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堂 司馬遷寫雪恥故事

雪恥,就是洗掉恥辱。一般來說,受害方采用報複手段,討回公道,平複傷害,稱為雪恥。雪恥的本質是對個人、團體,乃至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的捍衛。在法製社會,對個人權利的捍衛,正當的方法是通過訴訟,討回公道。在古代,如果無法通過訴訟,或者通過訴訟達不到討回公道的目的,受害方采用非法手段,報仇雪恨,這就是常見的雪恥方式。如果是暴君壓迫臣民,或者是政治迫害,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受害方雪恥,往往要經過多年儲聚力量,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達到雪恥的目的。這樣的雪恥行為,基本是暴力對暴力。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於人世間,既能偉岸特立,又能委曲求全,留得青山。在受到傷害的時候經受得起,能夠低下身份蓄積力量,此特稱為屈。當有了足夠的力量,敢於果斷地爆發,一舉擊敗敵人,報複成功,此特稱為伸。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隻屈不能伸是奴才,隻伸不能屈是逞匹夫之勇,這兩種都沒有出息,是凡庸之輩。其實雪恥的完成,就是一個能屈能伸的過程,因此,能雪恥的人,必然是大丈夫。

《史記》中的雪恥故事,就是歌頌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本堂課選取了四則雪恥故事:趙氏孤兒興家滅仇(見《趙世家》);句踐臥薪嚐膽報國仇(見《越王句踐世家》);範雎雪恥,須賈馬食(見《範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掘墓鞭屍(見《伍子胥列傳》)。趙氏孤兒興家滅仇,寫的是春秋時晉國六卿之一的趙氏遭受政治迫害,也可稱為趙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因保存了一個孤兒,得以興家滅仇。句踐臥薪嚐膽報國仇,寫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失敗的一方複國的故事。範雎雪恥,須賈馬食,寫的是蒙冤報仇的故事。伍子胥掘墓鞭屍,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倒行逆施的報仇行為,因為是以臣犯君。司馬遷為什麽要寫這樣一個典型故事,他要給人以什麽樣的啟迪,本堂課在故事完結時,再作評析。

一、趙氏孤兒興家滅仇

趙氏孤兒即趙武,他是將軍趙朔之子,晉卿趙盾的孫子。趙武興家滅仇,是發生在春秋中期晉國史上的一次大政變。趙氏衰而複興,成為晉六卿中最顯赫的家族。一百餘年後,三家分晉,趙為謀首。在趙孤事件中,韓厥幫助趙氏,韓趙二氏從此攜手。因此趙孤事件影響及於三家分晉。

趙氏在晉國的興起,始於趙衰輔佐晉文公,始為晉卿。趙衰之子趙盾仕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四朝,權勢顯赫,為晉正卿。趙盾廉直,晉靈公暴虐,趙盾強諫,晉靈公欲誅殺趙盾,趙盾出逃,其族弟趙穿弑靈公,立成公。趙盾子趙朔娶成公姊為夫人,鞏固與公室的同盟。春秋時晉為公國,故稱公室,相當於後世的王室、皇室。

政治鬥爭是殘酷的。趙盾雖與公室同盟,仍不能免禍。趙穿弑靈公的陰影一直籠罩在公室與趙氏政敵的頭上,他們處心積慮要抹去這道陰影,念念不忘為晉靈公報仇,誅殺趙氏。成公死後,其子姬據繼位,是為晉景公。晉景公重用屠岸賈為司寇,掌管司法。屠岸賈是晉靈公寵幸的大臣,對趙氏懷恨最深,背後更有欒氏、郤氏的支持,他要尋機滅趙氏。

晉景公三年(前597),楚攻鄭。晉景公命趙朔為下軍主將,率師救鄭。趙朔領兵外出,屠岸賈認為時機已到,於是賈提起舊案,追究弑靈公的責任。屠岸賈通告諸將說:“趙盾是弑靈公的後台,就是賊首。臣子弑君,子孫在朝,這是放縱罪人。為嚴肅法紀,請各位誅滅趙氏。”將軍韓厥反對說:“事情過了許多年,先君都沒有懲治趙盾,現在反而追究他的後代,這不是先君的意誌,而是隨意濫殺,是作亂。再說,這事也要請示當朝國君,否則就是目無君主。”屠岸賈不聽。韓厥就傳遞消息給趙朔,讓他逃亡,不要回來。趙朔一派正氣凜然,他對韓厥說:“隻要你保護我的後代,我死而無恨,父債子還,我就為過去的事,償了這條命吧。”趙朔沒有逃走,他平靜地對待屠岸賈發起的變亂。

屠岸賈包藏禍心,他借機會肆意擴大打擊麵,排擠政敵,對趙氏各族,不分長幼,全部誅滅,掀起了大案,誅殺了許多無辜。

趙朔妻子是晉景公的姑姑,當時懷有身孕,為了避難,躲進了公宮。不久生了孩子,是個男嬰。屠岸賈搜查公宮,要殺害這個嬰兒。趙夫人情急生智,把嬰兒藏在褲子裏,躲過了搜查。趙夫人為了保護這根獨苗,就把嬰兒偷送出宮,交給趙朔的友人程嬰。程嬰與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商量,將趙氏孤兒留給程嬰,由公孫杵臼取了一個別人的嬰兒帶著逃入山中,然後由程嬰出來告發公孫杵臼,屠岸賈派人殺死了公孫杵臼和嬰兒,造成趙孤已滅的錯覺。程嬰終於把趙氏孤兒養大了。民間傳說,公孫杵臼帶的嬰兒,就是程嬰的嬰兒。程嬰調包,保全趙孤,犧牲自己的骨肉,更是義重於天。十五年以後,趙氏孤兒長大,取名趙武,意思讓他發揚武德,消滅仇敵,重振趙氏門風。

有一天,晉景公生了病,韓厥等人借機製造輿論,說是趙氏的冤魂在作祟,要求晉景公為趙氏平反。晉景公問:“趙氏還有後嗎?”韓厥把實情告訴了晉景公,晉景公命韓厥與諸將合力支持趙武發難,誅滅了屠岸賈,恢複了趙氏的爵邑。

又過了幾年,趙武過了二十歲生日,行了加冠禮,獨掌門戶。程嬰向趙武告辭說:“我程嬰活下來是為了救趙孤,所以讓公孫杵臼和那個替死的孩子先走了一步,現在你成人了,我該去追隨公孫杵臼,向他報告你的成長。”趙武哭泣不肯。程嬰不聽,自殺。趙武以人子之禮盡孝三年,以後年年祭祀,如同生父。

人們把程嬰、公孫杵臼和那個替死孩子三人埋在一起,稱三義塚(在今陝西韓城市芝川鎮),人稱程嬰等人為三義士。

二、句踐臥薪嚐膽報國仇

春秋末期,當中原各國的爭霸接近尾聲之時,東南的吳越兩國之間的殺伐卻拉開了序幕。

公元前494年,夫差為報國恥家仇,起大軍攻打越國,兩軍相遇於夫椒(今太湖椒山)。越軍大敗,夫差率軍乘勝追擊,攻下越國的都城。句踐隻得率領殘軍五千人退守會稽山上。夫差父親吳王闔廬是在與越王句踐作戰中受傷而死,這一戰是夫差報仇。

麵臨滅國之危的句踐,不得不緊急地向諸將士謀求退吳之計,甚至宣布:“誰能助我退吳者,我將與他共享越國之政。”這時從楚國來越的大夫文種提出了“卑辭厚禮”向吳請和臣服的建議。無奈之中的句踐接受了這一建議,立即派遣文種帶厚禮到吳軍中去卑辭求和。文種來到吳軍帳中,向吳王允諾說:“隻要大王赦免了越國,句踐願臣服請罪,並送金銀玉器、珠寶和美女慰勞您的軍隊。越國所有的寶器全獻給大王,越王和夫人為大王奴妾。”

這時吳國大臣伍子胥立即上前力諫說:“天以越賜吳,勿許也。”夫差一聽,頗覺有理,頓時猶豫起來。

正當吳國君臣爭議未決之際,文種又向句踐獻計,賄賂貪財好色的執掌吳王內外事務、權力極大的太宰伯嚭。於是文種便將美女八人和一些金銀財寶送給伯嚭,請他說服吳王講和。並聲稱:“隻要你能說服吳王赦免了越國,又將有大批美女金銀進獻。”接著又進一步說:“如果越國得不到吳王的寬恕,句踐將會燒焚宗廟、殺死妻子兒女、銷毀金銀寶器,帶領五千甲士奮起抗爭。到時吳王就算征服了越國,也會損失慘重,一無所獲。”

伯嚭接受了賄賂,就立即對夫差勸道:“臣聽說,一國攻打他國,無非是使他國臣服而已,現在大王父仇已報,越國請降,願納貢稱臣,我們還有什麽要求呢?”並將文種的話轉告給夫差。已經開始驕奢自滿的夫差認為很有道理,對兵敗的越國不屑一顧,就答應了越國的求和。大臣伍子胥流淚感歎道:“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勾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

屈辱求和的句踐,為了不忘國恥,沒去吃上好的飯食,沒去睡舒適的床鋪,而是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將豬苦膽吊在座位前,每日坐臥都能仰見,每頓飯食之前都要嚐嚐膽汁。甚至將苦膽吊在門口處,每次出入也要嚐嚐。嚐膽之時,都要反問自己:“句踐,你忘了會稽山上的亡國之恥嗎?”此外句踐每天還親自與百姓一起耕種,其妻子親自紡紗織布;每頓飯食從不吃肉,從不穿華麗的衣服。而且冬天也用冷水洗腳,每晚睡在稻草上,不斷反省自己。這就是著名的典故“臥薪嚐膽”。

為了早日報國仇,句踐對內采取了一係列複國建設措施。(以下內容兼采自《越絕書》《國語·越語》等)

安撫人民,獲取民心。一回國句踐就向越國百姓道歉,親自葬死問傷,吊憂賀喜,送往迎來,廢舊立新,深得百姓擁護。

繁殖人口,發展生產。宣布男女適齡婚嫁,壯年男子不得娶老年婦女,老年男子不得娶年輕女子,獎勵多生多育。要求廣大君臣百姓親自耕種,非自己種的糧食不吃,非自己夫人織的衣不穿。越國十年不向百姓多征收賦稅,百姓皆貯藏有三年的糧食。

禮賢下士,唯才是用。不但重用文種、範蠡等一班良臣,而且對賢士折節躬請,厚遇賓客。安排他們在越國住最好的房子,穿華麗的衣服,吃美味的飯食。並因才用人,如讓文種治內政,範蠡治軍事、外交等。

擴充軍隊,鞏固國防。句踐在全國悄悄征集兵源,凡青年男子都應征入伍。暗地鑄造強弓利劍,並分水陸兩軍,日夜操練。在訓練中,句踐積極灌輸複仇思想,要求士兵為報國恥家仇而苦苦訓練,用重賞嚴懲來教育士兵勇於聽命,樂於立功,做到“進則思賞,退則思刑”。

對吳外交上,積極消耗吳國的民力、財力。

為結吳王歡心,句踐經常送去玉帛、珍玩;從越國伐取大木,運到吳國姑蘇為吳王增修姑蘇台,吳王立即派大量人力投入修建,曆時很長。一座金碧輝煌的姑蘇台落成後,夫差十分高興,對句踐更加放心。接著句踐又派範蠡在全國選美女送給吳王。夫差終日沉迷女色,不理朝政,吳國政治更加腐敗。

十年的準備,使越國具備了複仇的條件。

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北上爭霸,會晉於黃池時,句踐便小試牛刀,進攻吳國。很快越軍便攻占了吳都姑蘇,奪取了吳國的許多船隻。夫差也隻得草草結束會盟,撤兵回救,並同越國講和。

公元前478年,吳國大鬧饑荒,都城無糧,國庫空虛,百姓四處逃生。加上幾年來的北上伐齊抗晉等爭霸戰役,使吳軍疲憊不堪。句踐認為滅吳的大好時機已到,便興起三路大軍向吳國發起了全麵進攻。句踐親率中軍,迅速攻進吳國腹地,所到之處,吳軍紛紛投降,越軍直逼姑蘇城下。經過幾年的長期圍困,至公元前473年,吳國終因糧盡援絕,城門被攻破。無力回天的夫差想效仿二十多年前的句踐“卑辭求和”,可是卻沒得到句踐的赦免,隻好流涕自刎而死。夫差一死,剩餘的吳軍全部投降,句踐擁有整個吳越三江之地。

經過二十二年的苦心經營,句踐終於滅吳雪了昔日會稽之恥。伍子胥的話在二十年後得到了曆史的回音。句踐為報國仇而“臥薪嚐膽”,也成了千古佳話。

三、範雎雪恥,須賈馬食

範雎原是魏國人,在魏丞相魏齊府裏當賓客。有一年範雎陪同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範雎一表人才,談吐不凡,受到齊王的重賞。須賈疑其出賣了情報,向魏齊打了小報告。魏齊審判範雎,打斷了範雎的肋骨,把範雎丟棄在廁中。範雎哀求看守救他。看守謊稱範雎已死,將屍首丟了出去,救了範雎,於是範雎改名換姓叫張祿。秦國使臣王稽早聽說範雎之名,認為是個人才,在王稽的幫助下,範雎逃到秦國,又在秦人鄭安平的推薦下,範雎遊說秦昭王,終於當上秦相,排擠了魏冉,執掌了秦國政權,仍然稱張祿,人稱張祿丞相。

範雎仍用假名,他要出其不意報複須賈和魏齊。他先放出話來,揚言伐魏,魏國恐慌起來。聽說張祿丞相是魏國人,於是魏昭王主動派出使者須賈入秦打探虛實,聯絡感情,範雎等的就是他。

須賈到了秦都鹹陽,住進了客館。範雎打扮成一個傭工,衣衫單薄,求見須賈。須賈見了範雎,大吃一驚,說:“範叔在秦國好嗎,怎麽在這裏相見?”範雎說:“那次我沒被打死,好不容易逃出來,在秦國一戶大姓人家做傭工。”須賈見範雎穿得單薄,送了他一件綈袍,又招待了一頓飯。須賈對範雎的處境不免心酸,因此動了惻隱之心。飯後須賈對範雎說:“你在秦日久,人又聰明,了解秦國的張祿丞相嗎?來了幾天也見不上。”範雎假裝說:“我家主人與張祿丞相恰好是好朋友,這個忙我還幫得上,可以給你帶路。”須賈非常高興。他又對範雎說:“我的馬這兩天有病,我是魏國使臣,必須坐高車駟馬,你能幫忙嗎?”範雎說:“這好辦,我向主人家借。”

範雎趕來高車駟馬,親自執鞭,載著須賈趕到了丞相府。車未到府門,丞相府的人趕緊避向兩旁,須賈感到很奇怪。他正納悶,車到了丞相府門。範雎對須賈說:“大夫在門外等著,我進門去通報丞相。”須賈等了半天,左等不見範雎,右等不見範雎,怎麽範雎進了丞相府不出來了?須賈等急了,向守門人打問:“先前進到丞相府的範叔,怎麽老半天不出來?”守門人回答:“這裏沒有範叔,先前進門的人就是張祿丞相。”須賈一聽,嚇得靈魂出竅,他這才知道受了範雎的愚弄。

須賈肉袒負荊,托看門人帶他進丞相府謝罪。但見範雎高高在上,陪侍的人很多。須賈跪地謝罪,口稱萬死。範雎對須賈說:“你有三大罪:誣我有外心於齊,罪一;魏齊辱我於廁中,不勸止,罪二;用尿來澆我,罪三。念你贈我綈袍,有故人之戀,現在我免你死罪。”說完喝令須賈退下。

過了幾天,須賈辭行,範雎宴請六國使者,廣聚賓客,在堂上會餐,而令須賈獨坐堂下,放置馬料,派兩個力士左右挾持,強令須賈吞食。範雎對須賈說:“回到魏國替我轉告魏王,趕快把魏齊的人頭送來,不然我要發兵攻破大梁。”

須賈回國向魏齊報告了出使秦國的情況,嚇得魏齊丟了相印逃到趙國,躲到平原君家。範雎得知,請平原君入秦訪問,然後把平原君拘留,派人出使趙國,告知趙王用魏齊的人頭換平原君。趙相虞卿丟了相印,保護魏齊逃出趙國,回到魏國去投靠信陵君。信陵君見事關重大,沒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自殺身死。趙王取了魏齊的人頭,派人送給了範雎,平原君才回到趙國。

範雎相秦,有仇必報,有恩必賞。他不忘鄭安平和王稽的搭救、推薦之恩,向秦昭王推薦二人,王稽從一個外交小官升為河東太守,鄭安平做了將軍。

四、伍子胥掘墓鞭屍

伍子胥,名員,楚大夫伍奢之次子,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他輔佐吳王闔廬、夫差稱霸,後被奸臣伯嚭陷害而死,是一個悲劇人物。伍子胥由楚仕吳,為的是替父報君仇,這在古代是駭人聽聞的。伍子胥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不信命運,不信天,敢於反抗壓迫,為自身人權而鬥爭的勇士。在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天命史觀占統治地位,國君是天子,臣民要無條件服從國君,有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三更死,臣不得五更亡”的君臣觀。春秋時代,這種倫常關係已經產生了動搖,周天子權威掃地,諸侯相互征伐,楚國、吳國、越國等國君都稱王。臣弑君、子弑父的事件也屢有發生。盡管如此,臣絕對服從君這一倫理觀念,基本沒有動搖。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都是在順從君權的**威下屈死的。伍子胥發誓要向這一傳統的倫常觀念挑戰,他要替父報仇,誅殺楚王,顛覆楚國。他曆經磨難,實踐了誓言,借吳兵攻破楚國。這時殺害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屍。時人認為這是大逆不道,司馬遷卻稱讚伍子胥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因此為伍子胥寫了一篇精彩絕倫的大傳。

故事從頭說起。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伍奢為人正派,有才學,受到太子建的尊敬。費無忌為人奸詐,他嫉妒伍奢的才幹,不滿處於太子少傅這樣的副手地位。楚平王為太子建娶秦國之女為婦,派費無忌迎親。秦女很美麗,楚平王好色。費無忌打起了主意,他認為排擠伍奢、離間太子的機會已到。他擅離迎親崗位,飛馬趕在前頭報告楚平王,眉飛色舞地述說秦女漂亮,勸楚平王自娶,另給太子建娶婦。如此荒唐的主意,竟然被楚平王采納。費無忌奸計得逞,從此以後,太子建和伍奢的命運就發生了改變。

費無忌害怕太子建掌權,天天進讒言。太子建害怕了,逃到了宋國。費無忌勸楚平王誅殺伍奢及其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伍員即是伍子胥。

楚平王逮捕了伍奢,對伍奢說:“你寫信召兩個兒子來就釋放你,不然就殺死你。”伍奢說:“我兩個兒子,老大伍尚柔順,有孝心,知道我受難,他一定不辭死來看我;但老二伍員,一向桀驁不馴,他不會聽話來送死。你們斬草除根的算盤要落空。”但伍奢還是寫了信。

楚平王派公差帶著伍奢的信去召伍尚、伍員。伍員對哥哥說:“楚王召我們,是要斬草除根,我們趕快逃走,替父報仇才是正經大事,不要去送死。”伍尚對弟弟說:“父親受難,兒子逃走,這是不孝,會留下罵名。我去陪同父親一塊死,盡兒子的孝,你有本領報仇,趕快逃走。”就這樣,伍尚跟著公差走了,伍員逃出了楚國。

楚平王殺害了伍奢、伍尚,通緝伍員。

伍員到了宋國找到太子建,又趕上宋國內亂,伍員與太子建就逃到鄭國。太子建在鄭國受到很好的接待,但他卻替晉國當間諜,被鄭國發覺,處了死刑。伍員就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名勝)曆經九死一生,終於逃到了吳國。

伍員在吳國,看到了吳國政局不穩。公子光是吳王僚的堂兄,吳王諸樊的兒子。諸樊是吳王壽夢的長子。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依次為諸樊、餘祭、餘眜、季劄。壽夢認為少子季劄最賢,要傳位給季劄。季劄不肯,他堅持宗法製度,要哥哥諸樊繼位。壽夢臨死遺囑,兄終弟及,依次傳位到季劄。於是諸樊死傳位餘祭,餘祭死傳位餘眜,餘眜死傳位季劄,季劄不接受,逃離國都。吳國大臣擁立餘眜的兒子姬僚繼位。公子光反對,他認為季劄讓位,吳王位應回到宗子繼承,應當是自己繼位,他處心積慮要殺害吳王僚奪取政權。伍員認為公子光有魄力,可以實現自己報仇雪恨的計劃,就大力支持公子光。伍員替公子光出謀劃策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奪得了政權,即後來的吳王闔廬。

伍員推薦當時最負盛名的軍事家孫武做了吳國的將軍。

吳王闔廬為了答謝伍員,經過長期準備,大舉進攻楚國。公元前506年,孫武、伍員率領三萬精銳吳兵,避開楚國正麵防禦,從淮北長途迂回奔襲楚國,出其不意連敗楚軍五次,破敵二十餘萬,行軍兩千餘裏攻破楚都郢,即今湖北江陵市。這時,楚平王已死。繼位的楚昭王就是楚平王與秦女所生的兒子。楚昭王出逃,伍子胥就挖開楚平王墓,暴露楚平王的屍體,打了三百鞭子。

秦兵救楚,吳國後方又發生了內亂,吳王闔廬撤兵,楚昭王複位。吳國當時隻是個小國,吞不掉楚國,但吳兵卻攻破了楚國,這要歸功於孫武的計策,創造了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克強、長途奔襲的光輝戰例,孫武大軍事家的地位從此確立,《孫子兵法》從此揚名。這些都源於伍員報仇雪恨。伍員的複仇心態與執著,發揮了人的最大主觀能動性,演出了兩國交兵小國勝大國的奇跡。司馬遷評論說:“辦事不要太刻毒,不要結仇恨,楚王結仇一個臣子,楚國就遭了如此大難,教訓深刻啊!”伍員克服重重險阻的雪恥精神是古代反暴精神的發揚,帶有民主意識與人權抗爭精神,更受到了史家的高度讚揚。

中國古代,報仇雪恨,使用暴力,在倫理上有它的依據。春秋時齊襄公滅了紀國,《春秋》書為“紀侯大去(大去,就是一去不複返,指紀國滅亡)其國”。誰滅亡了紀國?齊襄公滅了紀國。為什麽不寫齊襄公滅了紀國,因為齊襄公是複仇。是什麽樣的仇呢?原來齊襄公九世祖齊哀公,被紀侯的遠祖在周天子麵前說壞話,被周天子殺了。難道九世之仇還要報嗎?《公羊傳·莊公四年》:“雖百世可也。”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4),貳師將軍遠征大宛得勝,漢朝威震國外,斷了匈奴右臂。漢武帝發布詔令表彰漢軍的豐功偉績,說:“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於書絕悖逆。昔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漢武帝發布複仇詔,見《匈奴列傳》)《禮記·曲禮》說得更為明確:“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疏曰:“父者,子之天。殺己之天,與共戴天非孝子也。行,求殺之乃止。”意思是說:父親是當兒子的天,殺父親的人就是殺了自己的天,與這個人不能共戴一個天,容忍仇人就是不孝。雪恥的辦法就是把仇人找到殺死,追到天涯海角也要做到,這才是孝子。也就是說,隻要是報父之仇,即使殺人也是天經地義的。趙氏孤兒趙武滅屠岸賈,報殺父之仇,沒得說的。伍子胥雪恥,引納敵國之兵亂父母之國,以臣犯君,在君臣倫理上是倒行逆施,因為君是臣之天,天是不可犯的。吳軍破郢,楚昭王逃難,到了雲中宿於鄖公鬥辛之家。鬥辛的弟弟鬥懷說:“楚平王殺了我們的父親,如今我殺楚平王的兒子,可以報仇雪恨了。”鬥辛不同意,說:“君討臣,誰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將誰仇?”(鄖公鬥辛保護楚昭王事,見《楚世家》)鄖公鬥辛保護了楚昭王。

司馬遷讚同伍子胥的行為,稱讚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個臣民反抗一個國君,要冒多大的風險,會有多大的成算?伍子胥九死一生,曲線報仇,達到了目的。正是這一大無畏的精神,受到司馬遷的高度讚揚。伍子胥的行為對不對呢?司馬遷有一個理論,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班固寫《司馬遷傳》改為“貶諸侯,討大夫”。班固認為天子是不可貶的。司馬遷繼承了儒家孟子的開明思想。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齊宣王說“湯放桀,武王伐紂”,是“臣弑君”。孟子批駁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說:“破壞仁愛的人叫作‘賊’,破壞道義的人叫作‘殘’。這樣的人應叫作‘獨夫’,我隻聽說周武王誅了一個獨夫殷紂,沒聽說什麽以臣弑君。”司馬遷稱湯武的行為是“革命”,即革天命,不合理的天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司馬遷把陳涉起義與湯武並提。伍子胥所逆的是亂命之天的楚平王,是反暴精神的極致,帶有民主意識與人權抗爭的精神。司馬遷還寫了豫讓因智伯待以國士之恩而誓死為之報仇,所捍衛的是自尊精神。司馬遷所寫的雪恥故事,不是頌揚以暴易暴,而是頌揚人權尊嚴的精神,得到人們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