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煤河
每年到了洪水季節,後河除了發“魚河”外,還要發一到兩次“煤河”。
這裏所說的煤河,就是洪水把上遊山體淺層中的煤塊,衝到下遊來。
發煤河時,一場大洪水過後,你瞧吧,河灘上到處都是大如牛身,小如狗頭的煤塊,一個人一會兒工夫就能撿拾一大卡車煤。
後河衝下來的煤塊質量好,燃點低、熱力大、而且灰分少。一張報紙就可把煤點燃,一大堆煤燃燒到最後隻有一點點煤灰。
冬天,村裏的人在野外看電影或看戲,搬幾塊煤往場子中間一架,用報紙點燃,大半個場子都是暖融融的,人們邊烤火邊看戲或電影,有說不出的愜意。
更有一些遠路者,下地勞動了一天,因家離的遠,為看電影或看戲,急著趕路而耽誤晚飯的人,把從家裏帶來的紅薯、土豆、栗子、花生等,埋進炭火滾燙的灰燼裏,要不了多一會就煨熟了。邊吃著烤紅薯、土豆和香噴噴的栗子、花生,邊看節目,更是有一番情趣在心頭。
發“煤河”,是後河最熱鬧的季節。你瞧吧,沿河上下,男女老少,山裏山外,大路小路,到處都是撿煤的人群。運輸工具更是五花八門,有架子車、獨輪車、平車、牛車、馬車、蹦蹦車、手扶拖拉機、卡車、翻鬥車、載重汽車等。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這世界越是變幻莫測,就越應該堅守一些不變的東西。
俗話說,山有山規,鄉有鄉約。千百年來,後河人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鄉規和鄉約。隻要你踏上後河地界,在後河一帶生活的人,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這些鄉約和鄉規。膽敢違犯者,一定會受到眾人的懲罰。
就拿每年發煤河撿煤來說吧,後河兩岸人約定,凡是河灘上洪水衝下來的煤塊,是老天爺賜福給天下眾人的,大家誰都可以撿拾。不能說這段河道屬於張家村的,洪水衝下來的煤就屬於張家村的;是李家莊的河段,就屬於李家莊的。那不行,天底下的每一個人都有份,就連路過後河的外地人都可以撿拾。
為了防止一些人持強欺弱,占地為王,後河人同時還規定,隻要煤沒有運走,還在河灘上,仍然是屬於大家的,人人都可以撿拾。不論你官階有多高,家族實力有多強,都必須遵守這個老祖宗傳下來的規定。誰違反,誰將受到眾人的批評和指責,成為大家的公敵。
當年,後河南岸劉家窯村,有一戶姓劉的大戶人家,為富不仁。災年,鄉親們到他家借糧,他總是小鬥出大鬥進,進行盤剝。平時,大肆放高利貸,趁人之危,斂不義之財。
劉家憑借家丁眾多和有錢有勢,無視鄉規民約,強占豪奪,稱霸一方。每年到後河發炭河時,他們家總要霸占一段衝下來煤塊最多的河道吃獨食,從而引起民憤。
真是應了那句古語:人眼不開天眼見,多行不義必自斃;不是不報,時間不到,時間一到,一切全報。
一年除夕之夜,劉家人放炮竹不小心把房子燃著。當時,正刮著西北風,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從一座房燒到另一座房,從前院燒到後院。眨眼功夫,劉家一連三座院子,百餘間房子全都著了火。
劉家人敲鑼央求鄉親們救火,平時遭受劉家欺負的鄉親們,仿佛就像大家約好似的,沒有一人出來救火。
這時,平常飛揚跋扈、橫行鄉裏,從不把鄉親放在眼裏的劉家老太爺,跪倒在村頭的十字路口,高聲哀求村人:誰參加救火賞十塊大洋、二十塊大洋、三十塊大洋,最後出到一百塊大洋,仍無一人出來救火。
就這樣,劉家一排三座連著的大院、百餘間房屋和家產,連同他們平時欺辱鄉親的霸氣,一起被大火燒得幹幹淨淨。最後,劉家看到自家平時作惡多端,失去民心,在後河地界是無法再呆下去了。於是,他們家變賣了剩餘的產業和田地,遠走他鄉,另尋棲身之地。
改革開放之初,市場煤炭價錢看漲。一年後河發煤河時,不知從哪兒竄來一夥歪心眼的“強人”,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強占河段,不允許別人在他們劃定的河段裏撿拾煤塊。立刻引發民憤,被自發組起來的後河人打得丟盔卸甲,屁滾尿流,滿地磕頭。從此,再也沒有人敢這樣霸道,吃獨食,帶這樣的壞頭了。
“後河發煤河,是老天對後河兩岸人民的惠贈和賜福,隻要是天底下的人,來者都有份。”我在後河沿岸走訪時,人們都這樣說。
後河發一次煤河,人們撿一次煤,一般人家做飯取暖可用兩三年。也就是說,兩三年內,都不用上山割草、打柴。
後河兩岸山野的植被保護的好,山林茂密,很少遭到人為的砍伐和破壞,很少發生水土流失現象。這與後河每年發“煤河”,有直接的關係,也是後河千萬年來沒有斷流和枯竭的秘密之一。
但願後河的“煤河”,每年繼續發下去!讓兩岸的人們世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