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宅男”

古今中外,凡成大業者或大學問家,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任正非就是一位熱愛閱讀、勤於思考的企業家。

任正非說:我沒有什麽業餘愛好,平時不吸煙、不喝酒、不去娛樂場所,業餘時間就是待在家裏看書。他稱自己是“宅男”,下班就回家,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

幾十年來,任正非孜孜不倦地閱讀,連出差時必帶的物品都是書籍,基本上一個禮拜要讀一兩本書,每天看幾本雜誌。

華為的一位高管介紹,任正非平時喜歡閱讀政治、軍事、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麵的書籍,中外曆史方麵的書讀得最多,而很少讀小說和管理之類的書。他認為小說太假,不真實,而很多管理類書籍都是教授們閉門造車,讀多了限製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幾條原理那麽簡單。

有人問任正非:您最喜歡哪本書?哪本書對您影響最深?

任正非說:“我讀過很多書,我喜歡稻盛和夫的書,但不知哪本書影響了我,思想是怎麽生成的。我腦袋裏產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頭在哪裏。”

他看書時還喜歡在書上做批注,寫讀書心得,然後與華為人分享。每當他看到好書、好文章和好看的電視劇,還忙不迭地推薦給公司高管。他曾向華為高管們推薦了10多本書,其中包括《五角大樓之腦》《隆美爾戰時文件》《CEO的海軍陸戰隊》《戰時日記》《國際商法》《閃擊英雄》《失去的勝利》《超限戰》《落難英雄丁盛將軍回憶錄》《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等。

此外,任正非還向華為員工推薦了《價值為綱》《黃沙百戰穿金甲》《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槍林彈雨中成長》《厚積薄發》《邁向新賽道》《華為沒有秘密》《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等10多本書籍。領導人的品位也熏陶了這家卓越公司,日漸將華為的視野推升到哲學與曆史的高度。

任正非是技術出身,知識麵廣,誌存高遠,眼界開闊,富有思想,他在部隊服役時就是“學毛著標兵”。他現在雖然已經七十幾歲了,但他的思想始終處於高度開放的鮮活狀態,思維非常敏捷,講話邏輯性很強,而且富有哲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講話和所寫的文章中得到證實。

筆者有一次在北京首都機場偶遇任正非,發現他正在看英國戰略家利德爾·哈特所著的《隆美爾戰時文件》。該書整理了隆美爾在北非作戰期間所保存的大量戰時文檔,裏麵許多內容都反映了如何在運動中集中兵力,如何在點上突破進而取得全局勝利,以及當將軍的真諦。他讀完後還推薦華為高管們閱讀。

任正非說:“隻有產生一批設想挖掘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這樣具有大視野的思想家和戰略家,華為才能稱得上是國際企業。華為要想走向世界,必須培養出有大局觀的人才,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因為,他深知,隨著自己漸漸老去,華為遲早需要新的“船長”帶領大家繼續披荊斬棘。

任正非曾說過:“如果我們的隊伍都隻會英勇奮戰,思想和方向錯了,我們越厲害,華為未來的發展就越有問題。所以我們希望你們中間能產生思想家,不光是技術專家,要產生思想家,構築未來的世界。將來華為的輪值董事長要做思想家,手腳都要砍掉,隻剩下一個腦袋,首席執行官也要做一名戰略家,應該站在全局視野上看係統結構,先將其屁股砍掉,讓其不能坐在局部利益上。”

對於華為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需要更高瞻遠矚的領導者,這就是任正非向華為幹部薦書的初衷。當然,僅靠讀書是培養不出思想家和戰略家的,也鍛煉不出華為的接班人。但是我們能從任正非的這個舉動中看出,企業的最高領導者一定要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隻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帶領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在任正非看來,“學習本身不是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係。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任正非認為,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一味學習,而不思考,隻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隻學習不思考不行,隻思考不學習也不行。隻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任正非平時很少和別人閑聊,他會有計劃地去挑選好書來讀,有針對性地和人交流。他一直處在學習、思考、求生存的狀態。所以說,他一直有著超乎尋常的對現實的擔憂、對未來輝煌的向往,焦慮感與成就感交織,被時不我待的使命感驅使著前行,放下名利,專心於自己的事業。

在任正非的思想體係中,你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智慧,比如“無為而治”“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深淘灘,低作堰”“自利則生,利他則久”“財聚人散”等,也可以看到近代毛澤東思想中的“批判與自我批判”“農村包圍城市”;不僅可以看到文學作品中的丹柯,而且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英雄人物“藍血十傑”;不僅可以看到“鳳凰”“烏龜”“狼狽”,還可以看到“黑寡婦”“貓頭鷹”,甚至是“眼鏡蛇”;另外,“青紗帳”“土八路”“上甘嶺”“炮樓”等的隱喻更是比比皆是。

華為所有的管理思想,要麽是學動植物,要麽是學美國、學毛澤東、學軍隊,都是通過生活化的案例進行學習。

任正非是一位兼具哲學思想與人文情懷的企業家,也是一位史學發燒友,始終“以史為鑒”。從任正非所寫的文章和內部講話中,我們可以體味到這位偉大企業家的思維軌跡,分析他是如何做企業的;可以更貼近地感受到真實的任正非,更直接地理解華為公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09年,任正非在遊覽四川都江堰時,從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啟示,寫了一篇名為《深淘灘,低作堰》的文章,第一次明確提出:“將來的競爭就是一條產業鏈與一條產業鏈的競爭。從上遊到下遊的產業鏈的整體強健,就是華為生存之本。”把常識推到極致就是宗教。這句話用在任正非和華為的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任正非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他看電視劇《大秦帝國》,對商鞅這位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悲劇性改革家充滿了敬重,又充滿遺憾。他說:“商鞅變法的路子是對的,可惜太激進,變革不能太激進,會人為增加變革的成本。”

任正非認為企業家要終身學習。他從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請了幾位大學教授做顧問,顧問們的辦公室和他的辦公室挨著,他隻要一有時間就跟教授們泡在一起辯論。有時候他跟教授們拍桌子,辯論完他就走了,隔了一會,他又晃回來繼續聊,剛才教授批判他的觀點已經變成他的了,而且從他口裏說出來比教授的水平更高、更有思想、更有深度。

任正非一直倡導華為高管們要有“寬文化背景”。他說:“未來公司需要什麽樣的幹部,我認為未來公司需要的管理幹部是對市場有深刻體驗和寬文化背景的人。寬文化背景怎麽理解,‘大雜燴’,什麽都懂一點。要成為華為的高級幹部必須要有寬文化背景,幹部要進行必要的循環,這是寬文化學習的好機會。”

什麽是任正非定義中的“大雜燴”?曆史、哲學、軍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他30多年來一貫的倡導,他不僅對中高級幹部這麽要求,甚至在10多年前的秘書工作會議上,也這樣要求公司的秘書們。

讀的書多了,雜了,文化背景深厚了,同時在實踐中又時常麵對和處理各種複雜情形,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就會變得係統、多元,而不會簡單、機械,不是非黑即白。領導者最可貴的就是灰度思維。

任正非的思維極其開闊,經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觀點,但這一切觀點都離不開華為,他自覺不自覺地把各種思想火花,與華為這個組織的生死相關聯,也許正是他把華為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思考,從而能夠不斷地看開、看透、看淡——既不可能建立永恒的帝國,也不存在永恒的偉大者,其實華為也不過是個過客,隻求把過程做到最好。隻有看開、看透、看淡,才能更少一些名與利的負累,才能無所畏懼地持續奮鬥,做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事實上,華為30餘年的曆史,就是一部東方的“堂吉訶德”大戰西方“風車”的曆史。

著名管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劍鋒先生曾寫過一篇題為《任正非的學習與“血洗”》的文章,任正非看到這篇文章後對他說:“我就是要‘血洗’你們的知識!知識隻有‘洗’完以後才是你的。”

思考是孤獨的,難以讓商業領袖享受到成就感。30多年來,任正非思維的興奮點幾乎從沒有離開過華為。他是一個白手起家的知識型退伍軍人,一個從來都不甘居於人後的理想家,一個貧困潦倒、走投無路、43歲才開始創業的男人。一種或自發、或自覺的使命感,使他對華為付出了全部的身心。

【故事點評】

學習,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未來的文盲不是指不識字的人,而是不勤於學習和思考的人。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是構成現代人才體係的三大能力。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同時對所學的知識必須結合實際反複運用,知識才能鞏固,技能才可純熟,這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任正非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在學校裏學習的知識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你就很難成長。整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技術不斷升級迭代,生活在其中的人一定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從實踐中學習,做完事情後給自己一點總結反思的時間,並養成這種習慣,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