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取象於錢,伸手不打送禮人

和號稱天下第一巨貪,對於他來說,斂財已經成為了一門藝術,在和手中,斂財之術被他運用得爐火純青,非同凡響。對於和這樣的貪財者來說,權和錢是並存的,有權就有錢,有錢才能買到權。權錢交易的現象在乾隆中後期愈演愈烈,而和則深諳做官之道,他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因此做官開始時一定要清如水,明如鏡,然後開始半清——即讓別人知道自己並非不可接觸,慢慢的地隻要掌握大權,就可以開始大肆地貪汙了。

於是,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和的家門口就排起送禮的隊伍。和是來者不拒,吩咐管家劉全和呼什圖做好記錄,到時候好按照送錢的多少來授予官職。這些給和送禮的人不一定能夠得到好處,但是不送禮的人肯定會被和記在心裏,今後難免在官場上受到和的擠壓和打擊。

這些給和送禮的人都是被動的,次數也有限,和並不滿足,因此他想方設法地斂財。在乾隆統治後期,由於政治腐敗,貪汙受賄之風四起,因此民不聊生,紛紛揭竿而起。為了鎮壓這些起義,乾隆又花掉不少軍費,雖然國庫早年充實,但是隨著乾隆不加節製地花銷,國庫也經不起數年的折騰,逐漸空虛。再加上乾隆的幾次南巡,更是加重了國家的財政危機。在這個時候,乾隆想要粉飾太平,就隻有依賴和為他招財進寶了。和打仗不在行,斂財卻有一套。

和是一個貪婪無度的人,對於他而言,不可能組織民眾發展生產或者安定社會秩序,與民休息,從而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得以增加稅收。在和眼裏,這樣做耗費的時間太長了,也解不了燃眉之急,況且這些人要地方管轄才行,自己也管不了。因此,和將眼光盯緊了下屬,想讓這些下屬直接給自己進貢,和明白這些地方官員有無數種方法從老百姓的手中榨取油水。

地方官員善於巧立名目,從農民身上聚斂錢財,而和更勝一籌,他直接從這些地方官員的腰包中收取錢財。地方官員上至封疆大吏,下至知府知縣,還有那些捐小官的商人每年都會向皇上進貢自己所能搜刮到的財物,從而獲得乾隆的嘉許。他們知道和是乾隆的寵臣,因此每次給乾隆進貢時也少不了和的一份。這樣的搜刮不可能每天都有,但是皇上、皇後、太後過生日時,這些貢品是絕不可少的,而和則會告訴這些官員送些什麽禮品給乾隆才會討得他的歡心。除此之外,和還打起了外邦的主意。當時安南、朝鮮等國家的使者每年也不得不為乾隆奉上一份大禮,供乾隆和和揮霍。盡管乾隆表麵上裝出一副清正廉明的樣子來,但是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該送的還是送,該收的還是收,錢權交易,其樂融融。

不過,百姓的生活可就更加艱難了,各級官員不會自掏腰包給皇上進貢,他們隻會巧取豪奪,增加百姓的負擔,各地的稅收也是日益加重,稅種更是五花八門。和擔任崇文門稅務長官時,他所定下的高稅率幾乎到了雁過拔毛的地步,因此普通老百姓寧願繞道也絕不從這個門走。為了征稅,無論是進京的官員還是趕考的舉子皆不放過,甚至連穿的衣服都要收稅,可以說是荒唐至極。

和未進入內務府之前,內務府一直虧空,而和進入後,內務府很快扭虧為盈,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聚斂了大量的財富,乾隆對和的能力也是大加讚賞。

雖然來和家裏送禮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和還是兩麵三刀,處處占盡便宜。如奉天義州的許五德與霍三德打官司,兩人都同時送錢給和,希望和出麵處理,但是和並沒有因為兩家敵對而拒絕收受任何一方的禮物,結果兩家的事情都沒有辦成,還是得依靠自己去解決。

況且,和是一個文人,給他送禮還得講究技巧。由於尋常的金銀珠寶見得多了,他也逐漸不感興趣,如果送給他名畫古玩,會比送錢財更讓他高興。汪如龍就深諳此道,專門挑選一些精致的禮品送給和,如玉如意、黑玉蝴蝶等。最終,作為回報,和讓汪如龍頂替征瑞,擔任兩淮鹽政使。

於是,在和明目張膽的貪汙下,賣官鬻爵之風悄然進行,大清的吏治也一天一天地毀在和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