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歐關係:主動示好,全力拉近

處理國際事務時,普京通常都是采用靈活、積極的處理方式。2000年4月,普京展開了對歐盟方麵的外交攻勢。

普京將英國定為訪問西方的第一站,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經濟方麵的原因,因為英國可以幫助俄羅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站穩腳跟。同時,英國不僅在歐盟成員國中有著巨大影響力,最主要的是其與美國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所以,如果俄英關係得到改善,也可以間接地促進俄美關係的發展,緩解俄美之間的矛盾,為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建立一個可供緩和的平台。

英國首相布萊爾是首位直接與普京接觸的西方領導人,在雙方會晤之後,他對普京讚不絕口,認為普京是“有理想、有抱負、極富政治遠見的人”。

通過此次訪問,普京與布萊爾成功建立起俄英兩國領導人年度會晤機製,並在兩國的經濟合作上邁出了關鍵一步,距離俄羅斯與英國建立“特殊夥伴關係”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隨後,普京又立即飛往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在訪問意大利和西班牙期間,意大利與俄羅斯達成了經濟合作意向,並同意向俄羅斯提供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在普京看來,德國可以在俄羅斯的外交政策中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德國跟俄羅斯的領土距離較近,同時又都是在世界上擁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

2000年6月15日,普京正式對德國進行了友好訪問。普京將二戰時期的一部分戰利品歸還給德國,作為訪問德國的見麵禮。同時還與德國總理施羅德就俄徳關係進行了深入會談。會談結束後,施羅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德俄在兩國關係上達成了共識,決定雙方在新的基礎上形成一個良好開端。”他還強調,德國願意跟俄羅斯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普京也表示,他與施羅德的會談有著深刻意義。

當時俄羅斯的最大債權國就是德國。俄羅斯已經欠下德國高達750億馬克的外債,普京企圖利用這次訪德的機會減免俄羅斯的債務。但經過協商,德國最終沒有同意這項要求,不過卻延長了俄羅斯的還款時間。本來俄羅斯應該在2000年償還德國80億馬克,但經過協商之後,將這一還款日期定為了2016年,所有款項在2020年全部還清即可。

普京的這次訪德確實不虛此行。首先,在美國推出的“導彈防禦問題係統”方麵,德國與俄羅斯擁有相同立場。普京當即提出了“大西洋到烏拉爾的非戰略防禦係統”計劃,德國總理施羅德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並表示可以在這方麵進行深入探討。其次,俄徳兩國在加強雙方多方麵合作上達成共識。普京希望德國可以加大對俄羅斯的投資力度,為俄羅斯經濟的振興提供重要幫助。施羅德表示,德國會對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提供最大的支持力度。隨後,雙方簽署了多項投資意向書。

通過這次德國之行,因科索沃戰爭等原因造成的俄德關係裂痕,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很多媒體紛紛表示,“德俄關係開始全麵‘解凍’”。

2000年10月,普京訪問了主要歐盟成員國法國,並在巴黎參加了俄歐第二次峰會。會上,普京做了相關發言,他表示,在未來,俄羅斯或許有可能會加入歐盟,俄羅斯願意同歐盟在各方麵展開積極合作,他不排除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關係也成為具備一體化性質關係的可能性。

2001年3月,普京應歐盟領導人邀請,參加了歐盟各國領導組成的高峰會議,這無疑表明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正處於快速提升中。

2001年5月,普京邀請歐盟領導人到莫斯科進行第七次會晤。雙方表示,將加強俄歐之間的深入合作,並反複強調要努力組建歐洲統一經濟空間。同年11月份,普京與來訪的北約秘書長羅伯遜進行了會談,表示要積極加強俄羅斯與北約的合作關係,不過卻明確提出俄羅斯不會加入北約。普京在回答記者問題時特別強調,俄羅斯不會加入北約,但如果可能的話,俄羅斯願意與北約展開多方麵合作,並促進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的發展。在普京看來,加入北約,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必然會受到損害,因此他反複強調俄羅斯不會加入北約,但可以與對方展開平等合作。

通過對歐盟重要成員國的不斷訪問,俄歐關係逐步打破了現有瓶頸,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為俄羅斯與歐盟在多方麵的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為俄羅斯加入歐洲一體化提供了有利支撐。

2002年5月28日,普京與北約19國的國家領導人在羅馬共同簽署了《羅馬宣言》,宣布北約—俄羅斯理事會正式成立。俄羅斯將與北約展開多方麵的平等合作,比如反恐、核武器控製、海上救援等等。今後,俄羅斯可以參與到北約很多重大決定中,並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普京認為,通過這種新機製的建立,可以在北約的持續東擴中維護本國的核心利益。北約的持續東擴必然會對俄羅斯本土安全帶來直接威脅。但與北約展開合作後,可以有效地抑製這種情況的出現,至少可以減輕北約東擴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穩定國內形勢,鞏固俄羅斯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

同時,這種機製還可以在改變北約性質方麵提供重要機會。俄羅斯也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在政治上與西方世界達成共識,並獲得對方在經濟等方麵的支持,讓俄羅斯的經濟加快複蘇,增強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提高俄羅斯在國際中的大國地位,在今後的大國角逐中獲得更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