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堂 司馬遷寫雄主

評說“司馬遷寫雄主”這一話題,其核心意義是如何看待最偉大的曆史人物這件事,反過來說,最偉大的曆史人物的一生是怎樣在做事?他的內心世界是什麽特征?了解這些,對於一個平凡的人怎樣做人做事,也是有參考價值的。首先,什麽樣的人是雄主?所謂雄主,顧名思義,即雄略之主。雄者,雄才大略;主者,一國之君,天下人之主,所以雄主專指掌握國家權力乾綱獨斷的政治人物,而且對曆史做出重大影響的曆史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三千年的曆史演變,曆經夏商周三代延及秦漢,共九十二個帝王。具體說:夏代從大禹王算起,傳承十四代,十七王;商代從商湯王算起,傳承十七代,三十一王;周代分西周、東周兩段,西周自周武王起傳承十一代,十二王,東周自平王起,傳承二十代,二十五王;秦朝傳承兩代,兩個皇帝;西漢自高祖至漢武帝,傳承四代,五個皇帝。綜上,夏商周三代,八十五王;秦漢兩朝,七個皇帝,合計九十二個帝王,曆時三千年,隻有兩個皇帝是雄主,即千古一帝秦始皇、雄才大略漢武帝。秦國後期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王可以稱之為一位準雄主,因為他不是統一王朝的帝王,隻是一位諸侯列國之王,掌握權力有限,卷起的曆史浪花風高浪疾,尚未成波瀾壯闊之勢而已。雄主在位都很長,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雄主總是伴隨曆史大變局的轉折時期而產生,這是時勢創造的英雄。雄主總要發動大戰役,大戰役催生曆史轉折,這是英雄造時勢。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大敗匈奴,這是雄主對曆史做出的最大貢獻。下麵分三題評說秦皇、漢武。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漢大一統時代,曆史上產生了兩位偉大的君主:秦始皇、漢武帝。在中國曆史上,秦皇、漢武並提,兩人都是秦漢大一統時代的驕子和標誌性人物,他們共同創建了大一統中央集權製度,為中國曆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秦始皇的最大功績是統一六國,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製度,史稱千古一帝。

(一)秦始皇生父之謎

秦始皇父親是秦國自秦孝公以來第六位國君——莊襄王。秦孝公變法,秦國迅速崛起,傳了六世國君,到秦始皇繼位,所以賈誼《過秦論》稱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即指此。莊襄王是安國君即秦孝文王的庶子,名異人。異人的母親夏姬,不受安國君的寵幸,因此異人作為人質出使趙國。安國君最寵幸的美姬稱華陽夫人,立為正夫人。

華陽夫人沒有生育,古代母以子貴,華陽夫人無子,年老色衰,就要失寵,這是她的隱憂。呂不韋是韓國陽翟大賈,往來於列國,了解了秦王室的這一情況。呂不韋不僅是善於經商的大商人,而且善於從政,是一個大政治家。呂不韋看到了秦國統一的大勢,他決定棄商從政,用經商之道來經營他的政治。呂不韋見到異人是在公元前260年初,時值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幾次要殺死異人,由於異人是安國君的庶子,秦王室也不管他的死活,所以異人的生活處境十分狼狽。因其身份特殊,呂不韋認為“奇貨可居”(《呂不韋列傳》)。呂不韋的出現,使處於絕境的異人高興萬分,兩人共同謀劃了一樁政治交易。呂不韋送給異人千金,異人在外交場上立刻尊貴起來。呂不韋入秦,行賄華陽夫人的姐姐,托她遊說華陽夫人收養異人為兒子,異人搖身一變成為嫡子。因華陽夫人是楚國人,異人為討好華陽夫人改名為子楚,穿楚人服裝,加重鄉情。後來子楚當了國君,重用呂不韋,甚至要分國之半來回報呂不韋。

為了從根本上夯實政治基礎,呂不韋挑選了一個能歌善舞、姿色絕美而風流的邯鄲豪家女趙姬為妾,並使其有自己的骨肉。隨後,呂不韋宴請子楚,趙姬陪伴,子楚心動,當場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趙姬送給他。於是趙姬成了子楚夫人,足月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因在公元前259年正月出生在趙國,於是取名趙政,後來回到秦國,改名嬴政,這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否為呂不韋的兒子,學術界對此曆來有爭議,認為司馬遷采錄了民間故事,此處姑置不論。呂不韋達到了光大子楚之門,而後光大自己之門的目的,從一個商人轉變為政客,當了秦國丞相。呂不韋執掌秦政十餘年,大量引納東方人士入秦,其中就有李斯。秦始皇執政初期,大權旁落呂不韋之手。不過呂不韋雖專權,卻是致力於統一的政治路線,為秦國的統一事業立下大功。秦始皇因呂不韋得立為秦王,這是事實。秦始皇得益於生母趙姬,以及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姐姐的間接栽培,這也是鐵的事實。司馬遷如此不惜筆墨寫下秦始皇的傳奇身世,旨在說明雄主出身不凡。

(二)秦王的掌權之路

嬴政年少即位,在親政過程中經曆了驚心動魄的鬥爭,最終以武力奪回了政權。

莊襄王即位後,兌現諾言,任用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莊襄王短命,公元前246年,秦莊襄王死,嬴政繼位,年僅十三歲,政權旁落在相國呂不韋和太後寵信的假宦官嫪毐手中。秦王嬴政尊呂不韋為“仲父”。秦王嬴政母趙姬,在莊襄王死時,還是一個三十餘歲的中年婦女,她以王太後身份頻頻召呂不韋入宮,重溫舊夢。嬴政一天天長大,呂不韋害怕事情敗露,遭滅頂之災,遂訪得一個大陰人嫪毐,拔掉嫪毐的胡須,讓其冒充宦官入秦王宮侍奉王太後。太後絕愛之,封嫪毐為長信侯,把太原郡賜給嫪毐為封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憑嫪毐享用,事無大小也由嫪毐說了算。嫪毐養家僮死士數千人,發展為一個新興政治集團。嫪毐與呂不韋聯手控製秦國政權,秦王嬴政此時隻是一個傀儡。

秦王政九年(前238),嬴政已經二十二歲,行加冠禮,正式親政。古時男子二十歲加冠,嬴政二十二歲加冠,已是遲來。呂不韋不願交出政權,他支使嫪毐起兵作亂,假傳太後詔令,還盜用秦王印璽,發動縣卒、衛士、官軍騎兵、賓客攻打秦王所住的蘄年宮。蘄年宮不在京師鹹陽,在雍(今陝西鳳翔)。秦王早有準備,故意賣個破綻引蛇出洞。昌平君、昌文君做好平叛安排,秦王逼令呂不韋以相國名義平叛,在鹹陽與嫪毐展開大戰,嫪毐敗下陣來。衛尉竭、內史肆等二十八人參與叛亂,全部被斬首,嫪毐遭車裂。叛亂首領被滅族,參加叛變的附從,罪輕的判三年徒刑,罪重的有四千多家遭到流放。局勢安定以後,第二年秦王追究呂不韋的責任,先是免官,回到封國,隨即下令流放呂不韋到蜀地,呂不韋不願受辱,自殺而亡。

秦王嬴政後發製人,幹淨利落地平息了叛亂,奪回政權,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

(三)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評價偉大的曆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用三七開或四六分的百分比率來評價。事實證明,說功大於過,過沒了;說過大於功,功沒了。三七開或四六分的百分比評價,隻是粗淺的好或壞的評論,對於總結曆史的經驗與教訓沒有意義。正確的評價方法是縱橫比較:縱的比較,是看被評人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影響後世;橫的比較,是看被評人在同一代人中是什麽地位,如此方能找出符合於被評人的曆史坐標。功是功,過是過,各自的分量說清楚。具體化為五條標準:其一,功業大小;其二,口碑影響;其三,浩然正氣;其四,創始影響;其五,警世取喻。依此來評價秦始皇與漢武帝,才能正確地吸取曆史經驗與教訓。

秦始皇的功,主要有三:其一,統一六國;其二,建立中央集權製度;其三,統一文字、度量衡,以及修治長城、交通大道。秦始皇的過主要有四:其一,焚書坑儒;其二,政治暴虐;其三,迷信長生;其四,過度使用民力。秦始皇的功過,具體評說如下。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地方官由中央任免,結束了諸侯分封的政治。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皇帝,示意功蓋五帝,地過三王,象征宏大的新氣象的開端,並與舊時代徹底決裂。國家一切重大事務由皇帝親自決裁,命為“製”,令為“詔”,自稱曰“朕”,顯示絕對權威。為了家天下的絕對鞏固,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繼承人,稱“二世”皇帝、稱“三世”皇帝,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朝廷設三公、九卿輔佐皇帝執行政務。三公為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掌軍政)、禦史大夫(副丞相,監察百官)。九卿分部治事,為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禁衛軍)、衛尉(掌宮門衛兵)、太仆(掌皇帝車馬)、廷尉(掌刑獄)、典客(掌民族事務)、宗正(掌皇族事務)、治粟內史(掌民政及財賦)、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供皇室費用)。此外,中尉(掌京師治安)、內史(相當於首都的市長)等為列卿。

秦始皇確立土地私有,統一法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銷毀天下兵器,拆除戰國時各國的城郭及設防工事。修築通向全國的交通大道,稱馳道。他在京師西北修建一條通往邊地的直道,在西南築五尺道連接今四川、雲南、貴州,加強對地方的控製。北築長城,防禦匈奴;南戍五嶺,撫定百越。秦始皇不斷巡行全國各地,途中刻石頌功,宣揚大一統思想。

秦始皇所完成的統一和建立的中央集權製度,對中國曆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他領導的統一戰爭,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多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麵,給社會帶來了安定,當時天下黎民莫不虛心而仰上。是他建立的中央集權製度,完成了大統一,加強了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聯係,為我國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盡管秦政暴虐,立國短暫,但他所創立的製度,在中國推行達兩千二百年之久。

秦始皇又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性人物,他功大過亦大,曆代以來受到人民的唾罵。秦始皇極其殘暴,燒毀詩書圖籍,嚴重破壞文化;他又活埋議政的方士及儒生四百六十多人,鉗製思想;嚴刑苛法,租役繁重;他大興土木,建宮室,修陵墓;連年用兵,經常役使民力在兩百萬左右,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廣大人民痛苦不堪,他去世的當年就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久,秦王朝就滅亡了。

二、雄才大略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漢景帝劉啟第十子,西漢第四代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長達五十四年,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在位超過半個世紀的帝王之一。漢武帝通過對外戰爭,建立了強大的西漢帝國,鞏固了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製度,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雄主之一,與千古一帝秦始皇並稱“秦皇漢武”。

(一)漢武奪嫡,其母曾夢日入懷

漢景帝有五位生皇子的夫人,為他生了十三個兒子。漢武帝劉徹排行第十。景帝薄皇後是祖母薄太後指婚的,景帝不喜歡,在宮中受冷落,沒有生育。因此,景帝沒有嫡長子,他在庶出中選立太子,產生了立賢的想法。古人認為嫡長子為太子的地位是上天認定的,是國本,不可動搖。如果更換太子,就會發生宮廷政變,往往是流血的鬥爭。西漢開國皇帝劉邦,認為嫡子漢惠帝仁弱,不如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劉如意賢能,要廢太子立賢,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漢高祖隻好作罷,還給趙王母子帶來殺身之禍。殷鑒不遠,景帝廢嫡立賢,不可不深思。

漢景帝四年(前153),立長子劉榮為太子,立諸子為王。十子劉徹立為膠東王,時年僅四歲。當時,漢景帝為了阻止竇太後逼迫自己傳位弟弟梁王劉武,隻好按宗法製度正常立嗣,冊立自己並不滿意的長子劉榮為太子,因景帝遲遲沒有廢除薄皇後,沒有冊立劉榮生母栗姬為皇後,於是留下變數。三年之後,漢景帝七年(前150),廢太子劉榮,貶為臨江王,兩個月後改立劉徹為太子。

景帝更換太子,由宮闈鬥爭引發,波及宮外政治鬥爭。廢太子劉榮兩年後被逼殺,直接間接牽連的大臣有郅都、周亞夫、竇嬰等三人,都被殺頭。這三位大臣,都是西漢的名臣。郅都是審理劉榮修建王宮逾製案件的大臣,他秉承景帝之意逼死廢太子,廢太子祖母竇太後不依不饒,誅殺了郅都。前任丞相竇嬰、現任丞相周亞夫兩人都反對景帝廢太子,周亞夫被景帝以他事下獄,絕食餓死。景帝為了新立太子順利接班,預防廢太子東山再起,不得不誅殺劉榮、周亞夫。前任丞相竇嬰也因反對漢景帝廢太子劉榮,在武帝即位後遭到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報複被誅殺。劉榮、周亞夫、竇嬰,他們都死於冤案。

圍繞太子廢立的宮闈鬥爭,有四個女人從不同側麵助成了劉徹笑到最後。

第一個女人是漢武帝母親王娡,景帝的王皇後。她是有備而來的,懷有奪嫡野心。王皇後工於心計,貪於權勢,性格潑辣,辦事果決,敢於冒險,野心勃勃。王娡原本嫁給長陵人金王孫,一個平民家庭,生有一女。她聽從母親臧兒的煽動,說她和她的妹妹王兒姁都命相大貴,就堅決與金王孫離婚,拋夫棄子,自願入宮侍奉太子漢景帝。前景未知,隱瞞婚史,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進宮,可以說是一場賭博。說來也巧,王娡姐妹都受到漢景帝的寵愛。景帝即位,冊立王娡為美人。當年王美人給景帝生了一男,就是劉徹。王美人還給景帝生有三女。當王娡懷上劉徹的時候,她就向漢景帝編造了一個“夢日入懷”故事,示意自己懷有龍種,以討取景帝的歡心,並為將來的奪嫡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女人是漢景帝姐姐長公主劉嫖,她不安本分,常在宮中活動。長公主逗得母親竇太後喜歡,竇太後死時,遺命她的個人財物全部賜給長公主劉嫖。竇太後極有權勢,因此長公主在宮中更為得勢。長公主又示好漢景帝,時常給景帝選美,找新歡。這奪了栗姬的愛,姑嫂二人矛盾很深。當栗姬的兒子劉榮立為太子後,長公主立即改變態度,主動向栗姬示好,長公主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女兒配給太子將來做皇後。栗姬脾氣倔強,不識大體,她拒絕了長公主,還說了一些不三不四的話。長公主碰壁,非常氣憤。王娡看在心裏,趁機迎上,兩個女人串通一起擠兌栗姬。長公主幫助立劉徹為太子,王娡就答應要兒子劉徹娶長公主的女兒阿嬌為妻,將來劉徹當了皇帝立阿嬌為皇後。當時漢武帝才七歲,年齡要比陳阿嬌小得多,這些都顧不得了。漢武帝也十分聰明乖巧,配合得體。《漢武故事》記載,長公主把漢武帝抱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指著一百多個美女,讓漢武帝挑一個媳婦,漢武帝全不中意。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問:“阿嬌好不好?”漢武帝回答說:“表姐阿嬌好,若得阿嬌作婦,我用黃金蓋一座房子給她住。”“金屋藏嬌”的典故就從這裏得來的。

於是,長公主成天在漢景帝麵前說栗姬的壞話,稱譽膠東王劉徹多麽賢能。說多了景帝聽在耳裏,記在心裏,他仔細觀察劉徹,確實覺得劉徹在諸皇子中最聰明能幹。

第三個女人是栗姬。她很不自重。有一次景帝生了病,病情很嚴重,他覺得不行了,就找來栗姬,把諸皇子托付給栗姬,這表明景帝還沒有廢太子的意思。栗姬沒有抓住這次機會表現自己,哪怕是說幾句假心假意的話暖暖景帝的心也好。栗姬既不理智,又很蠢,她把平日的不滿和怨恨全使出來,“怒,不肯應,言不遜”(《外戚世家》)。《漢武故事》記載說,栗姬罵漢景帝是“老狗”,這可能有些誇張。可是,栗姬的出言不遜,讓漢景帝涼透了心,司馬遷記載:“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景帝城府很深,他雖然惱怒,卻沒有發作。

漢景帝的沉默,預示著他已下定了廢太子的決心,栗姬的大限也就快到了。

不久景帝病愈,王娡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暗中示意大行禮官上奏景帝,請冊立栗姬為皇後。景帝正在氣頭上,大行禮官不知宮中深淺,貿然上奏,拱起了景帝的無名火,景帝誤認為是栗姬在背後唆使,於是下詔廢了太子。

王美人的這一計十分毒辣。可憐栗姬不明就裏,憂心如焚,卻又無可奈何,很快就死了。

第四個女人是竇太後,她是漢景帝的母親,在關鍵時起很大的作用。竇太後見景帝結發夫人薄皇後沒有生兒子,就極力主張漢景帝兄終弟及,把皇位傳給弟弟,竇太後的小兒子梁王劉武。漢景帝為了寬母親的心,在一次梁王入朝的皇宮家宴上順口而出:“母親放心,我千秋之後傳位梁王。”景帝自感失言,但話已出口,隻好遲遲不立太子,給王美人王娡爭奪皇後之位留下空間。竇太後極寵愛長公主,王美人又善於逢迎拉攏,最後竇太後站到了王美人一邊。

栗姬、太子劉榮都沒有什麽罪過,他們成了政治犧牲品,受到人們的同情。民間傳說,劉榮死後,有幾萬隻燕子在劉榮墳頭上盤旋,銜泥叼草扔在劉榮的墳頭上,一直把墳堆得很高很大。老百姓看到這奇景都忍不住落淚。司馬遷這樣寫,是強烈地譴責王美人、長公主的惡毒,以及鞭撻漢景帝的殘忍,他們喪失人性還不如小燕子。司馬遷這般描寫,是對被害的太子和栗姬表示深切的同情。

政治就是這樣的殘酷與無情。而王美人和漢武帝在複雜的鬥爭中勝出,在政治上得到了鍛煉與成熟,確實是能者。

(二)漢武帝初即位,施行建元新政

公元前140年,漢景帝病逝,漢武帝即位,當年才十六歲。

漢武帝即位當年,就立即著手政治革新。建元元年(前140)歲首十月,發布詔令,舉賢良對策,這是推行新政的一個切入點。

舉賢良製度是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創立的,全稱“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賢良方正”是舉士的名稱,“能直言極諫”是入選條件。國家要推行新的大政方針,往往借日食、水旱等災異出現下詔求言,由公卿大臣、郡國守相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按全國地區名額舉薦賢良,到京師接受皇帝策問,這叫對策。對策內容是評議時政,建言新政措施,供皇帝采擇,頗有點“議會製度”的風采。對策後,皇帝與大臣共同評定名次,授予職位,所以賢良對策又是求賢的選舉製度。

建元元年舉賢良對策的舉首(即對策第一名)是董仲舒,西漢著名的大儒。漢武帝又特地給舉首董仲舒下詔出了三題,董仲舒回答了三題,論證了天人關係,稱“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對策中,提出黜刑名,崇儒術,明教化,興太學,令郡國盡心求賢。同時宣揚《公羊春秋》大一統學說,主張凡“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漢書·董仲舒傳》)。漢武帝係統地接受了董仲舒的治國思想,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這次所舉賢良,隻錄用儒家,治申韓蘇張之言的士人一律不用,史稱“罷黜百家”。嗣後,建元五年(前136)立太學,始置五經博士,獨尊儒術。兩個事件,合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漢武帝初即位實行新政的大手筆。元光元年(前134),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皆用董仲舒之言。

舉賢良之後,漢武帝調整班子,啟用尊儒的一批人士為大臣。任命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竇嬰是竇太後的娘家侄兒,田蚡是王太後的同母異父弟。這樣的安排,是漢武帝平衡他與兩個太後之間的微妙關係,一箭雙雕,顯示了漢武帝的政治智慧。緊接著頒布了一係列新政,漢武帝發起了向竇太後奪權的舉措,更化無為政治,轉向以尊儒為旗幟的政治。竇太後則在伺機反撲。

建元二年(前139)歲首十月,禦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聯名上奏,要漢武帝親政,不要再奏事東宮竇太後。竇太後大怒,借口趙綰、王臧沒辦好景帝的喪事,治兩人的罪,皆下獄死。丞相竇嬰、太尉田蚡被免官。竇太後任用堅持黃老之術的許昌為丞相,莊青翟為禦史大夫。

竇太後扼殺了建元新政。但漢武帝初試鋒芒就大手筆,生動地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

(三)漢武帝的功過

漢武帝最偉大的建樹是鞏固和發展了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權製度,把中華民族悠久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對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說中國曾經有過奴隸製社會,西周是它的高峰,那麽西漢,特別是漢武帝時代,則成就了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鞏固和確立了新製度、新規範;如果說中國西周已進入封建領主製度,並創立了一個盛世,那麽,漢武帝的建樹則是完成了大一統的新世紀,他所造就的西漢盛世可以說有四個空前,即政治上空前統一、經濟上空前繁榮、國力上空前強盛、文化上空前發展。可以說,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無論在當時還是對後世,都具有獨特的曆史意義。

漢武帝的文治。政治方麵:元朔二年(前127),頒“推恩令”,使諸侯王分封諸子為侯,以削弱割據勢力;元鼎五年(前112),利用酎金奪爵事件,一次削除一百零六個列侯,給西周以來行用千餘年的封建立藩製度,畫了一個句號;元封元年(前110)封禪泰山;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強對地方的控製;太初元年(前104)改曆,定官製,完善了國家製度。經濟方麵:采納桑弘羊的建議,把冶鐵、煮鹽、鑄錢收歸官營;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元狩四年(前119)初算緡錢,征收商人資產稅;元鼎三年(前114),楊可主持“告緡”,沒收中產以上商賈資財,沉重地打擊了商人。這一係列經濟政策,在當時籌措了巨額戰費,支持了對外用兵,長遠的利益則是為中央集權政治製度創立了經濟基礎,影響深遠。消極方麵,漢武帝的經濟壟斷政策遏製了自由工商業的發展,影響亦至為深遠。此外,漢武帝運用國家政權大興水利,加固黃河堤,大造人工渠,推廣“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推進了農業的發展。文化方麵:建元元年(前140),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元三年(前138),詔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元朔五年(前124),免除太學生徭役賦稅,在全國範圍推廣了文化教育事業;又定音律,置樂府,采集民間詩歌。這一切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漢武帝的武功。漢武帝一生的主要精力用在外伐四夷。西漢徹底地打垮了匈奴,保衛了先進農耕文明的持續發展。漢帝國的疆域向北推進到了今內蒙古的大部,向西開拓了河西走廊,隨後進軍到西域,斷匈奴右臂,其勢力達於西域蔥嶺之巔。漢武帝發動的這場漢匈決戰,保障了古代亞洲大陸黃河流域先進農業經濟文化區的發展,從而確立了中華民族之稱為漢人的曆史地位,意義極為深遠。漢武帝曾兩次派張騫通西域,開辟了溝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又派唐蒙等人開發西南夷地區,並兩越,拓境至南海。漢武帝大體奠定了中國今日之版圖。

綜上所述,漢武帝之功,主要有三:其一,消除割據勢力,鞏固了大一統;其二,外伐四夷,開拓疆土,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國之版圖;其三,尊重知識,大力發展文化事業。

此外,漢武帝的人格魅力、智慧、膽略、才幹,以及錯誤,都帶給人們深深的啟迪。

漢武帝的大過有三:第一,推行了酷吏政治,人民蒙受深重災難;第二,迷信方術,追求長生不老,導致晚年巫蠱案,造成政治動亂,太子不保;第三,過度使用民力,外征內作以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有幸的是,漢武帝晚年悔悟,下輪台罪己之詔,轉軌政治,用富民侯田千秋,為昭宣中興奠定基礎,西漢也避免了亡秦之轍。

三、雄主的晚景

雄主都是雙重性人物,有許多共同性,有大功亦有大過。秦皇、漢武也不例外。兩位雄主多次巡行全國,秦始皇還到處刻石頌功。兩位雄主都曾泰山封禪,祭告天地稱成功。兩位雄主又都挑戰死神,迷信方士,尋求長生,做出了許多荒唐的事。他們大權獨攬,為所欲為,到頭來成了孤家寡人,兩位雄主的晚景都十分淒涼。

(一)秦始皇晚景淒涼

秦王親政後任用李斯、尉繚、王翦等人,加緊進行統一。公元前230年首滅韓,次第滅魏、滅楚、滅趙、滅燕、滅齊,到公元前221年,十年之間兼並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即秦王朝。秦王建號“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在鹹陽築宮室一百四十五處,藏美女萬人,又在渭南上林苑造朝宮前殿,史稱阿房宮,殿上可容萬人。始皇帝還在驪山修皇陵,墳高五十餘丈,周五裏有餘,掘地極深,灌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墓中宮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寶,不計其數。

秦始皇大修宮室陵墓,以彰顯其權力,卻掩飾不住內心的悲涼。他求長生,無力征服大海,神仙不來,隻好望洋興歎。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仁慈賢明,受到秦始皇的器重,更得到大臣們的擁護。扶蘇看不慣秦始皇大興土木、焚書坑儒,提出勸諫,秦始皇氣憤扶蘇與自己不一條心,不立為太子,還把扶蘇放逐出京,發配到北邊去做蒙恬的監軍。秦始皇晚年,全國人民不滿秦的暴政,已從心中的詛咒轉為明顯的反抗。秦始皇三十六年,東郡落下一塊隕石,當地人民在隕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大字。這年秋天,秦始皇的使者從關東歸來,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一個人自稱神靈,手中拿一塊玉璧攔住使者說:“替我送給滈池君。”接著又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朝獻上玉璧,奏明原委,秦始皇驚出了一身冷汗,沉默了很久才說:“山鬼隻知一年的事,哪有遠見。”秦始皇退朝後卻對左右的人說:“祖龍是人的祖先。”龍是皇帝的象征,“祖龍”即“始龍”,始龍就是始皇。“今年祖龍死”,就是“今年始皇死”。查驗玉璧,竟然是二十八年(前219)東巡時沉入泗水中祭祀河神的那塊玉璧,更加使秦始皇鬱悶。秦始皇召來太卜占卦,解說卦象出巡吉利。當時盛傳東南有天子氣。秦始皇決定十月出巡東南,以皇帝之尊去鎮壓東南的天子氣,又可出巡避邪。這次秦始皇出巡,由於心事重重,精神不振,過錢塘江,遭到項羽小兒的蔑視,說“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在回京途中,病逝沙丘宮,胡亥篡改秦始皇遺詔,賜死扶蘇,奪了政權。二世亡國,更是秦始皇始料不及。

(二)漢武帝晚年悲劇

漢武帝希求長生不死,身邊一大群方士騙子替漢武帝煉丹製藥,下海求仙。一個叫李少君的方士,自稱活了幾百歲,能煉丹砂成黃金,再把黃金製成飲食用具,就可延年益壽。又一個方士叫少翁,漢武帝封他為文成將軍,聲稱可以請來神仙,最後騙術敗露被殺頭。又一個方士欒大,牛皮吹得更大,說自己在海上見過安期、羨門等神仙,可以煉不死之藥,漢武帝在一個月內連賜他四個將軍印: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又封為樂通侯,還把衛皇後所生長公主嫁給他,荒唐至極。

漢武帝重女色,皇後兩人:陳皇後、衛皇後。寵妃有王美人、李夫人、尹夫人、邢夫人、鉤弋夫人等。宮闈爭寵,常用當時流行的一種叫巫蠱的巫術害人。照自己仇恨的人的樣子刻成木偶,埋在地下進行詛咒,傳說可以害死所仇恨之人。陳皇後用巫蠱害衛子夫,結果反把自己害了。奸臣江充與太子劉據有嫌隙,就誣陷衛皇後、太子用巫蠱詛咒漢武帝,漢武帝信以為真,成立專案調查太子、皇後,任用江充治巫蠱。江充指使人誣告丞相公孫賀父子及陽石公主,陽石公主是太子劉據的妹妹。公孫賀父子和陽石公主先被殺,接著江充誣告太子、皇後,並在太子宮中挖出了木偶。太子請求晉見漢武帝被拒絕,就誅殺了江充。江充同黨告太子造反,漢武帝下詔丞相劉屈犛平叛。太子以皇後詔四處發兵,與丞相在長安城中大戰。太子兵敗逃出長安,被漢武帝派兵逼殺,皇後及大將軍衛氏皆被誅滅。這一場京師城中的混戰,死亡近十萬,太子一黨被誅殺的有上萬人。漢武帝失了皇後,殺了太子,精神、聲望都受到沉重打擊。

後元元年(前88),宮中又發生莽何羅謀刺漢武帝的宮廷事變。漢武帝再次受到沉重的打擊,第二年就病死了。

(三)秦皇漢武,千秋評說

秦始皇、漢武帝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雄主,他們建立的蓋世功勳有目共睹,但他們的過錯也帶給國人深重災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評說秦皇、漢武,是一個永無了期的話題。

秦皇、漢武建立和鞏固的中央集權製度,保證舉國一致完成事業,有利於建功。秦始皇統一六國,築長城,修馳道,靠的是舉國一致。漢武帝抗擊匈奴,取得輝煌勝利,靠的是舉國一致。但是,由於權力的過分集中,帶來許多弊端。雄主的晚年多是悲劇,就是集權弊端帶來的結果。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是權力失衡。秦始皇過度集權,誰在皇帝身邊,誰就能呼風喚雨。趙高在二世身邊,他操控了宮廷政變,隨意處置丞相李斯,到頭來秦二世也受其害,秦朝之滅,毀於過度集權。漢初三公權重,製衡皇帝不至於過分驕縱,聽得進勸諫。漢武帝一朝,前後十二個丞相,六個被殺。漢武帝用內朝決策,控製外朝,丞相權輕,成了擺設。大將軍衛青奏事,漢武帝可以隨意召入廁所談話。朝臣唯唯諾諾,漢武帝為所欲為,行政效率必然怠惰。漢武帝多欲,揮霍無度,導致國家財政枯竭。征和四年(前89),國家在西域輪台設置一個數千人的屯田點,國庫無錢,需要加征每戶四十文助邊,由此可見當時財政的衰竭程度。

二是法製苛暴。秦法嚴酷,造成赭衣滿道,囹圄不空。陳勝等人就因秦法屯戍誤期要斬首,才揭竿而起。漢武帝實行酷吏專政,使全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司法官員丟開了法律條文,一心隻看漢武帝臉色行事。漢武帝想寬大的人,即使罪大惡極,也不懲治。漢武帝厭惡的人,枉法懲治。有人質問杜周為何不按法律條文辦事,杜周說:“前任皇帝的旨意寫在簡上就是法律,新任皇帝說的話就是判決書,這就是法律。”地方酷吏,濫殺無辜,王溫舒曾經一天就殺四百人,血流成河,漢武帝還讚許之為能。

三是大權旁落。國家政務,千頭萬緒,皇帝過度集權,必然旁落於群小。宦官、外戚、權臣幹政,在中國曆史上層出不窮,這是皇帝權力旁落的表現。集權體製不改,宦官之禍、外戚之禍、權臣之禍就不可避免。皇帝也是人,他的七情六欲,因為集權而放大,往往成為宦官與小人弄權的突破口。漢武帝生性有兩大弱點:一是迷信鬼神,希求長生;二是風流成性,迷戀女色。方術騙子、奸佞小人如江充,利用漢武帝的這兩個弱點,擅權弄勢,導致武帝晚年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