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通判 : 大宋忠臣的悲歌

《水滸傳》中真正的悲劇人物是一位讀書人。他知名度 不高,住在三四線的小縣城,官居通判,姓黃,名文炳。

正如《三國演義》尊劉貶曹那般,《水滸傳》亦有明顯 的傾向色彩。梁山好漢都自帶光環,對立人物大都是欠抽形 象。所以,黃文炳出場就被定為醜角,鼻子上塗抹白粉的京 劇臉譜,讓人很不待見。

他的職務是通判,卻被作者特別注明:在閑。住的地方 與江州隔江而望,喚作無為軍,施耐庵還特意補刀:卻是個 野去處。他的結局很慘烈,一心報效朝廷,然全家滅門,自 身被剮。

平心而論,黃文炳無疑是帝國優秀的幹部。論心,忠誠 朝廷,忠於職守;論才,能力出眾,精明能幹;論謀,推情 準理,頗有謀略,輕鬆識破吳用的計策,是集忠臣、能吏、 謀士為一身的綜合型人才。

一、忠臣: 忠君愛國,追求上進

水滸長卷,盡顯大宋百官相。

身居朝堂者,如高俅、蔡京、童貫等人,大都屍位素 餐,禍國殃民;身居要職者,如梁中書、蔡九、高廉等人, 無德無才,獻媚上司,欺壓百姓。

官場小吏者,如宋江、朱仝等人,敷衍政務,公權私 用,暗通反賊,自留退路。職業軍官者,如王進、林衝等人, 能力絕倫,勤勉王事,為官場所不容。

這是對北宋政權極大的諷刺。尊文抑武、以文製武的 國策,反而是被壓製的武官更忠誠。從高官顯貴到基層官 吏,大都是拿著朝廷的俸祿,打著自己的算盤。滿朝朱紫 貴,盡是算計人。

在這群文官中,黃文炳無疑是唯一一位忠君報國的異 類。以忠義自詡的宋江在押司崗位上,私放晁蓋、結交豪 強、私通梁山、殺人逃亡,何曾見其對朝廷之忠? 隻有黃 文炳滿腦子“學會文武藝,賣於帝王家”,居通判閑職,猶 位卑不忘國,發現謀反跡象,立即報告官府。防微杜漸,殺於萌芽,這才是對朝廷真正的忠誠。

若認定他有私心,隻為邀功升官則略過武斷。其兄黃 文燁聽聞弟弟舉報,很是擔憂,此事風險過高。連官場之外 的哥哥都知朝廷腐敗,事不關己,應高高掛起,官場老手的 弟弟卻毫不動搖。沒有對組織的熱愛,是不會冒著生命危險 盡忠的。畢竟生命隻有一次,升官機會很多。

黃文燁聽得說時,隻在背後罵說:“又做這等短命促掐 的事。於你無幹,何故定要害他? 倘或有天理之時,報應隻在目前,卻不是反招其禍。”

何況,追求上進也很正常,總比追求當強盜要好,要正 能量吧? 他無祖上的積蔭(楊誌祖上楊令公),無過硬的後台 (梁中書嶽父蔡京),無幹爹的關懷(高衙內幹爹高俅),寒窗 苦讀,以學識能力升到帝國中級官員的位置,也是勵誌的優 秀中年。

黃文炳時常過江,拜訪蔡九知府,交流心得,聯絡感 情。這很好理解,積極向組織靠攏,求得進步是人之常情, 無可厚非。武鬆當年不也對張都監感激涕零,林衝當年不也 對高太尉唯唯諾諾,楊誌同誌當年不也挑著一擔金銀,到東 京去托關係、走後門嗎?

當日這黃文炳在私家閑坐,無可消遣,帶了兩個仆人,買了些時新禮物,自家一隻快船渡過江來,徑去府裏探望蔡九知府。

二、能吏: 目達耳通,精明能幹

作為帝國能吏,黃文炳文學功底深厚,且反應敏捷,推 理嚴密。

信步入酒店裏來看了一遭,轉到酒樓上,憑欄消遣,觀見壁上題詠甚多,也有做得好的,亦有歪談亂道的。黃文炳 看了冷笑。

冷笑既符合他的身份,又見其文學素養。作為地方通 判,他能以評委的姿態旁觀與點評,居高臨下感十足。如此 多的題詠,有的深奧隱晦,有的淺顯易懂,如果讀不懂,隻 能傻笑、苦笑,何來冷笑?

等他讀到宋江的《西江月》,第一反應是大驚,“這個不是反詩? 誰寫在此? ”謹慎起見,再讀一遍。逐字逐句解讀, 並據此分析作者性格,居然大體不差。

黃文炳再讀道:“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冷笑道:“這人自負不淺。”又讀道:“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黃文炳道:“那廝也是個不依本分的人。”

又讀:“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黃文炳道:“也不是個高尚其誌的人,看來隻是個配軍。”又讀道:“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黃文炳道:“這廝報仇兀誰?卻要在此生事!量你是個配軍,做得甚用!”

又讀詩道:“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黃文炳道:“這兩句兀自可恕。”又讀道:“他時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 ”黃文炳搖著頭道:“這廝無禮,他卻要賽過黃巢,不謀反待怎地?”

黃文炳當即喚來酒保,調查詢問:何人所作、外貌怎 樣? 然後借筆硯、取幅紙來抄了,藏在身邊,吩咐酒保休要 刮去。案情了解、信息收集、證據保護,井井有條。

次日,拜訪蔡九知府。二人後堂相見,敘罷寒溫。黃文 炳沒急匆匆地談及此事,而是問京師近來有何新聞。得悉蔡 太師家信中提及:罡星照臨、天象有異、京城童謠。他尋思 半晌,笑道:“恩相,事非偶然! ”然後,從炳袖中取出所抄 之詩,呈給蔡知府。

極短的時間就將天象、童謠、反詩三者之間的關聯梳 理清楚,並向知府建議:第一,取牢城營文冊簿,查詢此 人;第二,為防止走漏消息,立即捕獲,關進牢房。事實證 明,他提議的這些措施很有預見,極為有效。

黃文炳道:“‘耗國因家木’,耗散國家錢糧的人,必是‘家’頭著個‘木’字,明明是個‘宋’字;第二句‘刀兵點水工’,興起刀兵之人,水邊著個‘工’字,明明個‘江’字。”知府又問道:“何謂‘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黃文炳答道:“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數;‘播亂在山東’,今鄆城縣正是山東地方。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

不出所料,戴宗提前通氣,宋江裝瘋賣傻。戴宗及眾公 差空手歸來,以此人乃瘋子為由,稟告知府。黃文炳斬釘截 鐵:從詩詞、筆跡來看,這絕對不是有瘋症的人,此事必然 有詐,抓來再說。宋江遂被控製。

被捕的宋江繼續表演,又是黃文炳支招:到一線,向看 押人員了解情況,來時瘋則是真瘋,近日瘋則是假瘋。問清 之後,一頓棍棒,宋江的瘋病得到根治,俯首招供。

這種目達耳通的敏銳,嚴謹周密的邏輯,當機立斷的 作風,堪稱宋朝官員的典範。看到異常動態,卻視而不見,麵對犯人破綻而束手無策,才是官員的失職,難怪蔡九知府稱謝不已。

再說蔡九知府退廳,邀請黃文炳到後堂稱謝道:“若非 通判高明遠見,下官險些兒被這廝瞞過了。”

三、謀士: 推情準理,識破計策

戴宗受蔡知府差遣,到京城太師府送家書。所謂 的家書,其實是如何處置宋江的公文。

梁山截獲此信件,立即召開專題會議。晁蓋準備強攻, 吳用提議智取,毫無意外,會議決定采用軍師的計策。吳 用的智慧謀略為梁山第一人,出謀劃策,屢建奇功,鮮有 失手。

計策很英明,偽造太師回信,令蔡九差人解送宋江,路 過梁山,正好下手,連出兵營救的差旅費都省了。吳用請蕭 讓模仿蔡京的字體,金大堅雕刻印信,專業人士的造假水準 完全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蔡知府看過書信,果然中計,並 立即安排人手,準備押解上京。

遺憾的是,吳用這次遇到了對手,成了他鮮有的一次 “失策”。黃文炳將信從頭至尾讀了一遍。卷過來看了封皮, 又見圖書新鮮,立即斷言:這封書不是真的。黃文炳從書寫 格式、世故人情、慣例規則等細節一一剖析:蔡京已任太師丞相,怎麽還會用翰林學士的印章?尋 常的家書往來,父親給兒子的書信,怎麽還會蓋印章?何況 子避父諱,父信中更不應該出現自己的名諱。蔡大人是個很 講究的人,怎麽會出現這些低級錯誤?

黃文炳道:“相公休怪小生多言,這封書被人瞞過了相 公。方今天下盛行蘇、黃、米、蔡四家字體,誰不習學得? 況兼這個圖書是令尊恩相做翰林學士時使出來,法帖文字 上,多有人曾見。如今升轉太師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圖書使 出來?更兼亦是父寄書與子,須不當用諱字圖書。令尊太師恩相,是個識窮天下、高明遠見的人,安肯造次錯用?”

他建議蔡九盤問戴宗,送信到太師府,接待的是哪個 人,回答不上,那便確認是假書。如其所料,戴宗編謊漏 洞百出,一打便招。吳軍師的計策看似周全,但是碰到業內行家,則經不起推敲,一拆便穿。

宋江被捕的信息已泄露,黃文炳提醒蔡知府夜長夢多, 及早出手,免得梁山泊草寇來劫獄。奈何蔡知府被人忽悠, 推遲刑期,終刑場被劫,功虧一簣。黃文炳事事料敵於先,可見謀略勝於吳用。

等到宋江帶兵攻城報複。張順把黃文炳抓到宋江麵前 時,黃文炳仍保留著讀書人的氣節,沒有磕頭求饒,說道: “小人已知過失,隻求早死!”

如此心係朝廷、精忠報國之人,卻慘遭黑惡勢力的殺 害。為國捐軀,可歌可泣。朝廷應追授“烈士”,立以碑文 予以褒獎。書中未曾交代,但細細想來,難有此待遇。

蔡九知府治下,必然是太平和諧,豈能有賊寇強盜? 知府大人公務繁忙,自然是日理萬機,何曾能記掛此人? 朝 廷歌舞升平,徽宗頻幸師師,群臣忙於鑽營,又怎知一芥小 官之生死?

如此甚好,免了尷尬。否則,宋江招安亦居於朝堂,為 國之棟梁,昔年強盜成為今日忠臣。黃文炳碑文,那段榮光 的曆史——洞察反賊擒其歸案、遭賊所殺為國捐軀—— 又 將如何書寫?

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