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中葉約350年間,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先後與南麵的兩宋政權對峙,形成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時代。

唐朝末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日漸強大,於907年即可汗位,916年自稱皇帝,年號神冊,國號契丹,遼太宗時又改國號大遼,故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遼朝。遼朝幅員萬裏,雄踞北國,至1125年為金人所滅,延續200餘年。

遼朝由契丹人所創立,當時民間或稱作“大蕃”,故其政治製度、風俗習慣等均有別於中原漢人政權。如在中國曆史上,女主垂簾聽政,一向被視為“非常態”,漢人士大夫對此大多作負麵評論。但在遼朝,情況卻大有不同,先後主持國政的三位皇太後:遼太祖皇後述律平、遼景宗皇後蕭綽、遼聖宗皇後蕭耨斤,雖然相關評價有優劣之分,但當時均擁有極大的權力,有時甚至淩駕於皇帝之上,卻並未如中原地區政權中幹政的皇太後一樣遭受非議。而遼朝這三位主政的皇太後,均對遼朝曆史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如述律皇後輔佐遼太祖南征北戰,為遼朝的創建作出了卓越貢獻;蕭耨斤在當政期間,大改遼聖宗時期的改革措施,導致吏治敗壞,從而成為遼朝中衰的開始。而蕭綽主政期間,遼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了空前發展,成為遼代曆史上的最盛時期。這蕭綽即本書所要介紹的蕭太後。

蕭太後名綽,小字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遼聖宗耶律隆緒之母,在遼景宗死後主持遼朝國政,封為“承天太後”,故在民間戲劇小說中,她一般以蕭太後或蕭燕燕之名稱出現。其實對於今人來說,有關蕭燕燕的形象,實是隨著《楊家將》故事的廣為傳布而被民間所熟知的。但與《楊家將》之類戲劇小說中殺伐決斷、率領虎狼之師與宋軍大戰於幽燕一帶的“母夜叉”形象大為不同的是,曆史上的蕭燕燕實是一位為政較清明、深悉治國大義、對遼朝發展起著重大作用的著名女政治家、軍事家。由於契丹民族特殊的婚俗製度,遼朝皇後除遼世宗皇後甄氏之外,全部姓蕭氏,所以當老皇帝駕崩,新天子繼位以後,其皇太後即可稱之為蕭太後。因此,在遼朝曆史上,被稱為蕭太後的並不止蕭燕燕一人,為能加以區別,實以稱呼其尊號“承天太後”較為合適,但因為今人一般以蕭太後稱呼蕭燕燕,故本書也就從俗,而概稱之為蕭太後。當然在本書行文中,為對蕭太後一生身份變化有所區分,故其少女時代一般稱之為蕭燕燕,入宮為皇後時稱之為蕭皇後,升為皇太後之後即稱之為蕭太後。

在20世紀80年代末,孫師兄建民曾約請諸同好撰寫有關中國古代政治與婚姻方麵的書稿,讓我負責遼、西夏、金部分,此書後來因故未能出版,但我由此對遼史,尤其是蕭太後的事跡大為關注。此後,著名史學家漆俠先生主持撰著《中國改革通史》一書,又讓我撰寫遼代一段,使我對遼朝曆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由於在“二十四史”中,以《遼史》的纂修最為簡略,有關史實記載多有疏漏、訛誤之處。同時遼朝統治者用酷刑峻法製止遼地文獻流入北宋境內,違禁者罪至死,因此在宋人文獻中,有關遼朝史事的記載甚為零散且時有舛誤,使得傳世遼代史料極度匱乏。雖然《遼史》裏麵有關遼代中期的史料較多,但總的說來,仍不甚充分,而有關蕭太後的民間傳說故事大為流布,家喻戶曉,且虛實相間,時有荒誕怪異之處。因此,本書在撰寫時,運用了相關史料,並參考近代以來的有關考古資料,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詞語細細評述承天太後蕭綽的不平凡之一生經曆,同時還注意對有關民間傳說故事,尤其是與宋朝楊家將故事相關的資料,進行鉤隱抉微,以區別文學之創作與曆史之真實,從而盡量展現蕭太後之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