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宦海浮沉——因“奪情”而引發政治風波 1.父親的離世

張居正在萬曆年間可謂是官路青雲直上——成功推行改革,並且通過他的努力,整個明朝呈現出一種新的麵貌。當然,明朝能達到如此鼎盛的時期,張居正的功勞是無人能及的。其實,看到自己所作出的貢獻,張居正也經常私下裏為自己感到驕傲。

但是,在一個人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後不能太過於得意,尤其是在官場之中更需要謹慎,因為太過於得意常常會為自己招來麻煩。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而這句話也正是張居正那時的狀態。在張居正為自己推行的新政而揚揚得意的時候,一個大麻煩找上了他。

這個突然降臨的大麻煩將權傾一朝的張首輔卷入了政治浪潮中。那麽,這個大麻煩是什麽呢?這要從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開始說起。

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在年輕的時候,為了不辜負家人的期望,一直發奮讀書,並一次次地參加鄉試。在張文明二十歲那年,家裏走後門幫他通過了當地的初級考試,因此使他得到了秀才的稱號。後來,他不斷地參加考試,但每次均以落榜告終。因而,最終他也沒能考中舉人。

在那個時候,如果考不中舉人地位就比較低,甚至秀才還不及富裕的屠戶。到張文明四十歲的時候,兒子張居正考中進士,然後進了翰林院。這個時候,張文明徹底死心了,於是他決定不再參加考試。兒子張居正的官途青雲直上,這讓他欣慰了不少。

張居正發達了,他的整個家裏也跟著耀武揚威起來,尤其是張文明,仗著兒子的官職大,他就開始作威作福。在鄉裏,他仗著兒子的名聲橫行霸道,致使鄉裏的百姓對他怨言頗多。

其實,對於父親的行為,張居正是再清楚不過的,而且他也曾寫過信勸說父親,但父親仍舊我行我素,沒有任何改變。由於在當時家中的小輩是不可以頂撞長輩的,如果小輩頂撞長輩,就會被說成“忤逆”,會被人唾棄。張居正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好寫信給地方官員,希望他們能看在自己的麵子上對他父親多多包容。

萬曆五年(1577年),七十四歲的張文明得了重病。按理說,此時所有的子孫都應陪在他的身邊。但是張居正在這個時候沒辦法離開朝野,因為萬曆皇帝也在這個時候準備成親,並且將成親大典的一切事宜都交給張居正來處理。張居正在收到父親病重的家書後十分犯難。畢竟在這個重要關頭是不能回鄉探親的。但是,十分注重孝道的張居正又想陪伴在老父身邊,這使他情緒極為低落。而萬曆皇帝也發現了張居正的異常,並將此事告訴了皇太後。

皇太後在了解到張居正的父親病重這件事以後,便派內監代表朝廷,前往張居正的故鄉探望,並且皇太後還賞賜了很多東西給張府。

張文明這個人雖然平時作威作福,但是在收到皇太後的賞賜之後卻變得深明大義起來。對朝廷所給的賞賜,他感激涕零,並且拜請內監向皇太後轉告他的心聲:“皇恩浩**,今生我張文明沒有機會再報答朝廷了,就讓張居正代表我們張家效忠朝廷吧!”

張居正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更加深了對朝廷的感激,一時之間他便不敢再有回家探親的念頭。但張居正依舊十分矛盾——作為朝廷的臣子,他理應盡職盡忠,而作為兒子,他又理應盡好孝道。可是以現在這種不能兩全的情況,他又怎能不矛盾萬分呢?最後,張居正想出了一個兩全的辦法。他寫了一封家書給自己的叔叔,信中他說出了自己的矛盾,並且將自己想要將雙親接到京城來盡孝道的想法告訴了叔叔。但張文明獲悉這個消息之後便大發雷霆,不但不同意張居正這樣做,還專門寫信斥責了兒子一通。

雖然張文明一直沒有什麽大的作為,但是他的文采卻非常好,因此他的家書寫得非常漂亮。在給兒子的信中,他這樣寫道:“肩巨任者不可以圭撮計功,受大恩者不可以尋常論報,老人幸未見衰,兒無多沒不然之慮,為老人過計,徒令奉國不專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肩膀上有重任的人,絕對不能用勺子來計算功勞,而受過大恩的人,更不能僅僅隻用尋常的手段來報答,如果隻掛念家中的老人,那麽就不能專心地報效國家。

張文明當然知道兒子的苦心,也知道不管自己怎樣勸說,兒子還是會為自己擔心。為了徹底打消張居正的思家念頭,更為了張居正能一心一意地報效朝廷,張文明想出了一個計策,那就是每天他命令仆人用轎子抬著自己,和一些平日的老友到處遊玩,裝出很愜意、什麽毛病也沒有的樣子。張居正獲悉父親的身體有所好轉後,便開始專心地處理朝政。

本來張文明的身體就已經很虛弱,再加上這樣到處折騰,終於在一天清晨,張文明一病不起。

那天清晨,張文明像往常一樣,約了幾個好友登上了“王粲樓”。由於張文明的身體本來就極其虛弱,而偏偏他又因疲勞冒著秋天的霜露小睡了一會兒,結果受了風寒,致使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張文明於萬曆五年(1577年)九月十三日去世了。一直到最後,張居正都沒能見父親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