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禮有節,充滿智慧的“外交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出任理藩院尚書,負責清政府的外交事務。和先後與朝鮮、英國、安南、暹羅、緬甸等國的使臣接觸過。特別是乾隆年間清政府與英國使臣之間的外交事務,和憑借自己的機智和語言天賦,處理得也是相當不錯。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政府正式派出以喬治·馬戛爾尼為正使,喬治·貢斯當為副使的使團訪華。他們由英吉利海峽的樸次茅斯港出發,分別乘坐軍艦“獅子號”和“印度斯坦號”前往中國,這在中英曆史上是一件相當有影響力的事情。英國使臣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同中國建立貿易通商關係。因為當時英國國內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喬治等人希望借由這次出訪來打開中國的大門,在中國開拓巨大的市場。

由於中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波、漳州等幾處通商口岸就已經被清政府下令關閉,隻留下廣州一處通商口岸與外國通商。這樣的政策極大地限製了中外之間的商品貿易,以至於英國的商品遲遲不能大麵積地進入中國市場。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英國政府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大規模的出使中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在中國打開新局麵。

馬戛爾尼一行在天津大沽口登陸,他們一行有八百多人,清政府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身為理藩尚書的和全權負責接待事務。但是,中英雙方代表一開始談判就遇到了問題,中方要求英國使臣按照中方的禮儀對乾隆實行跪拜大禮,而馬戛爾尼則認為自己是大英帝國派來的使臣,沒有必要行這麽重大的禮節。清政府多位官員與其談判都沒有成功,最終隻得和親自出馬。

早在征瑞等通商大臣與馬戛爾尼等人談判時,和就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的方向。他敏銳地察覺到了英國使臣所給的奏折中關於“叩首”中存在的問題,於是寫信給欽差大臣和直隸總督要求他們進一步說明具體的情況。了解了情況後,和說道:“向聞西洋人國俗不知叩首之禮,而該督等折內聲敘未能明晰,遂指為叩首,亦未可定。”並且,和還指出馬戛爾尼應該遵守一切朝貢者、甚至藩屬國王覲見皇帝時都應遵守的禮儀。然而,無論和怎麽說服教育,馬戛爾尼就是不肯行跪拜之禮,乾隆皇帝聞訊後惱怒萬分,他立即發布了聖旨,狠狠地指責了英國使臣。

無奈之下,和隻好再次出麵斡旋。這一次,英國使臣見到和之後,在和的建議下,采取折中的方式來行事。在農曆八月初十乾隆萬壽節慶典之前,先舉行非正式會見,在這個時候,英國使者可以按照英國的禮節,隻行單膝跪拜禮。不過,到了乾隆萬壽節慶典之際,這些英國使臣必須按照中國的規矩,實行三拜九叩的禮節。為此,和還專門製定了一份詳細縝密的禮儀程序表呈遞給乾隆過目。這份奏折將接見英國使臣的過程描述得十分清楚,具體的地點、接見方式也一覽無遺,在來勢洶洶的英使麵前,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清帝國的尊嚴,乾隆皇帝對此也十分滿意。不久,乾隆又發布了新的聖旨,其中說道:“昨因英吉利國使臣不請禮節,是以擬於萬壽節後即令回京……今該使臣等經軍機大臣傳諭訓誡,頗知悔懼。本日正副使前來,先行謁見軍機大臣,禮節極為恭順。伊等航海遠來,因初到天朝,未諳體製,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誠心效順,一遭天朝法度,自應仍加恩視。”

於是,接見英國使臣的儀式就按照和設計的方式順利結束了。不過,隨之而來的談判更顯示出和的能言善辯和聰明機智。馬戛爾尼等人進見乾隆之後,向其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第一,為英國貿易在中國開辟新的港口。

第二,盡可能在靠近生產茶葉與絲綢的地區獲得一塊租界地或一個小島,讓英國商人可以長年居住,並由英國行使司法權。

第三,廢除廣州現有體製中的濫用權力。

第四,在中國特別是在北京開辟新的市場。

第五,通過雙邊條約為英國貿易打開遠東的其他市場。

第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駐使節。

第七,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麽都看看,並對中國的實力作出準確的估計。

乾隆皇帝此時還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對英國使臣的要求自然是不屑一顧,他覺得大清政府對英國使者已經仁至義盡了,就讓和趕緊打發馬戛爾尼等人離開。為了全麵地了解對方的具體情況,和特地派人前去打探。回報說英國人因遠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經病了三人。和便以此為借口,和藹地打發馬戛爾尼回國。但馬戛爾尼來華的目的還沒有達到,回去之後不好交代,當然不會輕易回國。他說了幾句表示謝意的話之後,就拿出了原本早已擬好、現在又經過修改的條約,內容大意是要求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並給他們一塊地方作為貨物中轉站。和接過英國使節的文書後,不卑不亢地對馬戛爾尼說:“足下不是想在我中國國土中建立一個國中之國吧?”馬戛爾尼連忙予以否認。和接著說:“貴國要求使用中國的土地又不許我們設防,這樣的事怎麽可以拿來商量呢?”馬戛爾尼聽後啞口無言。

和將馬戛爾尼等人安撫好之後,離開英國公使駐地,並且馬上將他們的要求呈報給乾隆。對這些無理的要求,乾隆一概拒絕,並且回複喬治一道聖諭:“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谘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茲因爾國使臣歸國,特頒敕諭,並賜齎爾國王文綺珍物,具如常儀。加賜彩緞羅綺,文玩器具諸珍,另有清單,王其祗受,悉朕眷懷。特此敕諭。”

看了這道諭旨之後,和對英國使者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客氣了。第二天,和召見了馬戛爾尼,將乾隆回複英國的國書交給他,示意他趕緊帶領使團回國。馬戛爾尼明白乾隆已經關閉了談判的大門,他隻好無奈地帶領龐大的使團回英國向女王複命去了。

自始至終,和都參與了這次與英國使臣的較量,乾隆的外交方針他認真地執行和發揮,既熱情又不失禮節,既正規又不失原則。馬戛爾尼一行人在中國無功而返卻又無可奈何,和出色地完成了這次外交事務,在與外國交往的過程之中,和不失為一名充滿智慧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