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亂興亡和典章製度

正史之記載注重“治亂興亡”和“典章製度”兩方麵,除此而外,亦有專注重一方麵者,今分敘於下:

5.1專敘“治亂興亡”方麵者

關於這種著述的書籍,又分兩種:

(1)編年史。以年為經,以事為緯,我們看了以後,可以了解每一個史跡的時代關係。這類書籍,又分兩種:a.司馬光《通鑒》,b.朱熹《綱目》,後人皆有續之者。這兩種書籍,前者比較好,因為朱熹著述的動機是模仿孔子的《春秋》,純粹是寓褒貶的意思。所以每敘一個事實,都用一種特定的書法。比如某官某人卒,是敘好官某某死了。某人卒,是敘壞人某死了。某官某罷,是敘一個人不配作這個官,政府不是亂命。罷某官某,是敘一個人配作這個官,政府罷之是亂命。伏誅,是敘一個人應該死。殺,是敘一個人不應該死。

朱子治學,頗為謹嚴。但此書朱子不過成其一部,以其餘委之於趙師淵,趙之治學,不大謹嚴。若我們講宋學,以朱子為聖人,則此書可看,反此,則其書不見精好。《續綱目》之作者,為明人商輅,三篇為乾隆所敕修。

明時有李東陽者,著《通鑒纂要》,專供皇帝之用,清因之作禦批《通鑒輯覽》,因應科舉的原故,加之人人功名心切,所以一時大盛行於社會。現在時過境遷,其價值已失矣。

《通鑒》可看,最好連胡三省的《注》都看,續這種著作的,明有三家:陳桱、王宗沐、薛應旗。這三人的著作,以薛為最後,也以薛為最好。

清時徐乾學著《資治通鑒後編》,清尚專為彼設一書局,但所著材料不特不完全,組織也不嚴密,後畢沅也有《續資治通鑒》之著,二者相較,以畢著為好。《續通鑒》止於元代,至於明,有《明紀》及《明通鑒》,二者相較,以《明通鑒》內容為好。大約這類書籍,後出者總比先出者為佳也。

(2)紀事本末。這種史體與編年史相反,以事為經,以時為緯,我們看了以後,可以洞悉曆史上一個事實的首尾,容易得到因果的關係。此類著作,創自袁樞,後繼之者,代不乏人,今列其重要者於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止於五代)、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馬驌《左傳事緯》、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無大價值)、清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此書很有價值,因其成在正史之前,並非據正史而成者,吾人閱之,為直接材料)、張鑒《西夏紀事本末》(很有價值)。

5.2專敘“典章製度”方麵者

(1)三通:關於這一方麵的著述,尚分多種,而以三通為著。唐杜佑《通典》,《續通典》《皇朝通典》;宋鄭樵《通誌》,《續通誌》《皇朝通誌》;元馬端臨《通考》,《續通考》《皇朝通考》;《續皇朝通考》題劉錦藻,實仍壽潛所撰。

《通誌》惟二十略為有價值,其餘與正史同。《通典》,關於禮可貴之材料甚多,餘不如《通考》。《通考》,乃繼《通典》而作者,因馬端臨謂杜佑分類不善,乃另自編輯之,二者相較,以《通考》為良,關於漢宋兩朝尤好,前者有特別考證,後者材料較《宋史》為多,且當較精確。部分材料《通典》有而《通考》無,實因馬端臨認為其對於曆史無大價值,故刪去之。但此等眼光,至今尤不失其為是也。

(2)會要:敘國家製度之書也,今將其重要的著作,列之於下:王溥《唐會要》《五代會要》(很有價值,因所記俱正史所無者)、徐天麟《東漢會要》《西漢會要》(很有價值),其餘還有《六朝會要》《中興會要》《國朝會要》等。

(3)會典:曆敘國家有多少機關,又每一機關所職何事。關於曆代政治之述敘,以此類書為最完備,略似今之行政法。其重要著作,有《唐六典》《明會典》《清會典》《清會典事例》。

(4)禮儀:其重要著作,有《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大金集禮》《明集禮》《大清通禮》。

(5)律例:即國家製定之法律,律者乃每代相因襲而不敢變,率多千百年前之舊,且多不適於用。所重者在例,故律例相衝突者從例,吾人看律必須兼看例,以律雖尊而不甚切於事。其重要者有:《唐律疏義》《大清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