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的複仇——青藏高原動物傳奇之一

在昆侖山旅行探險考察中,我漸漸地發現,早晨和黃昏,是野生動物活動最頻繁、最活躍的時候,也是觀察了解野生動物的最佳時機。旅途中,不論多麽艱辛、多麽勞累,我每天早晚,堅持對野生動物進行觀察,並做到雷打不動。

這天早晨,我剛剛架起自己為旅遊探險和田野考察,特意專門托朋友從國外購置的高倍高清軍用望遠鏡,就看到一隻狼的身影,出現在鏡頭中。

這是一隻在昆侖山裏獨自流浪的公狼。它不前不後,已經跟隨著我有好幾天了。據我的觀察和對狼的了解,這可能是一隻年老體衰、被年輕力壯的同伴,從狼王的寶座上掀下來後、又被趕出狼群獨居的孤狼。

狼是群居性動物。狼之所以能捕捉到獵物,大都是依靠相互協作配合和集體的力量。一隻單槍匹馬的獨狼,是很難能捕捉到獵物的,特別是在昆侖山這山勢陡峭、地形複雜的地域,捕殺獵物的難度,不知要比平原地區增大多少倍。

這隻公狼,這些天之所以一直緊緊地尾隨著我的目的,是希望能撿拾一些我丟棄的肉渣碎骨、殘羹剩飯,用以填充它那饑腸轆轆、空空如也的腸胃。

作為經常深入荒原和山野探險遊曆的行者,在野外,我堅守旅人的紀律,從不亂丟棄東西,特別是罐頭盒、吃剩的食物等生活垃圾。動物學家們曾多次提醒和忠告南來北往的“驢友們”,老虎、獅子、豹子、狼、棕熊等一些食肉猛獸,常常就是通過翻動和吃人遺棄的食物,開始覬覦人、跟蹤人,從而熟悉和了解人的生活習性,最後算計和加害人的。

去荒野探險旅遊,不隨便丟棄東西和吃剩的食物,這不僅僅是關係到愛護和保護環境,有時候直接關係到旅人自身的安全。

今天早晨,我從望遠鏡裏發現,這隻獨狼的行動有些奇怪和異常。它一掃往日窮途末路、垂頭喪氣和潦倒頹廢之氣,而是精神抖擻,步伐堅定,目標明確,頭也不回地一直朝著前麵的山崖快步跑去。

“不好,要壞事!”我心裏暗暗地不由“咯噔”了一下。因為,前麵山崖的岩洞裏,住著一隻母猞猁和它的三個孩子。

這次到昆侖山裏旅遊探險,出發前做“功課”時,我從一些資料上,了解到青藏高原的動物種類中包括猞猁。真沒有想到,在昆侖山裏很快就發現了猞猁。這是我這次野外旅行考察中,一個意外的驚喜和重大收獲。

三天前,我來到這個山穀後,對營地四周環境進行踏勘和觀察時,發現了猞猁居住的山洞和猞猁母子。

當時,我在望遠鏡裏看到,母猞猁正帶著自己的三個幼崽,在巢穴洞口旁邊的山坡上散步、嬉戲。

三個小猞猁比成年的貓大不了多少,長得毛茸茸、胖乎乎的,小尖耳朵直愣愣的豎立著,非常機靈,真是可愛極了。

小猞猁們很是頑皮,一會兒纏著母猞猁要吃奶,一會兒一個接著一個,輪流擁抱母猞猁的脖子,爭著與母猞猁親吻。母猞猁也極有耐心和愛心,一點兒都不煩躁、不嫌棄,親熱而認真地與小猞猁們玩耍著,做著撲咬、攀岩等各種各樣它們自己的遊戲。

和眾多的高原上食肉動物一樣,猞猁也喜歡登高望遠。

在猞猁居住的山洞洞口,有一塊冰河時期遺棄的足有兩間房屋大小、頂部平整的巨石。每當母猞猁和兒女們玩累了、也玩煩了後,就縱身一躍,跳上平麵大石頭的頂端。它一邊安詳地臥在石頭上小憩,一邊不時抬頭警惕地朝四處張望,精心守護著三個在山坡上嬉戲、打鬧、活波可愛的兒女。

三個小猞猁在母親的看護下,無憂無慮地在山坡的岩石之間鑽來鑽去,爬上爬下、相互追逐,相互打鬧。一會兒這隻用嘴叼另一隻的耳朵,另一隻不服氣,反過來又叼來犯者的耳朵;一會兒這隻把那隻壓在身下,一會兒那隻又把這隻壓在身下,玩得十分開心、盡興,不亦樂乎。有一隻膽大的、比較淘氣的小猞猁,竟不怕危險,悄悄爬上母猞猁臥的大石頭頂上,想獨自和母猞猁親熱,被母猞猁嚴厲地趕了下來。

那是三個多麽惹人喜愛的猞猁小寶寶啊!

可此刻,危險,就像一個看不見的魔鬼,正一步步向母猞猁和它的兒女們逼近,一場滅頂的災難,將要降臨到它們的頭上。

我想大聲喊,但怎麽也喊不出聲;我想上前去幹涉狼,把狼趕走,幫助猞猁母子,可我怎麽也挪不動步子。

我隻能按照野外探險考察者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對所有野生動物們一同視仁,不偏袒任何一方。尊重大自然的選擇和規律,對一切都始終保持中立,保持沉默,平靜、客觀地記錄萬物的生長、發展和和變化,不得有任何的人為幹預。

猞猁,是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分布較廣的食肉動物。我國青海、西藏、新疆、內蒙、甘肅、東北三省等廣大地區,都曾有他們活動的身影。

猞猁喜歡生活在高山地帶,棲息的環境極富多樣性,從亞寒帶針葉林,寒溫帶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高原草甸、荒漠與半荒漠等各種環境,均有其足跡和身影。猞猁棲居的海拔高度,也可由數百米的平原,一直上升到5000米左右冰天雪地的高山。修建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期間,我作為報社特派記者,在鐵路唐古拉山越嶺地段工地采訪時,曾在海拔5073米的唐古拉山頂上,看到過猞猁追捕羚羊的身影。

在動物學的分類上,猞猁為貓科,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它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體長一般在90-130厘米左右,體重大都為35——45千克左右,也有個別體重達到50——60千克的。在昆侖山下的阿爾頓曲克草原,我曾見到過一隻體重在70千克的公猞猁。那是一年冬天下大雪,猞猁在野外一時找不到吃的東西,餓得急眼了,鋌而走險,悄悄跳到牧民的羊圈裏偷吃羊,被牧民抓住後,給其過磅稱重。後來,牧民將那隻公猞猁送給了西寧市動物園。

猞猁身體粗壯,四肢較長,尾巴短粗;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兩隻耳朵尖端,各生長著一小撮深褐色聳立的毛,大多數人喜歡稱其為“筆毛”。成年猞猁耳朵上的筆毛長約有4厘米,深褐色毛的中間,還夾雜著一些少量的白毛,遠遠看去,極像我國古裝戲劇裏,武將頭盔上插的孔雀或山雞翎子,為其增添了幾分威武和氣勢,很是特別和吸引人的眼睛。

大自然的進化,是非常神奇的。你可千萬別小看,猞猁耳朵尖端生長的這撮深褐色的筆毛,它就如同雷達上的天線一樣,能夠隨時迎著聲源方向轉動,有收集音波的重要作用。如果猞猁失去耳朵尖上的筆毛,其聽力靈敏度就會大大降低。隨著聽力靈敏度的降低,猞猁的捕獵技能和捕殺獵物的機會,也隨之會大大減弱、減少,那將嚴重影響到其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和其它的野生動物一樣,猞猁身上的毛色,是猞猁不可或缺保護衣和偽裝服。它的毛色,可隨著環境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猞猁的毛色比較複雜,多為灰黃色,另還夾雜有紅棕色、土黃褐色、灰草黃色、淺灰褐及赤黃色等。猞猁背部的毛最厚,頭部的兩頰下還長著些宛如小圍脖似的長毛,身上或深或淺點綴著深色斑點和小條紋。

一般來說,夏天的時候,猞猁身上的斑點最為清晰可見,而到了冬天,毛色相對會變淺偏灰,斑點也就比較少,不太明顯。猞猁有些部位毛的顏色是比較恒定的,如上唇為暗褐色或黑色,下唇為白色至暗褐色,頜的兩側各有一塊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為純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麵、外側均具斑紋,胸、腹部的毛色,多為白色或乳白色。

猞猁是一種喜愛離群獨居、自由自在、落拓不羈、孤身活躍在廣闊天地空間裏的野生動物。它一般愛把自己的洞穴,多建在岩洞、石縫之中。它喜歡捕食旱獺、雪兔、野鼠、旅鼠、沙鼠、雪雞、鵪鶉、野鴿、大雁、野鴨、野雞等各種小型哺乳動物和禽鳥,有時還襲擊馬麝、麅子、野豬、梅花鹿,以及牧民的馬、牛、羊等家畜。

在自然界中,老虎、獅子、花豹、棕熊等大型猛獸,都是猞猁的天敵。

猞猁的個頭比狼稍微小些,有時,遭遇到狼群,常常會被緊緊追趕、包圍,最後慘遭獵殺。但就一對一單挑,論猞猁的機智勇敢和超強的搏殺技能,一點都不輸於狼。每當猞猁遇到單槍匹馬的獨狼,或因爭奪食物等發生厲害衝突時,猞猁也常常會毫不留情地將狼咬死。隻要人不主動招惹猞猁,猞猁一般不會傷人;隻有將其逼得走投無路時,逼急了,它才會對人發動攻擊。我在青藏高原工作6年,曾走訪過許多牧區和村鎮,從沒有聽說過猞猁傷人的事件。

猞猁的**季節,一般在每年的晚冬或早春,即二三月份左右。經過兩個多月的懷孕期,母猞猁會生下2——4隻猞猁寶寶。小猞猁們在大約一個月大的時候,就可開始吃肉等固體食物。它們一般長到第二年春天來臨、母猞猁再次戀愛**的時候,才會離開家、離開媽媽,自強自立。

一些單獨生存能力較差的小猞猁,有時也會繼續和母猞猁在一起多相處一段日子,比如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多學習一些獨立生存的技能。一般在母猞猁下次分娩前,它們就各奔前程,離開媽媽和家,到外麵獨闖天下。

在猞猁的世界中,很少有一輩子都不願意離開媽媽和家的“啃老族”。

野外生活的猞猁壽命,一般大約在12——15年;有的動物園在圈養狀態下,也有猞猁存活24年的長壽紀錄。

我觀察這隻母猞猁和它三個可愛的兒女們,已經三天了。

在高倍高清軍用望遠鏡中,我觀察到,母猞猁很會打理生活。

白天,母猞猁很少外出捕獵,不是舒適懶散地躺在洞口的大石頭頂上曬太陽,就是帶領看護三個兒女,在山坡上玩耍,練習將來小猞猁獨立生活後的捕獵技巧,日子過得很是輕鬆和悠閑。

在幾天的觀察中,我發現猞猁是個喜愛清潔、講究衛生的動物,它竟有自己固定的排泄地點。我在望遠鏡裏看到,猞猁洞穴口那塊平頂大石頭左邊的山坡上,是猞猁的“衛生間”。每當母猞猁和它的兒女們,需要排泄的時候,它們都會主動自覺到固定的地點進行排泄,排泄完畢後,還用爪子刨土掩埋。幾天的觀察中,我從沒有看到猞猁們隨地大小便。

每天的早晨和黃昏兩個時間段,是母猞猁外出捕獵活動最繁忙的時候。母猞猁肩上的擔子很重。它在沒有公猞猁幫助的情況下,獨立支撐著這個四口之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母猞猁是個捕獵的高手。我在望遠鏡裏看到,三天中,它每次外出捕獵回來都有收獲,不是捕捉到一隻雪兔、雪雞、就是一隻肥碩的旱獺。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母猞猁捕殺藏原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西藏黃羊”那一幕——

是在我開始觀察了解母猞猁一家日常生活的第二天。一隻離群迷路的黃羊,不知怎麽誤入了母猞猁的領地。

黃羊的出現,立即被臥在洞穴口大石頭上邊小憩、邊守護兒女們在山坡上玩耍的母猞猁發現了。

這送到嘴邊的肥肉,母猞猁豈能讓其白白溜掉。

機智敏捷的母猞猁,立刻悄悄地從大石頭頂端無聲地滑下。它借助紅柳、梭梭、駱駝刺、遍地的石頭等做掩護,躡手躡腳慢慢地向黃羊匍匐潛進。母猞猁在山石間,匍匐潛行了一段距離後,靜靜地潛伏在一叢紅柳後,等待著黃羊的靠近。

在距猞猁洞穴口的不遠處,有幾叢灌木和青草長得較茂盛。這是因為旁邊的山洞裏住著母猞猁和它的兒女們,一些食草動物,輕易不敢靠近的緣故。

不明真相、冒然闖入的黃羊,被這幾叢茂密的灌木和青草迷住了。它完全放鬆了警惕,忘記了危險,絲毫也沒有覺察到猞猁的逼近,仍是一邊輕鬆的朝前走,一邊全神貫注、津津有味地采吃著沿途紅柳、梭梭、駱駝刺等灌木枝條頂端鮮嫩的葉子。

黃羊離母猞猁埋伏的紅柳叢越來越近了,眼看著隻剩下一步之遙。我在高倍望遠鏡裏看到,母猞猁就地飛身躍起,像閃電般地猛撲過去,兩隻前爪非常準確地緊緊抱住黃羊的身子,隨即長著鋒利牙齒的大嘴,狠狠地咬住黃羊的脖子,黃羊甚至連掙紮的時間都沒有,立刻束手就擒。

母猞猁獵殺黃羊的動作,幹淨利落,一氣嗬成,令人震撼,真不愧是獸類獵殺高手中的高手。

就在猞猁捕獲黃羊後,我發現,猞猁不但愛清潔講衛生,還是一種懂節儉、會計劃過日子的動物。它建立有自己的食品儲備“倉庫”。它的食品儲備倉庫,就建在洞穴口那塊平頂大石頭右邊山坡上的亂石堆裏。我在望遠鏡裏,曾兩次看到母猞猁把獵捕到沒吃完的黃羊肉,叼著藏到山坡上的亂石堆裏;一次看到,它在沒有捕到獵物的情況下,從亂石堆裏叼出所藏的黃羊肉,喂食三個兒女。

一些草原上的牧民和獵人朋友們曾告訴我,猞猁奔跑能力很強,能一口氣連續跑出十幾千米而不停歇;還是個出色的遊泳健將和攀岩能手;爬樹的本領也很高強,可以從一棵樹,縱身跳到臨近的另一棵樹上,捕食樹上的鳥類可謂是手到擒拿,不費什麽氣力。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當樹林中一片寂靜,棲居在樹上的鳥類都進入了夢鄉的時候,猞猁就如同幽靈一般,悄無聲息地爬上樹,伸出利爪,得心應手地掏鳥窩、捕捉獵物。

猞猁還是一種意誌力堅韌、極有耐心的動物。在捕捉獵物時,它常常借助灌木、草叢、石頭、大樹等做掩護,潛伏在獵物經常路過或出沒的地方等候。為了能捕捉到獵物,它可以忍饑挨餓、不吃不喝,在一個地方,靜靜地潛伏幾個晝夜,甚至更長的時間。它的兩隻眼睛和耳朵,始終警惕地注視和聆聽著四周的動靜,一旦獵物走近時,它會出其不意地猛撲過去,將獵物捕獲,享受一頓“美餐”。

猞猁捕獵也有失手的時候。如果辛苦潛伏多日,伏擊沒有成功,讓獵物逃脫了,猞猁一般不會窮追獵物,也不會氣餒,而是再回到原處,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捕獵機會的到來。

昆侖山下阿爾頓曲克草原的牧民中,有人曾看到,猞猁為了能捕到岩羊,在岩羊活動區域和喝水覓食經常行走的路徑旁,常常不畏嚴寒、強忍饑餓,孤身蟄伏多日不動,直到捕獲岩羊。

鬥轉星移,歲月無情。億萬年來,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三趾馬、大唇犀、恐龍、劍齒虎等多少動物,被大自然和時間無情淘汰,成為傳說。而猞猁,在物競天擇一輪又一輪漫長而殘酷無情的大自然輪番淘汰中,卻頑強地存活到今天,仍在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它們靠的就是這種鍥而不舍、頑強爭取生存的精神。

在高倍高清望遠鏡裏,我看到,那頭獨自在昆侖山中流浪的公狼,離猞猁住的洞穴越來越近了。

此刻,我的心都快要提到了嗓子眼,暗暗為猞猁母子們捏一把汗,希望它們能躲過這場災難。

人們常把狼比喻成“狡猾奸詐的家夥”,真是一點不假、恰如其分。

那隻公狼,急匆匆地走近猞猁母子所住的山崖後,它沒有徑直鑽到猞猁所住的岩洞裏,而是快速跑過岩洞,在離岩洞口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狼鬼鬼祟祟地藏在山坡上母猞猁經常喜歡小憩的平頂大石頭後麵,對猞猁母子住的洞穴進行仔細觀察。

公狼看到猞猁母子住的洞穴裏沒有任何動靜,又調轉身子,回頭再次在猞猁洞穴口跑過。這次,公狼的步伐明顯放慢了許多,在經過猞猁洞穴口時,還有意停留下來,朝洞穴裏張望了一下。

公狼跑過猞猁洞穴後,又在不遠的地方停住腳步,再次回頭朝猞猁母子所住的洞穴張望。

猞猁母子住的洞穴,大張著黑乎乎的洞口,仍是一絲動靜也沒有。

公狼的膽子仿佛一下子大了許多。又掉頭踅摸回來,再次朝猞猁洞穴跑去。這次,公狼經過猞猁洞穴時,竟大膽地往洞穴裏紮了一頭,但迅速抽身離開了。

這次,我算是徹底明白了公狼的狡猾用心。它就如同我們人類中平時所見過的小偷一樣:路過一座沒有關門的房子,小偷先悄悄地溜進去。如果主人在家,就說走錯了門,立即隨便撒個謊掉頭脫身;如果主人不在家,翻箱倒櫃,趁機大撈一把。

我想,公狼這幾次一趟又一趟在猞猁的洞穴口來回踅摸,是在觀察、試探,看母猞猁是否在洞裏,是否會對它進行攻擊。

我擔心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

當公狼對猞猁洞穴第三次試探完成後,確信母猞猁不在洞穴內,膽子陡然壯大了起來。

這次,公狼果斷迅速、快步徑直鑽進猞猁居住的岩洞,殘忍地殺死並吃掉三隻猞猁幼崽。其中有一隻猞猁幼崽,公狼是叼到洞口咬死後吃掉的。猞猁幼崽的血,把公狼的整個嘴巴都染紅了。

母猞猁到哪兒去了?它為什麽不與公狼搏鬥,保護自己的孩子呢?!

正當我對這個問題感到疑惑不解時,母猞猁在我望遠鏡的鏡頭裏出現了。它叼著一隻肥碩的旱獺,從遠處的山頭上翻越下來,急匆匆地朝它的巢穴——岩洞跑來。

哦,原來母猞猁是為兒女們,去尋找早餐去了。

香甜美味、大快朵頤後的公狼,打著飽嗝,心滿意足地用紅紅的長舌,舔了舔嘴角流淌著的小猞猁的血滴,剛準備離開,正巧與捕食歸來的母猞猁碰了個照麵。

母猞猁看到滿嘴滴血的公狼,從自己的洞穴裏鑽了出來,立刻明白發生了什麽。隻見它把叼在嘴上的旱獺往旁邊的地上胡亂一丟,“嗚哇”,一聲撕肝裂肺般的大叫,一個跳躍,不顧一切猛烈地朝公狼撲去。

公狼也許沒有想到這時會遇到母猞猁,更沒有想到母猞猁會如此勇猛、如此不要命地與自己拚命。在母猞猁的猛烈的進攻下,公狼左躲右閃,夾著尾巴,連連直往後退。

我在望遠鏡裏看到,公狼因偷吃了小猞猁,肚子飽了,不想與母猞猁糾纏、戀戰,想早點退出戰鬥,一走了事。可失去兒女的母猞猁,那裏會輕易放過殺子仇人,前堵後追,不屈不撓,緊緊與公狼纏鬥,不讓其脫身離去。

論個頭,公狼要比母猞猁大出好大一截;論體重,也要重不少分量。

在與母猞猁的廝殺搏鬥中,公狼憑借自己的身體優勢,一直想和母猞猁進行近戰、肉搏、撕咬,盡快解決戰鬥。可公狼就是難以靠近和捉住母猞猁。每當公狼想靠近,都讓身體靈活敏捷的母猞猁輕鬆躲開。

這極大地打擊了公狼想盡快搏鬥取勝、盡早脫身的信心。

與公狼相比,母猞猁個頭小、體重輕。但在打鬥中,母猞猁充分發揮自己善跳躍、速度快、身體敏捷靈活的長處,和一腔強烈的複仇怒火,不斷改變搏鬥戰術,對公狼實施進攻突襲。

猞猁的進攻戰術,運用的相當熟練。它以圍追、堵截、騷擾、偷襲等多種戰術,不停地向公狼發動進攻。隻要公狼稍不留神,母猞猁抓住機會,用尖牙、利爪,就會在公狼的臉上、背上、屁股上,劃出一道道血淋淋的口子。

母猞猁一邊與公狼纏鬥,一邊不時朝著天空“嗚哇、嗚哇”地長嗥幾聲,仿佛是在報警求援、呼喊遠方的同伴。

果然,沒過多一會功夫,從山崖的高處,急匆匆地奔跑下來一隻體格健壯的公猞猁。

據我目測觀察,雌雄猞猁的體態特征區別不是很大。隻是雄猞猁要比雌猞猁的身材略顯大一點,體重也稍微重一點而已。

公猞猁到來後,沒有絲毫的停歇,立刻撲了上去,加入了對公狼的圍攻。援兵的到來,使母猞猁的士氣大振,更加勇猛不斷地向公狼頻繁地發起攻擊。

雄雌猞猁的戰術分工很是明確。雄猞猁對公狼進行正麵牽製和進攻,雌猞猁負責對公狼迂回包抄,從背後突襲。

公狼完全陷入兩隻猞猁的包圍之中。

人常說“一個好漢難敵四手”。公狼現在是顧頭顧不了尾,背腹受敵。

打鬥中,兩隻猞猁用尖牙、利爪,不斷在狼的的臉上、背上、脖子上、屁股上,撕開一條條口子,鮮血不住地順著傷口流了出來。周圍的沙土地上、山石上,到處灑得都是從狼的傷口裏,流出來的殷紅的鮮血。

雄雌猞猁還充分運用疲勞戰術,前攻後襲,不停地撲咬、騷擾,使公狼疲於招架,片刻得不到安寧和停歇。公狼累得氣喘籲籲,口吐白沫,體力漸漸不支。

就在公狼精神恍惚、體力不支時,雄雌猞猁瞅準機會,一擁而上,將狼撲到在地。公猞猁張開大嘴巴,有力地死死咬住狼的脖子不放。母猞猁趁機用鋒利的牙齒,瞬間撕開公狼的屁股,從公狼的肛門處,用嘴將公狼的大腸掏了出來。大腸連著小腸,母猞猁把公狼的腸子,扯得到處都是。

公狼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哀叫一聲,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短暫的生命曆程……

雄猞猁和雌猞猁沒有去撕吃狼的屍體,而是在山穀中來回奔走,不住地“嗚哇——”、“嗚哇——”哀嚎,那聲音是那樣的淒慘,那樣的紮人心扉、令人心碎。

雌雄猞猁是在呼喊、哀悼它們死去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