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抑鬱之中辭世

曾國藩經過了“天津教案”之後,心裏一直很抑鬱,窩了一肚子火,之後又被清政府命令去查刺馬疑案,查來查去,此案關係朝中大臣、湘軍,他便不敢再查下去,於是便草草結案。這一結案,一些馬新貽的朋友便又把矛頭指向了曾國藩,說他辦案無能,愧為清官。這致使曾國藩極為生氣,但又無可奈何。而氣大傷身,曾國藩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曾國藩意識到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便寫信給他最得意的門生李鴻章。信中說“此次與吾麵後或將永訣,當以大事相托”,李鴻章讀到此處,備感不妙,此時不見上一麵恐怕將成為終生一憾事,於是不遠千裏來看望曾國藩。

曾國藩見到李鴻章便同他談起了關於幼童出國留洋之事。他說這是事關中華前途之舉,一定讓朝廷對此事重視。李鴻章根據曾國藩的指點,動手執筆,寫了奏稿,曾國藩看後十分滿意,讓李鴻章親自呈給清廷。

之後曾國藩便同李鴻章談起了往事,他讓李鴻章記住兩點:其一,不要像他那樣,在攻克天京之後為了避嫌馬上裁撤湘軍,自毀長城,寒了將帥們的心,這無異於自殺。裁撤湘軍之後,自己成了被剪翼的鳥,而湘軍眾將成了秋後落葉。最後自己因剿撚無功,遭受了一生最大的羞辱。因而,他告訴李鴻章,千萬不可像他那樣,迫於壓力削弱淮軍,即手裏的軍隊不能放鬆。

其二,就是讓李鴻章多多培植種子。像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燾、劉長佑、沈葆楨等,這些都是優秀的人才。

最後曾國藩和李鴻章談論了關於辦洋務的事情。曾國藩隻強調了一點“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送走李鴻章之後,曾國藩不禁感歎起來,他想起了對自己恩重如山的道光帝,想起了自己的背後靠山穆彰阿,想起了自己為大清國付出的一切……道光帝對他厚愛有加,而後來上任的鹹豐帝卻對他處處提防,沒有信任可言。沒有人為他說話,辦起事來處處碰壁,尤其當他身赴戰場時,鹹豐和慈禧對他不停地打擊和提防,讓他更加想念道光帝和穆彰阿。

二十三載一晃便過去了,自己也在戰場上曆經無數次的血雨腥風,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雖然他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官至極品,名望極高,可是他從未取得過鹹豐帝的信賴,特別當他功成名就之後,更是引起朝廷一係列的猜疑,一些大臣也是趁勢攻擊。剿撚失敗之後,清政府對他更是一日不如一日,他本想辭官歸鄉,隻是苦於“無善退之法”。“天津教案”之後,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成了眾矢之的。身受重氣,心便生疾,讓他原本就有病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是他難忘的日子,因為在十五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親離他而去,以後每一年的這一天,他都會祭拜父親。這一天,他像以往那樣祭拜過父親,痛哭了好長時間之後他回到了書房。這時兒子曾紀澤來為父親敬茶,曾國藩喝完茶之後便和兒子一起到後花園走走。走了一會兒,曾國藩便感覺腳有些麻,然後倒在了兒子身上。曾紀澤連忙背起曾國藩來到屋裏,這時的曾國藩已不能說話,但頭腦仍清醒,於是他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曾紀澤拿起遺囑並打開,然後用顫抖的聲音讀道:

“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紀澤念完之後,已是淚如滂沱,簌簌不停。曾國藩盡力地把手伸起,指向自己的胸口。紀澤和紀鴻忙說:“我們一定把父親的教導牢記在心!”曾國藩聽完,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便與世長辭了,時年六十二歲。

曾國藩一生雖封侯拜相,滿族榮華,但他沒有給子孫後代留下財產田地、金銀珍寶,留下的卻是一樓富厚的藏書、一紙著名的遺囑,而也正是由於這些,曾家才會盛行數百年而不衰,代代都有才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