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常州屠城

從幕後走到前台,形勢比人強,激烈的變局麵前,謝太皇太後雖在花甲之年後才預政,在這舉國難覓英才的尷尬內外環境裏,她對於軍國大事也隻能自己承擔起來,在繼續依賴陳宜中等年富力強的朝臣同時,很多事,她也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

考慮到整體局勢,打算召在揚州守城的李庭芝到朝中任左丞相,可是,當時在前線,還是出現了一些守將不聽調遣的情況。

為了獎勵前線抗元將士,謝太皇太後加封夏貴為樞密院副使,同時時兼兩淮宣撫使。

所謂兩淮是指淮東和淮西。

其時許多城池都落入元軍手中,朝廷曾發布詔令,讓夏貴與揚州知州、淮東製置副使朱煥對調換防,可夏貴不肯受命,朱煥隻好再回揚州任職。

這樣一來,為了加強揚州防務,李庭芝便不能離開前線,左丞相的職務隻好重新授予留夢炎。

當時文天祥正帶著江西兵到臨安勤王,一直被留在臨安城外,沒有調遣到前線抗敵,陳宜中被謝太皇太後召回朝廷任職後,在陳宜中的建議下,謝太皇太後安排文天祥做平江府知府,平江府就是後來的蘇州。

陳宜中為了兼顧整個局勢,派李芾出任潭州知州,這潭州就是後來的湖南長沙。

文天祥與李芾的任命在同一天下達。

文天祥因為曾經營江西,對宋朝南方地區的布局有一定思考,在臨安停留的這段時期,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與元軍作戰的事,在赴任平江,離開臨安前,特地給謝太皇太後上了一道奏章,說明自己對時局的看法,並提出要重建四大軍事重鎮的建議,他在上書中寫道:

本朝懲五季之亂,削藩鎮,建都邑,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以寢弱,故敵至一州則一州破,至一縣則一縣殘,中原陸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為四鎮,建都統禦於其中。以廣西益湖南,而建閫於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閫於隆興,以福建益江東,而建閫於鄱陽,以淮西益淮東,而建閫於揚州。責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鄱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地大力眾,乃足以抗敵,約日齊奮,有進有退,日夜以圖之。彼備多力分,疲於奔命,而吾民之豪傑者,又伺間出於其中,如此則敵不難卻也。

在文天祥的這份計劃裏,實際是針對元軍當時已經過了長江的情況下,構建一條從湖南長沙,經江西隆興(南昌)、鄱陽,到江蘇揚州的南方防線。

文天祥這個防禦計劃與當年汪立信建議沿長江布防的計劃有些類似,汪立信主要根據當年元軍順長江東下的形勢提出,現在文天祥主要根據元軍已取得長江上中遊,並把主要作戰力量集中到揚州的情況,他所說的四鎮就是後來的長沙、南昌、鄱陽和揚州,是以扇子形狀對臨安作一個護衛分布,希望宋軍能鞏固以江西、廣東、福建、浙江為核心區域的政治版圖,與元軍在更廣大範圍內形成對抗,以分散元軍此時集中從揚州進攻臨安的戰略意圖。

左丞相留夢炎和右丞相兼樞密使陳宜中看了文天祥的計劃,認為這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實行起來比較困難,沒有同意文天祥的戰略設計。

文天祥知道自己的計劃不能被朝廷采納,也隻得搖頭歎息,前往平江府上任。

伯顏自大都南返,在揚州城下與阿術會合,宣布了忽必烈授予阿術左丞相和平章軍事的任命,元軍大振,於是召集諸將商議對臨安發動總進攻的事宜。

考慮到揚州、常州等城池守將的守城意誌,元軍對這些城池圍而不攻,直接大兵會師到臨安。

分兵三路:

右路軍由駐防建康的阿喇哈、鄂羅齊率領蒙古騎兵、漢軍步兵十餘萬人,從建康出發,由安慶直達臨安西北的獨鬆關;

左路軍董文炳、張弘範、張祇、範文虎、王世強、管如德、史勝、楊晦等率領水師和步兵數十萬,順長江而下,取道江陰,從許浦、澉浦、上海、華亭等處包抄臨安的出海通道;

伯顏自己率領一萬精兵,讓呂文煥做先鋒,做中路軍,進逼常州,形成一種高壓態勢。

阿術此時官居伯顏之上,也駐兵於揚州附近的瓜州,與伯顏軍形成合圍。

文天祥剛至平江,收到常州被圍的戰報,立即命部將尹玉、麻士龍、朱華等,與陳宜中派往支援常州的張全等會師,往馳常州,在前往常州的路上,被元軍截住,麻士龍與尹玉戰死,張全與朱華被元軍堵在往常州增援的路上,被迫折返,常州援絕勢孤。

常州知州姚岩、通判陳炤、都統王安節與劉師勇齊心協力,奮擊元軍。

伯顏派人到常州城下,大聲向城裏守城軍民喊話:“城裏的守城將士和老百姓聽清楚了,你們現在已經被我大元之軍包圍了,早成一座孤城,所有的外援都被我們截斷,不要指望有人來救你們了,你們放下武器,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我們就會免追你們抵抗的罪責!”

城裏沒有人動搖。

接著,伯顏又命令幕僚寫了一道向全城將士的勸降文書,內容是:

常州城裏的主帥、將校、士兵和老百姓:常州本來是已經投降了我元朝的城池,你們卻要來重新占領,我們的大丞相現在領兵到城下,已經把整個常州城圍得水泄不通,隻要我們向城裏發起進攻,一定摧枯拉朽一般。然而,念在我大元皇帝好生惡殺的分上,他下旨要求我們以招降你們為首選項,我們這麽多天來都在派人向你們勸降,你們卻固執不聽,你們老百姓不要覺得歸降後再叛變,我們會追究責任,那都不關你們的事,你們那些守城將士也不要害怕曾經與我們對抗過,那都是各為其主,現在隻要你們願意真心歸附,希望能約在明天納降,我們一定確保城裏的將士和老百姓生命不受到危害,你們以前的罪責一律不再過問,決不妄殺一人,仍然與長江沿線各地歸附城池一樣,對那些率城歸降的將領加官封賞,老百姓繼續安居樂業。如果在這勝敗已定的情況下,你們還要執迷不悟,堅持對抗,一旦城池被我們強攻而破,那可能就是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被入城兵將斬殺,到時生靈塗炭,就悔之不及了。希望你們認真考慮,趕快定下歸降的策略,不要留下遺憾。

元軍把這份勸降信印成很多數量,仿照在其他城池的做法,讓弓弩手從四麵八方射入城內,試圖全麵瓦解常州城裏的宋軍鬥誌。

然而,姚岩、陳炤、王安節與劉師勇諸將,沒有一人動搖,城裏的百姓與將士也都堅決不投降。

伯顏本以為宋朝的城池都會如長江中遊的江州、蕪湖、安慶等一樣,會在大兵壓境時望風而降,常州應該在強大攻勢下歸降不難,沒有想到卻遇到了一塊硬骨頭,這使他一路攻戰過來的良好心態發生了扭曲,為了向常州城靠近,他命令元軍把常州城外的老百姓征來,運土填壕,為了盡快填滿,甚至讓士兵押著直接把在前麵運土的百姓填埋在土堆中,希望以此來鎮住城裏的守將,逼他們投降,那姚岩等看得清楚,心中滴血,眼裏流淚,但仍是拒不投降。

伯顏親至城下,命令火炮手向城內密集放射火炮,城裏的房屋迅速在各處起火,但城牆還是堅如鐵壁,元軍無法攻破。

伯顏氣急敗壞,對著身邊諸將怒喊道:“一路上你們所向披靡,今天麵對這樣一個常州城,竟然束手無策,真的讓我失望!”

呂文煥等人被罵得啞口無言,一個個急紅了眼,各自率領隊伍,向常州城內發起強攻,終於有一隊人馬首先用雲梯登上城牆,插上了元軍的旗幟,一時間,元軍奮然入城,將常州城攻下。

姚岩、陳炤奮力殺敵,終因力量懸殊,不幸戰死,王安節被俘,見到伯顏,大罵不止,被伯顏手下一員大將當場刺死,隻有那劉師勇,畢竟久經沙場,他率領自己身邊八位騎兵,突圍而出,逃往平江文天祥那兒。

元軍進到常州,伯顏還在怒頭上,放縱將士,大屠城內百姓,製造了一次最為殘酷的屠城事件。

在江西境內,元軍為了配合伯顏和阿術在長江下遊對臨安的圍攻,也加大對宋軍還在守護的相關城池的進攻。

元軍別將蘇都爾岱、李恒等率領元軍進攻隆興,連下江西十一座城池,直逼撫州。

時任江西安撫使黃萬石率領一支隊伍逃往建昌,都統密佑與一支元軍在一個叫集賢坪的地方遭遇,展開激戰,因眾寡懸殊,兵敗被執,當元軍向他勸降時,他怒目而罵,英勇就義。

元軍很快把建昌攻了下來,黃萬石又帶著隊伍連夜逃往福建,在被元兵追擊時,自行投降了元軍。

宋軍統製米立,在隆興江坊(南昌青山湖)一帶與元軍作戰,被元軍抓獲,元軍將領阿剌罕命已經降元的黃萬石勸降米立,米立拒不投降,被元軍殺死。

當時臨安的謝太皇太後安排一個叫謝枋得的人招諭江西,其時,江西境內大部分城池都被元軍占領。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信州弋陽(江西省上饒弋陽縣)人。詩文豪邁奇絕,自成一家。曾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淹貫百家,是個文弱書生。

謝枋得在臨安為官時,曾與呂師夔共事,兩人交好,呂師夔降元後,謝枋得奉謝太皇太後之命,試圖與呂師夔建立聯係,商討宋朝與元朝議和的事,當時呂師夔被忽必烈召到大都去見駕,未能取得聯係,現在,謝枋得被任命為他的家鄉信州知州。

阿剌罕基本占領江西之後,隻有信州的謝枋得沒有歸降,阿剌罕繞開信州,直往臨安而來,一直進攻到獨鬆關。

獨鬆關的守將張濡曾殺死元朝使者,並冒功請賞,這個時候,看到元軍已經從多個方向向臨安圍來,自知不是對手,竟然聞風逃走。

協助張濡守獨鬆關的馮驥本是集英殿學士,一介書生,張濡逃走後,他便擔起了指揮將士反擊叩關元軍的責任,拚死力戰,終因力量方麵的懸殊,戰敗殉國。

獨鬆關可是臨安的最後一道西北屏障,這一下,整個臨安就暴露在元軍的鐵蹄之下了。

謝太皇太後收到戰報,坐立不安,立即下詔,命在平江的文天祥入衛臨安。

文天祥行前專門拜會了在前線任宋軍統製的張世傑,對張世傑說:“現在,淮東還有幾座城池在我軍手中,守將也都忠心堅守,福建、廣東全境目前還在朝廷掌控之下,如果與元軍硬戰,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萬一我們在前線與元軍作戰獲勝,請你命令淮東的我軍將士把這些南渡的元軍後路截斷,到時候,我們的國家還有可能重生之時。”

張世傑點頭稱善,於是,文天祥動身前往臨安,並向謝太皇太後陳述了自己與張世傑商量的構想,可是,右丞相陳宜中認為文天祥的想法太理想化,在當前這種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實現,因而謝太皇太後沒有采納文天祥的意見。

左丞相留夢炎雖然位在陳宜中之上,但一介書生的他,麵對這麽緊迫的戰爭局麵,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不能出一言,建一策,自感無趣,看到形勢這麽糟糕,預判元軍攻下臨安隻是時間問題,任憑這些書生味濃厚的朝官們謀劃,這宋朝的末日終究是要到來的,因而,不聲不響,帶著家人、仆從,偷偷離開臨安,不辭而去。

朝中所有事情,又全部落到了陳宜中身上,到了此時,陳宜中還能想什麽呢?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向元軍乞和,至少保住謝太皇太後和皇帝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