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苦難與堅守 玉米餅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於貴州省鎮寧縣,他的父母在一個偏遠貧困的山區任教,生活條件異常困苦,任正非兄妹七個,他排行老大。

那時,一家九個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來生活,有時候連孩子幾塊錢的學費都交不起,經常要到處向人借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任正非的父母依然堅持讓孩子們都上學讀書,沒有讓他們放棄學業。

在任正非的心底,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留給他的印象最深刻的畫麵,是每天早上母親塞在他手中的一塊玉米餅,而這是“從父母與弟妹的口中摳出來的”。2001年2月,任正非在《我的父親母親》一文中寫道:

我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我在19歲之前沒穿過一件新衣服,直到高中畢業從沒有穿過襯衣。直到上大學時,媽媽給我做了兩件襯衣,我當時拿著新襯衣,真想哭。因為,我知道我有了襯衣,弟妹們就會更難了。因為上學的孩子多,每到新學期母親就開始為子女的學費發愁,經常要到處向人借錢。

在那個物質極度缺乏的特殊年代,最讓人難忘、難以忍受的就是饑餓了。我從小到大,最深的記憶就是吃不飽,我最大的夢想是能吃一個白麵饅頭。

雖然為饑餓所折磨,作為長子的我不敢隨便動家裏的存糧,因為我知道父母也一起挨餓,而且還要留給弟妹們吃。

在高三那年,母親經常早上額外塞給我一個小小的玉米餅,支撐我上學讀書。

1963年,我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合並為重慶大學),但此時家裏的經濟狀況更加捉襟見肘,弟妹的處境也更加艱難。母親竭盡全力為我準備了兩件襯衣和一條拚接起來的被單,陪伴我度過了四年艱苦的大學生活。

其他弟妹有些高中、初中、高小、初小都沒讀完,他們後來適應人生的技能,都是自學來的。

任正非時常想起這段往事,感慨地說:“我能考上大學,小玉米餅的功勞巨大,這個小小的玉米餅是從父母與弟妹的口中摳出來的,我無以報答他們。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我創辦不了華為這樣的公司,社會上可能會多一名養豬能手,或街邊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現在回顧來看,艱苦的生活以及心靈的磨難是我人生的一種寶貴財富。”

【故事點評】

任正非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從小到大,他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吃不飽,最大的夢想是能吃一個白麵饅頭。饑餓貧寒的經曆讓任正非養成了不自私、不貪婪的品性,讓他常懷感恩之心,並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而這些基因,都是他從父母那裏傳承下來的。家庭對他的性格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理由相信:任正非身上的企業家特質主要是在苦難的生活經曆中塑造的,而這些特質必然會深刻地影響任正非,讓他明白“活下去”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