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弗朗西斯·培根
歐內斯特·伯恩鮑姆[29]
弗朗西斯·培根被譽為現代科學的先驅和啟蒙。在《新大西島》一書中,他寫下了一係列關於未來科學機構和科學活動的想法。如今我們驚奇地發現,這多年前寫下的文字竟然精準預測了現代醫學、氣象學、工程學和航空學的成就及實現方法。要是培根聽到了我們的評價,肯定會謙虛地反駁“他不過是想挖掘科學的根本”。雖然他沒能留下傑出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從威廉·哈維到托馬斯·赫胥黎等不少科學家都對他的高談闊論嗤之以鼻,而且他提出的期望能幫助人類快速而完整地掌握生存環境中一切的新方法,後來也被證實為不可行。然而,他作為“科學偉大複興”的始祖,就算無法成為人類科學前進的路標,卻依然是科學進步的曆史性豐碑。他提倡的學習方法不隻是指明科學的走向,更重要的是讓人以更高尚的目的,不斷前進,用自信與合作征服未知的道路。培根用自己的著作向繼承者們傳達這樣一個信念,即通過共同的努力,人類一定能理解甚至控製那些在過去一直玩弄著人類生活的物理力量,使人類從此擺脫貧窮、疾病和危機。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負責發現並檢驗理性知識,而法國《百科全書》的“主編”們則負責宣導和傳播。狄德羅在編寫《百科全書》時曾說過:“《百科全書》的成功首先得感謝弗朗西斯·培根。這位天才在科學和藝術尚未誕生之際,就已經列出了所有與科學及藝術相關的想法,甚至在無法辨明真偽的年代,用他的非凡智慧準確地告訴後人什麽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如今,實驗研究員們通過不斷發現新的自然規律,使越來越多的人類受惠,而這一切都植根於培根的教育信念。
培根在科學外的成就
在所有論述教育的作家中,培根在科學曆史上的非凡地位掩蓋了他在其他方麵的影響。他極力發展科學,並非因為科學的重要性淩駕一切,而是在他的時代,科學屢屢遭受忽視與爭議。相對於培根,紐曼對發展科學的堅持則遜色許多,他認為科學雖然偉大,卻不能完全滿足人的需求。有鑒於此,培根在《學術的進展》和《偉大的複興》中呼籲,科學真理不應隻囿於實驗室,而應該運用到人的實際生活中去,從而指導人的理想、道德、精神和文化。他以畢生精力支持宗教和自由學習,並通過《新大西島》向我們展示公共科學研究機構的原型及社會和個體發展的理念。他所向往的烏托邦並非隻有工業文明,那還是一個充滿了人道主義、生活熱情和藝術美感的宗教世界。
培根的隨筆和其他著作
在《偉大的複興》和《新大西島》的序言中,培根正構思世界應有的現在與將來。這樣的遐想或多或少地也出現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隨筆》中,然後陰差陽錯地誤導了許多現代評論家,使他們忽略了這部最受歡迎的作品中所閃現的精華。培根說,描述道德理想的書已太多,我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正確的觀察:觀察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發展進程及付諸實踐的方法。本著“理解自我,並懂得如何與生活同在”的觀念,他在很多文章中提到的人類生活並非理想中的模樣,而是實實在在的境況。
培根的處世哲學
很多人對培根的形象總結起來可能就像一幅富有個人色彩的肖像畫,下麵標注著足以形容他一生的名言:“至誠為之善。”也許習慣冷眼看待人世冷暖的人天生就與多愁善感之士不對盤,所以總有很多人說培根是冷漠的憤世嫉俗者。舉個例子,有些人在看培根寫的關於愛情和婚姻的文章時,總會習慣性地忽視他的真實意圖,反而一味期望從中找到他賦予愛情和婚姻的溢美之辭,結果他們得到的隻有失望、困惑甚至厭惡,於是他們火急火燎地大喊:“這是一個多麽冷漠功利的人啊!竟然隻說‘夫妻之愛,使人類繁衍’。”世人指控最多的莫過於培根最有名的著作《隨筆》。其實這些指控都是不實的,卻最是能反映一般人的困惑。若拋開世人的誤解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讀者們不難發現培根所提及的真意。他在文章中加以鞭撻的並非是一般的愛情,而是“荒**縱欲的愛”,因為那是“隻會使人墮落毀滅的愛”!至於家庭生活,正如我上麵提到的,培根把對家庭生活的向往都寫在了《新大西島》一書中。或許對於愛情,他是冷靜的,但對於婚姻他卻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樣憤世嫉俗。他曾清醒地指出,婚姻難免會幹擾個人在社會發展的野心及活躍度,因此他本人更喜歡單身生活。在他眼裏,婚姻應該是一門以慈愛耐心和人文關懷為基礎的“人生學問”,孩子們應該是家庭“甜蜜的負擔”,而非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口中的“孽障”。專注研究人類生活環境中的長短優劣,觀察並預見人類的潛能與極限,然後有指向性地給予無私公正的協助,這就是培根一貫的主張。
培根的實踐經驗
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要實現卻困難重重,然而這些無所不在的困難有時既可以是危機,有時也可以是轉機。培根的成功正源自於此,他當過律師、法官和政治家,對生活的改變和人性的特點有著入木三分的了解。他喜歡觀察身邊的人,總是以學生般的求知欲不斷嚐試著思考旁人的處事動機,同時又以科學家般精準的數據記錄下他的所見所聞。他從觀察得出結論:社會和政治條件的變化是膚淺的,但人性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卻是永恒不變的。這種對真理的判斷令人印象深刻,時至今日,培根依然以他的理念引導讀者的生活。雖然聽培根的話也不一定一輩子不犯錯,但至少他的教誨可以讓人反省自身,減少犯錯的機會。
培根的頭腦訓練法
培根所做的遠不隻是提高我們在特定情況下的實踐能力,他還訓練我們如何用更明智的態度麵對不同的境遇。他先是給出了條件,提供了信息,然後教導世人應有的思考方式。他的文章所提到的特定主題不僅有討論價值,而且在生活方方麵麵也能找到實踐的環境。培根處事的態度是超然的,但這種超然卻非本能所至。孩子看人往往隻會簡單區分出“好人”或“壞人”,若未經曆練,即使是年紀稍長,也還是會簡單把事情區分成“好事”或“壞事”。培根有條不紊地發現事物中蘊藏的優劣,然後衡量權重。在許多隨筆中,他羅列出每種行為發生的場景和理由。讀他的文章,不難發現類似的句子,如:“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是好的,但反之卻未必;在這個程度內這是有益的,但超過了界限則另當別論;對於這部分人來說這是助益,但對於別人而言卻是阻礙。”再舉個例子。在論述年輕和年長的問題時,培根一方麵公正地闡述了兩者明顯的優勢,另一方麵也客觀地指出了各自對應的弱點。致力於創新的他有時會大刀闊斧地重建,有時則會進行保守細致的改造。“差別對待”是培根的座右銘,然而這跟世人所理解的卻不盡相同。他說:“有些書隻需要淺嚐,有些則要細嚼,有些要慢慢消化,讓它變為自己的養分。”我們可能會忘記他論述過的主題,但隻要吸收了他的方法,我們便能培養出如培根一樣理智的分析頭腦。
培根之於今日的影響
要在少數幾個事不關己的場合中做出正確判斷並不難,難的是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始終能做出最客觀正確的判斷,具備如此能力之人目前在這個國家內絕無僅有。也許在遭遇複雜命題時,人類從不吝於表現出無限的熱情、願望和自信,但人性的缺陷和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不公從創世之初便已存在並成為了偉人們努力的阻礙。我們曾希望能以純淨的能量和真摯的情感驅散這一切邪惡,卻偏偏沒有耐心深思熟慮查明真相;對待新鮮事物,我們習慣先入為主,同時不喜歡已認定的事物規律被推翻。久而久之,人類變得遠離真理,也不再信任理性。然而,培根堅信,無論對個體還是社會,理性都是道德進步不可或缺的助力。他不會打消人類探索的熱情,隻會諄諄善誘地將冒險者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向理性的渠道。在他的年代,培根從迷信中拯救了科學,又幫助個人從感性中樹立了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