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的奴才們

狐假虎威並非出於寓言故事,而是出自《戰國策》。江 乙借楚宣王問話,用此諷刺令尹昭奚恤,倚仗宣王權勢作威 作福。現實生活往往比寓言更像寓言。

領導身邊人,因位置的特殊性、便利性,被領導所信 任,也具有了相當的話語權。《水滸傳》中的老都管無疑是 此領域的傑出代表。

蔡太師壽期將至,女婿梁中書安排送禮,名曰“生辰 綱”。鑒於曾被打劫的深刻教訓,梁中書采納楊誌的建議, 改大張旗鼓為低調行事,令人扮作挑夫,挑著一擔一擔的禮 物,悄悄地進京。

動身時分,梁中書臨時增派謝都管,理由很堂皇,說得 很客氣。畢竟楊誌由戴罪之身火線提拔為提轄官,然終歸不 是自己人,這麽多的財物,如何讓梁大人放心?

梁中書道:“夫人也有一擔禮物……也要你領。怕你不知頭路,特地再教奶公謝都管並兩個虞候和你一同去。”

楊誌頭大了,第一反應就是這活接不了。帶別的人,早行晚行、要住要歇,他說了算。但老都管是梁夫人的人,又 是太師府門下奶公,“倘或路上與小人別拗起來,楊誌如何 敢和他爭執得?”

梁中書中氣十足,給楊誌打包票,“我叫他三個都聽你 提調便了”。事實證明,楊誌考慮得還是過於簡單,有些資 源的使用並不是靠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何況梁中書不也要聽 夫人的嗎?

一、怨起

楊誌選的路線是最難走的山路,選的時間又是一天最 熱的時段。軍士若要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打,執法嚴 厲,很不文明。兩位虞候隻背著包裹,走得氣喘籲籲。也遭 到楊誌的嚴厲批評,“這幹係須是俺的”。言語上,直接把責 任全歸於自己。二人稍做解釋,便被楊誌批為放屁! 虞候平 時養尊處優,何曾受過這般累,受過這般氣? 雖沒還口,但 心中腹誹:“這廝不直得便罵人。”

楊誌說完,又雄赳赳地提了樸刀,拿著藤條,自去趕那 擔子。這種小人得誌的形象,簡單粗暴的做法著實減分。兩 虞候等到老都管抱怨道:“楊家那廝,強殺隻是我相公門下 一個提轄,直這般會做大老!”

都管先是忍著,說道:“須是相公當麵吩咐道休要和他 別拗,因此我不作聲,這兩日也看他不得,權且耐他。”

表麵來看,是遵從梁中書的意誌,很有顧全大局的高 姿態。略一琢磨,就品出味道來,突出梁中書,本意在於否 定楊誌,也鮮明表達了自己反對楊誌的立場。

二、激化

入住客店,十一個禁軍官兵雨汗通流,歎氣吹噓。都向 老都管抱怨:火熱天氣挑著重擔,動不動藤條打來,都是父 母生的,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這麽大。都管許願:“你們不要怨 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一句話,體貼之情,獎賞之 利,頓時拉近了大家的距離。

眾軍漢極為感懷:“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並不敢怨 悵。”大家雖是粗人,也需求理解與尊重。

次晨天色未明,眾人欲趁涼趕路,楊誌不許,拿了藤條 要打,眾軍忍氣吞聲。等到吃過早飯,天氣轉熱,再開始趕 路。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

老都管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在團隊中的作用,客觀上, 他也確實做了一些息事寧人的工作。但楊誌卻從未表現出絲 毫尊重,做任何決定不商量、不告知、不解釋,該打人繼續 打人,就當老都管不存在。

眾人的表現呢? 十一個禁軍口裏喃喃訥訥地怨悵,兩 個虞候在老都管麵前絮絮聒聒地搬口。大家心知肚明,老都 管有實力抗衡楊誌,都盼著他出招。老都管聽了,自然心中 不爽,“權且耐他”變為“心內自惱他”。

我忍讓著你,你不能不識抬舉啊。矛盾開始升級。

三、衝突

又行了十四五日,十四個人沒一個不怨悵楊誌,犯了 眾怒。六月初四,天氣極熱。在崎嶇小徑行了二十餘裏,日 色當午,終於到了黃泥岡。大家奔上岡子,歇下擔仗,都去鬆陰樹下睡倒了。楊誌拿起藤條,劈頭劈腦打去,這個起 來,那個睡倒。都是血肉之軀,軍士們實在太累了。

老都管與虞候皆氣喘籲籲,坐在鬆樹下喘氣。見到楊 誌又在打人,這時老都管出麵了,勸道:“提轄,端的熱了 走不得,休見他罪過。”楊誌解釋此處強人出沒,風險太大。 老都管提議:“權且教他們眾人歇一歇,略過日中行如何? ” 楊誌直接給老都管下了結論:你老糊塗了吧? 不能在此歇 涼。老人家拿出態度,說:要走你們走,我自己坐一會兒。

楊誌拿起藤條,準備收拾軍士。一個軍士站起來抗議, 我們挑百斤的擔子,你卻空手,不能不把人當人,便是梁大 人親自來,也要讓我們說話不是? 楊誌直接開罵,拿起藤條 劈臉打去。藤條,在文中第九次出現。老都管終於發威了。

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我在東京太師府裏做奶公時,門下官軍,見了無千無萬,都向著我喏喏連聲。不是我口淺,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職,直得恁地逞能!休說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莊一個老的,也合依我勸一勸;隻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

老都管出招了,極見章法。大聲嗬斥,氣勢奪人。先自 抬身價,搬出自己在太師府的資曆,無數軍官對他的尊重;再貶低楊誌,出身是戴罪之身,職位是草芥子的小官,徹底打消楊誌的官威。再是倚老賣老談道理,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作為老人,出言相勸是合情合理的,牢牢占據道德製高點。

矛盾正式爆發。老都管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即一劍 封喉。

四、事發

老都管與楊誌針鋒相對,你來我往。動武不如你,辯論 秒殺你。他抓住楊誌的話柄,“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上升 到政治高度,扣下一頂大帽子,句句誅心:“你說這話該剜口 割舌,今日天下恁地不太平?”

晁蓋等人的出現,算是給楊誌的台階下,二人息戰。智 取生辰綱的演出正式開始,白勝挑酒上岡,晁蓋等人買酒消 暑,喝得不亦樂乎。

那些軍漢心癢欲吃,動員老都管讓大家買一桶吃。老 都管自己也口渴難耐,恰有眾人相勸,於是對楊誌提建議。 楊誌領教過老人家的威力,妥協道:既然老都管說了,教這 廝們買吃了便起身。

買到酒後,有個細節很耐人尋味。眾軍士先兜兩瓢,叫 老都管吃一瓢,楊提轄吃一瓢,老人家排到第一位。大家心 裏都很明白,這支隊伍的名義領導人是楊誌,但還是謝都管 說了算。

結果中計,眾人被麻翻,禮物被劫走。

五、善後

楊誌吃酒最少,醒得最早,痛罵豬一樣的隊友,獨自 開溜。這十四人直到二更方才醒來。出事了,謝都管把罪責 推得一幹二淨:“你們眾人不聽楊提轄的好言語,今日送了 我也!”

其實,真正不聽楊提轄的恰恰是講話者本人。假設沒 有他的幹涉,黃泥岡上不可能組團安歇;沒有他的過問,楊誌更不可能讓大家買酒喝。壞事的還真是這位老人家。

久浸官場的老官僚一有罪過,自然而然就輕鬆把罪責扣 到別人的頭上。眾軍士智慧大爆發,紛紛獻計。楊誌逃走, 背鍋人都是現成的,而且故事都編好了:楊誌一路淩辱打罵, 累倒眾人,然後暗中勾結強盜,下藥陷害,擄去金寶。老都管一錘定音。

老都管道:“這話也說的是。我們等天明,先去本處官司首告。留下兩個虞候,隨衙聽候,捉拿賊人。我等眾人連夜趕回北京,報與本官知道,教動文書,申複太師得知,著落濟州府,追獲這夥強人便了。”

看似是眾人拿的主意,老都管隻是附和者,而非倡議 者。然細觀其行,思路如此清晰,善後如此周全,首告、留 人、報信、移文、追捕,環環相扣。足見老人家內心早有主 張,隻不過需假人之口說出罷了。這項栽贓陷害的業務,謝 老都管操辦得相當熟練。

所以,主子身邊的奴才,那是千萬不能得罪的,要待之 以禮。他們近臣之身,深得信任。口含天憲,卻夾帶私貨; 指手畫腳,卻不擔責任;邀功於己,常委過他人。

個個奴才都這般,說到底,根源還是在主子,上行下 效,自古皆然。

無怪乎,楊誌們無路可走,落草為寇;無怪乎,山東有 宋江、淮西有王慶、河北有田虎、江南有方臘。

帝國餘暉,處處起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