海、由簡易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1887年,美國人在加利福尼亞海岸數米深的海域,鑽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開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
1933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建造了坐底式鑽井駁船“Gilliasso”,並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鑽井進尺1700多米,標誌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36年,為了開發墨西哥灣陸上油田的延續部分,美國鑽成世界第一口海上油井,並建造了木製結構生產平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製結構平台改為鋼管架平台。
1964-1966年,英國、挪威在水深超過100米、浪高達到30米、最高風速160公裏/小時、氣溫至零下且有浮冰的惡劣條件下,成功地開發了北海油田。
1960年代,全球海洋油氣產量隻有100萬桶/天;2005年,已達到2500萬桶/天;預計到2013年,將高達5350萬桶/天。
我國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起步較晚。
1958年,中國海底科學的奠基人——金翔龍帶領著中國第一支海上勘測隊,推進到黃河入海口海域,拉開了中國海上石油勘探的帷幕。
1960 年代之初,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正式納入中國的石油發展戰略。
1964年4月,石油部組建了渤海第一個淺海地震隊,用4條木製機帆船,將陸地的設備裝在船上,利用六分儀定位、人工插檢波器、人工放電纜,製作了6公裏長的試驗測線。
1965年元月,石油部提出“上山、下海、大戰平原”的戰略部署;3月,在天津市北倉鎮召開海洋勘探會議,決定由5個地震隊、2個重力隊、1個測量建標隊,共同組建海洋地調一大隊,開始在渤海海域進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同年9月27日,53條漢子組成的1806鑽井隊,乘坐民主20號輪船來到曹妃甸。當時,風大浪高,輪船無法靠岸,鑽井隊不得不花錢雇了兩條漁船,才艱難地登上曹妃甸。
在隨後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們按照在陸地打井的程序,先是選擇地點,搭起6座帳篷,為自己建了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窩棚,接著,就開始了拓展井場的緊張戰鬥。
曹妃甸島,原名叫著沙壘田島,位於渤海灣西北部,隸屬唐山市,距離天津塘沽30多海裏,是一個長約10公裏、寬約200米的沙島。據說,古代有位姓曹的妃子,陪伴皇帝巡海,來到這座島上,不幸遭遇海嘯罹難。為了紀念她,後人們就在島上建立了廟宇,稱其為曹妃殿,後來口口相傳,訛為曹妃甸。這裏海況惡劣,盛產風浪,漁民們都叫它是“閻王殿”、“老虎口”、“拆船港”,漁船很少願意光顧這座沙島。
11月7日,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海嘯席卷全島,轉眼之間,居住窩棚和鑽井器材、設備就不見了蹤影。幸免於難的勘探隊員被迫撤離……
1966 年,“石油人”發起 3 輪衝鋒,才把渤海“海 1 井”平台安放在井位上,開始鑽探。第二年 6月,“海 1 井”鑽至 2441 米出油,日產原油 35.2 噸、天然氣1941立方米,標誌著中國海洋石油進入了工業發展新階段,國務院特意發來賀電,稱讚海洋石油工人“創造了我國海上打探井出油的先例”。
1970年夏天,我國第一座自升式移動鑽井平台在大連造船廠開建。該平台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七O八研究所設計,由基礎和上層結構兩部分組成。基礎部分為4座7米×7.5米的6樁導管架,在水麵以上由水平拉筋連接成整體,導管架間距6米,總長 60.4 米,總寬 32.5 米。4根圓柱形樁腿,每根直徑5.29米,長73米,為摩擦支承樁。樁的入土深度30米。最大鑽井深度4000 米,吃水 3.3 米。自持能力30天,定員90人。
1972年6月8日,這艘鑽井平台被命名為“渤海一號”,由海軍部隊派船拖至塘沽。次年年初,石油部領導要求“渤海一號”加快進度,趕在從日本引進的“渤海二號”前麵開鑽,為祖國爭光。可是,當時的渤海一號,關鍵設備還存在某些缺陷。怎麽辦?指揮部黨委連續開會研究,並發動群眾獻計獻策。升船時,為了熟悉設備結構、性能,摸索操作規律,16名工人要分別在4個樁角上呆20多個小時,既不能站,又不能蹲,隻能彎曲著身子瞪著兩眼,一直盯著齒條觀察。衣服被浪花打濕了,腿腳凍麻木了,也不能撤下。大家冒著刺骨的寒風,連續奮戰,硬是把鑽井平台升了起來,並一鼓作氣,打完第一口探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