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皇帝要歸政

時間過得很快,萬曆皇帝已經到了十八歲的年紀。十八歲的他作為一國之君也想幹出點政績來,這樣才會被人稱作明君。但是這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之前國家不管出現什麽大事,全部要依賴首輔張居正,而萬曆皇帝很少主持政事,所以他極為缺乏主事的經驗。也就是說,萬曆皇帝雖然已經成年,但是他還不具備領導群臣的能力。而明朝擁有廣闊的土地,繁瑣的事務又多,所以至此他一個人還無法全權處理政事,他還是要依賴張居正處理政事。

張居正為朝廷可謂是嘔心瀝血。此時他才剛剛五十歲,但是看起來卻已經是年過花甲的樣子。即便如此,張居正並沒有任何怨言,為朝廷做事一直是盡職盡守。

其實,隨著萬曆皇帝的不斷成長,張居正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權力太大,怕會功高蓋主,而且萬曆皇帝也確實長大,是時候讓他歸政了。

在張居正回鄉為父親辦喪事的時候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當萬曆皇帝在連發三份詔書催促張居正回京之後,湖廣的地方官員就提議為張居正建造一座“三詔亭”,而張居正想也沒想便拒絕了。不僅如此,張居正還將這些官員訓斥了一通,並且對他們說:“建‘三詔亭’,建了又怎麽樣?不還是普通的一座亭子?如果你們建了這個亭子,說不定到時候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張居正一向比較謹慎,之後他又給湖廣巡撫朱璉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出了自己的不安——他從建設“三詔亭”這件事情上想到了功高蓋主者的後果,並且在信的結尾他還這樣寫道:“騎虎之勢自難中下,所以顧命大臣霍光終於難以避免災禍。”

張居正越想越擔心:自己為朝廷努力了這麽多年,如果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犯了皇帝的大忌,那麽下場會是淒慘的。因此,張居正決定自己主動申請退休。作出了決定,張居正便上疏朝廷要求辭官養老。在奏折中他這樣寫道:“每自思維,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接著,他在奏章中稱之前自己是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因此一直不敢退休,但是現在百姓安居樂業,皇帝也已經成年,朝廷中也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才,皇上完全可以親政了。除此,奏章的最後張居正還加了這樣一句話:“臣於是乃敢拜手稽首而歸政焉。”

歸政的意思是將執政大權交還給萬曆皇帝。而這就代表在歸政前,張居正不是簡單地輔佐皇帝,而是代替皇帝處理一切事宜,並且包括代替皇帝下令。張居正的這種說法等於是在誇讚自己。而萬曆皇帝從五歲時就開始讀書練字,在文學方麵的造詣也是非常高的,對於張居正的這些話他當然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皇帝是一國之主,其自尊心極強,所以張居正的這番話讓他覺得十分不舒服。雖然事實上這些年來確實是張居正在執政,但是這些話一直是皇帝所忌諱的,而張居正卻毫不避諱地直接表達出來。你想,皇帝能高興嗎?

雖然萬曆皇帝心裏非常不舒服,但是他對張居正還是比較忌憚的。張居正已經當權了很多年,而自己當下還沒有完全作好全麵接手朝政的準備。其實,在此之前張居正也要求過退休,但是被萬曆皇帝直接拒絕了。而這一次,張居正在奏章中明顯地表示,自己不會徹底辭官,隻是想要降低自己的官職。而且,他還表示如果國家出現什麽大事,隻要他活著,就一定會為國家效勞。

但萬曆皇帝這次有些搖擺不定了,他是這樣想的:張先生已經執政很多年了,大家心裏都很清楚,在朝廷中一直是他一個人在獨攬大權,而且他為人也比較專製。現在,他竟然主動地提出將手中的權力交還給我,這肯定是他經過一番考慮而作出的決定。而我也一直想做一個真正當權的皇帝,這次不就是最好的機會嗎?

很快,這件事情就傳到了慈聖皇太後的耳朵裏,皇太後從小是在民間長大的,因此她對國家的整個局勢比久居深宮的兒子看得更加透徹。而此時她當然清楚自己的兒子在打什麽主意,但是她也明白,這麽大一個國家靠萬曆皇帝自己一個人來管理是不可能管理好的,而且在她看來兒子也比不上老謀深算的張居正。

慈聖皇太後是比較明事理的人,她清楚張居正的顧慮,但是她更清楚在製度嚴明的明朝,出身於科甲的首輔大臣不可能做出奪權的事情。即使張居正威望再高,也不會對自己兒子的皇位構成威脅,反而會盡心地輔佐皇帝。所以,對於張居正為了自保想退位的做法,皇太後是不讚同的,而且她一次次極力地挽留張居正。

於是,皇太後在警告萬曆皇帝之後,又囑咐他:“與張先生說,各大典禮雖是修舉,內外一切政務,爾尚未能裁決,邊事尤為緊要。張先生親受先帝托付,豈忍言去!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先生今後再不必興此念。”

其實,本來萬曆皇帝一腔熱血想要親政,想要做出驚天動地的業績,反而被皇太後的一番話給澆了冷水。雖然萬曆皇帝比較自負,對皇太後的話十分不服氣,但是皇太後畢竟是自己的母親,是不會害自己的。因此,最後萬曆皇帝還是妥協了,但他卻將心裏積壓的怨氣都算到了張居正的頭上。也許,從這個時候開始,怨恨的種子便慢慢地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