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的矽穀

2006年,任正非在華為多次講《不眠的矽穀》,反映了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矽穀的真實情景。正是因為無數矽穀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才成就了矽穀的繁榮,引領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發展趨勢。

不要把未來想得太過美好,太過於理想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想做英雄,先問問做英雄的代價!

選擇高科技創業注定是異常艱苦的,但對我們的人生和社會必將有深遠的意義。異常充實的生活也挑戰我們對人生各方麵的協調能力。很多其他的挑戰會逼得我們高速地成長。選擇了征途,注定我們會拚得遍體鱗傷,而那些就是我們戰功赫赫的勳章!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你非常難看到有人在外麵閑逛;也非常難看到有人在午夜之前就上床睡覺。當然,我們不是在談論夜間活動的“吸血鬼”,而是在說矽穀的“夜遊神”。這些編程人員、軟件開發者、企業家及項目經理堅守“睡著了,你就會失敗”的信條。憑著遠大的理想,憑著癡迷和熱愛,他們會坐在發出融融光線的顯示屏前一直工作到淩晨四五點鍾,有時甚至到六點,而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這就是參與跨越時區的國際市場的代價:每天都是新的起點,不斷狂熱地開發著因特網技術。想要做英雄,先問問做英雄的代價!

任正非舉例說,華為也是無數的優秀兒女貢獻了青春和熱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礎。創業初期,華為的研發部從五六個開發人員開始,在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秉承“兩彈一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拚搏奉獻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大家以勤補拙,刻苦攻關,夜以繼日地鑽研技術方案,開發、驗證、測試產品設備,沒有假日和周末,更沒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墊子上睡一覺,醒來接著幹,這就是華為“墊子文化”的起源。雖然今天墊子已隻是用來午休,但創業初期形成的“墊子文化”記載的老一代華為人的奮鬥和拚搏,是華為需要傳承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華為中央研究院總裁霍大偉,2001年去華為美國研究所出差,第一次到矽穀想體驗一下什麽叫“不眠的矽穀”,當時正值IT泡沫破裂,許多創業公司都倒掉了,“矽穀變成了死穀”,即使如此,當地一位科學家晚上11點多帶他到思科的停車場,仍然有很多車停在那裏,這位科學家告訴他,“停車場有車,肯定都在加班”。讓霍大偉印象深刻的是,在和矽穀所在地員工座談的時候,霍大偉向他們介紹了華為的價值觀,原以為理解會有困難,想不到大部分的員工的反應是:“對矽穀人來說這是常識,以客戶為中心,隻有奮鬥才能成功,本來就是真理嘛……”霍大偉由此認識到,華為文化與矽穀文化是完全匹配的,這種文化並非華為獨創。

任正非指出,有些員工認為華為現在已經很成功了,創業時期形成的“墊子文化”“奮鬥文化”已經過時了,可以放鬆一些,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危險的。繁榮的背後,都充滿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指向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意識。艱苦奮鬥必然帶來繁榮,繁榮後不再艱苦奮鬥,必然丟失繁榮。

【故事點評】

《不眠的矽穀》講述了矽穀年輕人艱苦奮鬥的情形。無數矽穀人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與世界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矽穀的今天。選擇高科技創業注定是異常艱苦的,但對我們的人生和社會必將有深遠的意義。任正非講不眠的矽穀,其實不是要華為人學習不睡眠,而是要學習矽穀人不折不撓的精神。尤其是當取得較好的成績後不免有所懈怠的時候,更要牢記矽穀精神。

華為的“奮鬥文化”與“不眠的矽穀”是一脈相承的。正如任正非所說:“華為還沒有成功,隻是在成長,艱苦奮鬥精神和危機意識不能丟。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否則就會走向消亡。”任正非要求華為人時刻保持危機感,麵對成績時保持清醒頭腦,不驕不躁。高層要有使命感,中層要有危機感,基層要有饑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