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生驢肉胡同的“富家兒”

根據《禦製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一書記載,和的先祖是一個叫噶哈察鸞的滿洲“正紅旗”人士。在噶哈察鸞的後代當中,有一個叫尼雅哈納的人,跟隨清軍入關後四處征戰。清軍在攻打河間府的時候,英勇的尼雅哈納第一個登上了河間府的城牆,因此被賜予了“勇士”稱號(這個稱號用滿洲話說就是“巴圖魯”的意思),並且還獲得了“三等輕車都尉”這個世襲製職務。

經過世世代代的沿襲,尼雅哈納的四世孫常保世襲到這個職位。常保,即和的父親,繼承了先祖的職位,也是一名勇士。常保的堂叔阿哈頓色在跟隨康熙皇帝出征準噶爾的時候英勇陣亡,康熙皇帝為了表彰阿哈頓色的英勇,特賜常保為一等雲騎尉。乾隆年間,常保又因多次在戰場上立下戰功而不斷進階,最後當上了福建副都統,他死後由其長子善保(即和)承襲其職。

和,字致齋,出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是滿語的音譯,其漢語意思乃是“三綱之綱”。

順治元年(1644年),和家族和其他八旗軍民一起入關,進入了北京城。當時的規定是由八旗軍民居住原來漢人的房屋,漢人全部離開內城,又根據“旗分製”的規定,八旗軍民嚴格按照旗分不同劃分住處。在清朝前期,北京的內城就設有二十四個都統衙門,各旗有各旗的活動範圍,擁有領地、馬場、學校等基礎設施。軍民的住宅也是按等級劃分,分別住在不同的地方。當時由皇上親自統領的鑲黃旗住在安定門內,正黃旗住在德勝門內,正白旗住在東直門內,這三旗稱之為“上三旗”;朝陽門內的鑲白旗,西直門內的正紅旗,阜成門內的鑲紅旗,崇文門內的正藍旗,宣武門內的鑲藍旗,這五旗為“下五旗”。

關於和家的具體住址,根據和詩集《嘉樂堂詩集》中記載,他家隸屬於滿洲正紅旗二甲喇,原來的宅第坐落在西直門內驢肉胡同的東頭、著名古刹“廣濟寺”的後麵。和的弟弟和琳也出生在這裏,他們一直住到旗籍被抬入正黃旗,才搬到正黃旗的領地德勝門內什刹海畔的宅邸,也就是現在的恭王府。由此可見,和是名副其實的名門之後,和的家族有著曆史悠久的顯赫背景和不同尋常的身份地位。

有些人不認同這個說法,他們認為和出身低賤,覺得和以前做過“拜阿堂”,給皇帝抬過轎子,因此看不起和。但是以這種情況來妄加斷定身份貧賤與高貴,就未免太過草率了,“拜阿堂”實際上是“上虞備用處”管轄下的一個低級別武官。“上虞備用處”的人都是在八旗子弟中精挑細選出來的,他們皆是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每一個“拜阿堂”都非常優秀。皇帝把他們挑選出來,供自己使喚,給予“拜阿堂”良好的鍛煉環境,和被皇上選中,也說明了他必有其過人之處。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的父親常保去世,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十歲的和承襲了父親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盡管這是一個世襲的功名,但是由於滿清已經入主中原很久,官職已經不再似以前那般難以取得,因此在乾隆時期,三等輕車都尉的官職已經是一個很普通的職位了。不過常保所擔任的福建副都統一職卻是有職權的高級武官,在清朝的官職中,它屬於正二品,與現在的“中將”職位相當。並且皇帝還曾賞給和家“一等雲騎尉”的官職,這個不是八旗軍民輕易可以得到的官職。從這些官職就可以看出,和出身於貧寒之家的說法確是無稽之談。

俗話說:“皇帝身邊無小官”,因此,和雖然不是出自顯貴之家,但是也畢竟出生在滿洲封建統治階級的中上層武官家庭,說他出身貧寒是有些捕風捉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