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北洋水師(番外)

雖然北洋軍曾是袁世凱打江山的主要依靠力量,但在民國建立後其戰鬥力卻日益式微。別的不說,僅在“圍剿”白朗起義軍一役中,北洋軍就洋相百出——白朗軍不過幾千人,在很多人看來隻是烏合之眾,而北洋軍先後調動了總兵力的三分之二,械齊餉足,懸賞超越常規,但在近兩年時間裏,白朗軍仍能縱橫於豫鄂陝甘四省之間,如履無人之境。

馮玉祥的一個記述可以說明為什麽會這樣:馮部所部兩個營截擊白朗軍,一仗下來,足足消耗了二十萬發子彈,戰場上中彈而亡的白朗軍官兵卻連兩百多人都不到!

最後,在段祺瑞的統一指揮下,北洋軍才最終消滅了“白狼”,但知曉內情的兵家已經發出了“誰說小站兵力足以威令天下”的慨歎。

有民國第一軍事家之稱的蔣百裏給袁世凱上了一個條陳,認為原因還在於北洋軍隊暮氣太重。

要消除北洋軍的暮氣,最好的辦法就是重起爐灶,編練新軍。過去淮軍繼湘軍,小站繼淮軍,走的都是同一條路子。不過從小站練兵起,為了建立北洋派係,政策上都是重用武備生,屏除士官生,並由此形成了北洋曆來的用人傳統。如今要形成新勢力,就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蔣百裏條陳中所說的:中級軍官用士官生,下級軍官用武備生。

蔣百裏建議在統率辦事處之下,設立模範師籌備處,模範師以德軍事方法進行訓練,先練兩師。他的條陳也得到了袁世凱長子袁克定的欣賞和極力讚同。這位袁家大公子年輕時曾到德國留學,崇拜德國,蔣百裏重視德軍事的思想正好與之合拍。

有袁克定在耳邊吹風,袁世凱對建立模範新軍的興趣更加濃厚,但是他認為蔣百裏最初設計的規模太大,不容易操作。

要建立兩個師,已經抵得上一個軍了,這免不了會使北洋舊將不安,從而生出事端。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對蔣百裏的方案做了修改,建軍規模最後被縮小到一個團。模範團名為一團,實際已相當於一個混成旅。具體組建方案是,從北洋現部隊中抽調下級軍官充當團的士兵,以中上級軍官及武備生充任團的下級軍官,以士官生充任團的中級軍官。

袁世凱計劃分五期訓練模範團,每半年為一期。一期結束,該期官兵即被全部派到各普通師充當高一級軍官。按每期產生四個旅的軍官計算,五期可培養出十個師的中高級軍官,已足以實現對原北洋軍的控製。

模範團前景廣闊,所以眼前的規模暫時小一點是無關緊要的,關鍵就是是由誰來當團長,袁克定緊緊盯住了這個位置。

前清時,袁克定曾在農工商部任職,後來民國建立,未再擔任過正式官職。袁克定與乃父相似,在仕途上很有野心,且一直參與袁幕運作,從顛覆清室到袁世凱因不肯南下就職而製造北京兵變,背後都有他的謀劃。

袁克定隨父親的時間不算短,與北洋將領皆有交情,凡袁世凱的部屬,都稱他為“大爺”,但是“大爺”還是無法指揮段祺瑞、馮國璋這些老資格的北洋宿將。長久以來,他一直想步小站練兵的後塵,像德國皇太子那樣掌握一支德式新軍,成立陸軍模範團為他提供了這一契機。

作為一個傳統觀念很重的人,子承父業的意識在袁世凱頭腦中根深蒂固,在對段祺瑞都已失去信任的情況下,他當然也隻會屬意於袁克定。於是,在開會商議成立模範團時,他便當眾提出讓袁克定當第一期模範團的團長。

就在聽到袁世凱要讓自己兒子當模範團團長的時候。段祺瑞當即提出異議:“芸台(袁克定的字)沒帶過兵,難以服眾,我看不行吧。”

袁世凱自決定建立模範團以來,每次開籌備會都請段祺瑞參加,可是段祺瑞總是找理由不到會,就是來了也一言不發,弄得大家都很緊張。現在好不容易開了金口,卻又是唱的對台戲,這豈不讓人來火,袁世凱一反常態,大聲說問段祺瑞:“那你看我行不行呢?”

段祺瑞一時無言以對。於是在第一期陸軍模範團成立時,袁世凱自兼了團長,袁克定等人為辦事員。到第二期,他不再征求段祺瑞的意見,直接讓袁克定當了團長。

雖然由於後來袁世凱稱帝失敗,模範團計劃並沒有能夠最終完成,但仍訓練出了一批精銳部隊。比如在一戰中參加西伯利亞幹涉行動的第九師,就是由模範團擴編而成,部隊素質很高,在各國幹涉軍中曾被評為最優。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製和操典條令,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定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建成,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也為袁世凱奠定了作為北洋軍閥領袖的基礎。1898年,新建陸軍改編為拱衛京師的“武衛右軍”。1902年擴編為“北洋常備軍”。民國成立後分裂為三大主要派係和諸多小派係,1928年東北易幟後完全融入革命軍。

古代自有軍隊以來,就產生了軍樂隊,它是軍隊訓練和指揮作戰的重要手段。

袁世凱在小站編練新建陸軍,其規模、操練水平、兵器及演練都堪稱當時中國一流,受到國內外人士的讚揚,但卻沒有一支像樣的軍樂隊,隻有幾個小長號來吹作息時間。1898年,當時有個叫高斯達的德國教官向袁世凱建議,把新建陸軍長號換成西洋喇叭,招收數十名有音樂才華的青年人,組織一個軍樂隊,像德軍樂隊一樣,鼓舞士氣。袁世凱聽後很高興,便委托高斯達負責召集教員和選拔樂手之事。幾個月後,新建陸軍軍樂隊正式組成,這是中國現代軍樂隊的開端。從此,在新建陸軍的練兵場、講武堂都響起了嘹亮的軍樂聲。新建陸軍軍樂隊的成立,在當時中軍隊和社會中產生了巨大反響,演出任務越來越多,樂隊也逐步正規化。1887年,英國人赫德在天津英租界成立了一支管弦樂隊,所以起名叫赫德交響樂隊,它的樂手都是在天津下層臨時招募的,當時很有名氣。1900年八國聯軍在侵華戰爭中停辦,袁世凱在接收天津時,把其大部分樂手招募到當時他統帥的北洋新軍軍樂隊,其實力大大增強。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時北洋新軍軍樂隊不斷壯大。1903年4月慈禧和光緒行幸保定時,北洋新軍軍樂隊便在車站迎駕,慈禧和光緒下火車後,袁世凱率領百官跪迎,這時軍樂響起,當時所奏的曲子是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因為當時清朝沒有國歌,更沒有其他迎接帝王大典的曲子,軍樂隊隻會奏幾支世界各國國歌。慈禧和光緒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玩意,所以極感興趣,她走到軍樂隊前,仔細端詳著這些樂器,並且用極興奮的口吻打聽這些樂器的名稱,袁世凱一一為太後解釋。

不過,隨侍在慈禧身邊的人中有一位曾經到過歐美各國遊曆的德齡公主見過軍樂隊,她知道奏《馬賽進行曲》來迎接慈禧是極可笑的事,但她不敢拆穿。她在事後有機會和慈禧談到軍樂時建議說:“老佛爺,世界各國都有國歌,咱們大清也該有國歌。老佛爺出巡或是有國家大典時,軍樂隊奏起大清國歌,才叫莊嚴呢!”慈禧聽了大感興趣,順口答說:“是嘛,趕明兒叫個人作一支唱唱!”雖然這麽說,說過也忘了。

北洋新軍軍樂隊經常在部隊中演出,尤其在全國秋操時更展示了震撼力,因此還經常被調入到紫禁城演奏。一次,慈禧要看舞蹈,需要西洋樂隊配合演奏,李蓮英趕緊從保定把北洋新軍軍樂隊調到北京。當時正值6月初,天氣暖和,就在樂壽堂的院子裏表演舞蹈,一邊是袁世凱的西樂,一邊是太監組成的中樂,好不熱鬧,慈禧高興得笑逐顏開。

慈禧對軍樂隊越來越感興趣,1903年,她令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一個類似的軍樂培訓班,被稱為“樂工學堂”。

軍樂隊的訓練非常嚴格,如:“換班時,新班之官宜帶領隊伍擊鼓吹號,整隊前進。”“統帥到達某營,護軍隊應列隊雙手舉槍,軍樂隊鼓號送行。”“騎兵軍樂隊練習,如一字操步法時,號兵與兩行的排頭要有四步的距離。一開操,號兵即可散開。”“行軍時,領官帶護勇持隊旗及鼓號在隊伍的最前列。”由此可見,北洋新軍現代軍樂隊的發展也經曆了一個過程。有著北洋新軍不可磨滅的功績,從而結束了中國古代軍樂延續下來的民族“鼓吹”的曆史。

1900年9月6日,德國萊比錫發行的《圖事雜誌》,刊登了歐洲人當時在中國照的照片,其中一幅就是中國清軍西式軍樂隊的照片。圖中有一洋教練,右手持指揮棒(該指揮者無法考證是誰。圍繞他而站的十六名軍樂隊,樂器為短號七支,伸縮號二支,不同音域的巴雷銅號三支,士巴號一支,黑裏空號一支,小鼓一個,大鼓一個,鈸一個,另外還有輕便樂譜架十一架,架子上放有樂譜,樂兵穿著清末的軍棉襖。這張照片說明,西方教練是存在的,而且樂兵可以識譜,聽從指揮,新建陸軍軍樂隊已成為可以吹奏西式樂的新型軍樂隊。

當年這支軍樂隊,不但能演奏西方樂曲,而且還獨立創作過不少軍樂曲,並長期在部隊流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些軍樂流傳到中央蘇區,由於那時蘇區演奏的曲目基本屬於改編性質,專門創作的樂曲極少,所以紅軍戰士便將其中一首曲調配上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詞,後來屢經潤色,流傳至今,這就是雄壯有力,膾炙人口的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新建陸軍軍樂隊,是軍隊史上第一支正規軍樂隊,也是我國近代第一支正規化的銅管樂隊,為我軍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