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演講傳播正能量

有了語音合成器的幫助,霍金能夠自如地與人“交流”,這比他失聲之前那些令人聽不懂的語言要好多了。霍金在成為一名科學家的同時,也做起了科普作家,他出過一係列的著作,也完成了他想要把晦澀的科學研究普及到大眾中的願望。然而他發現,著書立說是一個需要時間的煩瑣過程,演講不僅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甚至還能夠獲得更大的反響。於是,霍金又開始了他在世界範圍內作為“超級演講家”的曆程。

霍金演講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1)人生經曆

1987年10月,霍金45歲。英國的伯明翰召開了英國運動神經細胞病協會會議,霍金受邀進行一場演講,演講的題目是“我的病例”。

這次演講針對的是運動神經細胞病,霍金以自己的病情為例,進行了係列演講。現場也有人問他:運動神經元病給你帶來了多大的影響?然而霍金的回答卻是:沒有多大影響。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霍金的現狀我們都看在眼裏,但霍金的理由是他盡量去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他有他的事業,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做著這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會忘記現實中疾病的困擾。

霍金從自己的童年開始講起,從那些“笨手笨腳”的先兆,一直講到21歲被確診為運動神經元病,當然也講到了“最多還能活兩年”的預言。

霍金表示,麵對隨時都會到來的死亡威脅,那種感覺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進行科學研究。兩年的期限過了,他還是活得好好的,獲得這份意外之喜後,霍金認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所有的生命都是頑強的,隻要堅定信念活下去,就一定可以戰勝命運。

因為生命更加可貴,所以才會更懂得珍惜。霍金發現自己比以前更懂得生活了,工作上不斷取得引以為傲的成績,也有了自己神往的科研工作,而且從訂婚到結婚,他擁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雖然霍金也講到,生活當中也存在著種種的不容易,但與他現在所得到的相比,也就不值一提了,所以霍金說:“我並不比別人差什麽。”

身患絕症並不可怕,隻要心中存有希望,下一個打破醫生預言的,也許就是你。霍金此次的演講使得一些處在疾病折磨下的患者和殘疾人士點燃了生活的**,他們把霍金奉為勵誌的領軍人物,傳播著生命的正能量。

(2)神秘的宇宙世界

1988年4月,霍金46歲。他到達伯克利,在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了一場生動的演講,演講的題目是“黑洞和嬰兒宇宙”。

這次演講也吸引了眾多對宇宙存在好奇的聽眾,因為霍金總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論通過一些綺麗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出來。

霍金講到了人們一直好奇和關注的事情——若是人類駕駛宇宙飛船飛到太空,進入黑洞,將會發生什麽?黑洞真的會像科幻大片中所演繹的那樣吞噬一切嗎?其實科學和科幻還是存在差距的,科學有著一定的道理,是建立在精確計算的基礎上,但科幻卻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大膽想象。

霍金指出,大多數人會認為進入黑洞之後,就可以穿越到另一個時空區域,於是就出現了時空旅行的巨大可能。霍金同時也闡明,人類總是會夢想星際旅行,但星際之間的旅行並沒有人類想象中那麽迅速,更達不到科幻小說中的速度。畢竟星際之間存在距離,穿行其中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進入黑洞之後的物體,會在另一個區域重新出現,但是黑洞穿越無法確定具體的時點,也就是說,這個物體最終會穿越到哪裏,實際上無法考量。

但是霍金也提醒人類,不要渴望進入黑洞,因為任何物體一旦進入黑洞,也就不複存在了。所以,如果人類跳入黑洞,瞬間就會被撕得粉碎,連構成他身體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隨後,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會通過嬰兒宇宙,經過另一個黑洞被發射出來,重現於另一個區域,但是,這個過程一定不太好受。

霍金對嬰兒宇宙和黑洞有著濃厚的興趣,幾年前,也有很多科學家對此進行過研究,但都沒有得出什麽明確的言論。霍金希望深入研究下去,在更深層次上探究宇宙的奧妙。這樣的演講,也為人類帶來了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

(3)科普教育

1989年10月,霍金47歲。他來到西班牙的奧維多,接受所獲得的阿斯特裏烏斯王子協和獎金,並且出席演講環節,此次的演講題目是“公眾的科學觀”。

霍金認為,社會中對科學研究的態度大都漠不關心,對於科研成果為公眾生活帶來的改變,公眾也是冷眼相待,甚至有人寧願停止這些變化,想要回到他們認為更加單純的年代。但這樣的想法明顯是不切實際的,科學在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政府部門把所有科研成果的經費都終止,在社會競爭力量的作用下,科技還是會不斷向前發展。

公眾之所以對科研沒有太大的興趣,多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因為不了解,看不到它的價值,所以不在乎它的發展。因而現在的首要問題就是讓科學在大眾中普及,讓大眾能夠對一些諸如溫室效應、酸雨、遺傳工程甚至核武器的發展得出較為科學的看法。隻有了解,才能支持,要普及科學,就要先營造一個合適科學傳播的環境,而霍金提出的中學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

讓公眾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解科學,尊重科學,相信科學,使科學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根深蒂固的效果。然而霍金也提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當時的中學科學教育並不合理。課程枯燥無味,導致學生隻能是死記硬背應付了事,根本談不上“理解”,也無法明白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實。

中學的科學教育製度需要改善,一些課外的科普讀本似乎也解不了燃眉之急。霍金指出,科普讀物固然能起到傳播科學的作用,但是能夠閱讀的人群畢竟有限。所以,是時候拓寬科學傳播的途徑了。霍金提到了“電視傳播”,通過一些惟妙惟肖的科普節目,將一些原本難懂的科研成果以簡單的語言和情景描述出來,在娛樂的同時,注重節目的教育意義,讓觀眾明白“科學與生活息息息相關”。

(4)核武器

還是在《公眾的科學觀》當中,霍金提到了核武器的問題。雖然當時正值美蘇冷戰結束,但是核武器的問題仍然是政府首腦頭疼的對象,霍金非常嚴肅地說:“核武器一旦參與戰爭,那就意味著人類會在幾天之內消失殆盡,整個地球將會滅亡。為了人類共同的發展,核武器一直是世界戰爭的禁區,冷戰的結束,使得核武器的威脅漸漸淡出了人們的意識,但是,隻要世界還存在這樣危險的武器,這樣的危險就依然存在。”

霍金的意思很明確,科技的發展也會給社會帶來反作用,霍金並不讚同核武器的發展。他不僅是一個坐在辦公室研究科學、研究星空的學者,也是一位心存世界的仁者。

(5)理論物理被輕視

1992年5月,霍金50歲。他來到母校劍橋大學的凱斯學院進行演講,此次演講的題目是“我的立場”。

霍金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都從事實驗物理學,而不是理論物理學。隻有能夠切實看到研究成果的實驗物理學,才更有可能受到業內青睞,從而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理論物理學似乎被嚴重輕視了,就算是霍金發現了宇宙中的黑洞,也還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在演講中,霍金還提到,早在1980年,他作為劍橋盧卡斯數學教授的就職演講,演講稿的題目就是《理論物理已經接近尾聲了嗎?》,在演講稿中,霍金提到20年代末馬克斯·玻恩的預言,他曾經說:“物理學會的壽命隻有六個月。”

霍金把馬克斯的預言作為對同行們的警告,或許這個時代給他們留下的時間也不多了。這是一個看重結果的時代,如果不是理論物理已經接近尾聲,那麽就是理論物理學家的生涯就快到盡頭了。

但是霍金也提醒世人,理論物理學家不應該被這樣輕視。雖然計算機成為研究的得力助手,也讓世人接觸到了豐富的知識,取得了人類難以達到的高度,但是,再高端的科研成果,甚至是機器人,也是由科學家創造出來,並且進行操作的。計算機也隻是科研的助手,人類的大腦才能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霍金的演講總是充斥著科學的正能量,他的演講實錄被印刷成各類讀物銷往世界,演講的視頻被製作成各類紀錄片,暢播全球。他的每一場演講都有一定的門票收益,這些收益被霍金用來支持慈善事業。霍金就這樣在宇宙的星際當中影響著我們,像一顆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