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帝登基無法預知前程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太子奕登基之後,也免不了點三把火。這位年齡隻有二十歲的一國之君起初也是胸懷大誌,血氣方剛。朝中大臣無不擔憂——他們無法確定新皇帝的三把火是否會燒到自己?於是,一時間文武百官紛紛猜疑,這三把火究竟會是什麽樣的火呢?

據曆史記載,每當一位新帝即位後都會滅了前朝備受皇恩的重臣,以此來為自己樹立威信。當年乾隆駕崩後,隨後上任的嘉慶帝便滅了和。現在這穆彰阿就是當初的和呀,他的靠山道光帝已經歸西,他會不會就是新帝上任的第一把火呢?因為他有一大群“穆黨”,說不好聽的,他如果想造反,新帝也壓不住。而這件事也讓曾國藩頭疼,因為作為穆彰阿的得意門生,老師一毀,自己難免要受牽連。而受牽連的後果如何誰也無法料想到,曾國藩更是不敢去想。在這種情況下,他不禁想念起了道光帝。

很快,讓曾國藩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鹹豐帝開始點了第一把火:他下了一道詔書,隨意列了幾個罪名便將穆彰阿的官罷了。如此一來,這位曾經是道光帝最信任的領班軍機大臣、大學士從此就告別了幾十年的官場生涯,開始了平民生活。滿朝文武百官在朝堂之上聞聽此信,麵麵相覷,無一人敢發話。但這些人卻各有想法:有人慶幸鹹豐的妙招,有人暗地裏罵鹹豐,有人擔心自己的官位不保,總之眾人各懷想法,等待著鹹豐帝的下一把火。

那麽,鹹豐究竟是以何罪名來扳倒穆彰阿這位重臣的呢?其實無論什麽罪名,隻要皇帝看不上你,隨便給你加一個你也不敢抗旨不遵。

而談及罪名,其實正是因為那次在鴉片戰爭中,穆彰阿順了道光帝的意,主張議和,以此引來了國人的痛罵,被稱為另一個秦檜。基於這一點,鹹豐帝罷了穆彰阿的官正是順民意,安民心,從而在群臣及萬民心中為自己立起了威信。由此不難看出,鹹豐帝頗具計謀。

這對於那些一直以來被穆彰阿壓在腳底下的人來說,是非常高興的事,因為他們終於可以大喘一口氣,解脫了。可是對於曾國藩來說,就像天塌陷了一般,一點依靠也沒有了。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對明天沒有一點希望。其實,自從道光帝駕崩的那一刻開始,曾國藩的心就不安起來,他隱約感覺到會有什麽事情要發生,而靠山穆彰阿的倒台著實讓曾國藩倒吸了一口涼氣。如此一來,很讓他擔心的是自己作為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會不會也被燒到?在這種態勢之下,他不得不琢磨鹹豐帝這第二把火是什麽火?

日夜難安的曾國藩曾經有種衝動,那就是跑到鹹豐帝的麵前問一問接下來拿誰開刀,因為這種等待的滋味太難熬。但他顯然不能這樣做,於是,此時他隻得勸自己忍耐,不浮躁,不衝動。

接下來讓曾國藩高興的事情終於來了——鹹豐帝在扳倒了穆彰阿後,便沒再拿哪位大臣繼續開刀,而是下令廣開言路、求賢才。這讓日夜擔憂自己前程的曾國藩心中大喜,他再也不用為鹹豐帝的第二把火波及到自己而擔憂了。

其實,換作任何一位這樣的擔心都不是多餘的,更何況,作為備受穆彰阿提拔的曾國藩,還是穆彰阿一生最得意的門生。那麽,鹹豐帝為何不治曾國藩的罪呢?可能是道光帝臨終前的遺言起了作用,也可能鹹豐帝看曾國藩確實是個人才,而自己正在求賢才,所以他沒對曾國藩怎麽樣。即便如此,曾國藩在朝中沒了依靠,沒了朋友,還是成了名副其實的寡人一個。於是,這時的他更加懷念以前和道光帝、穆彰阿在一起的日子,可那些畢竟都是過往雲煙,不可能重現,眼前他覺得最應該做的就是要建功立業,造福百姓,報答道光帝對他的賞識、重用之恩。

在鹹豐帝的號召和帶動下,平庸的清朝政府略見一些新氣象,許多大臣為了討好皇帝,紛紛獻計獻策。而曾國藩也是一腔熱血,因為他更想讓大清恢複生機。

曾國藩身兼數職,曾先後兼署了工部、兵部、刑部、吏部侍郎之職。他每天都要紮在成堆的公文中,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盡管如此,他做事還是以認真著稱。眾所周知,付出和回報的相等才可,如果隻有付出沒有回報,任誰也會心生怨言。像曾國藩這樣一身兼任五部侍郎,每天忙忙碌碌,暈頭轉向,但他的俸祿卻隻有一份——由於這僅夠他平時的開銷,所以他常常還得節衣縮食,而且有時到了年底,身無分文的他還得向朋友借錢過年。相信,在當時這事說出去,誰也不會相信——當時小小的縣太爺過得都比曾國藩闊綽好幾百倍。

但曾國藩卻沒有因為俸祿少而懈怠國事,而他也沒有因此而嫉恨鹹豐帝。為國為民,他依舊全力以赴。在他看來,自己累點、苦點不算什麽,隻要大清能慢慢好起來,任自己怎樣付出都值得。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曾國藩處理完繁忙的國事之後,都會上書給鹹豐帝,揭露官場的“委靡因循”、官吏的“畏葸”,希望鹹豐帝能來一次大改革,整治大清國。因為在他看來,隻有這樣,大清才有希望,否則,長此以往,終將毀於一旦。

其實,不僅曾國藩上書,其他大臣為討好皇帝,也是三天兩頭地上書,而他們名為大清著想,實為自己的前程考慮。麵對自己禦案上群臣們的奏折,剛開始鹹豐帝還很用心地看,但後來他一看到這些奏折就頭疼。事實上,這結果出乎鹹豐的意料,他本想打著廣開言路、求賢才的幌子,拉攏一下人心,隻不過做給天下人看看而已,沒有想到真有這麽多的奏折。如果每天都忙著看這些奏折,然後一一答複,不累死才怪呢!有了這種思想之後,年輕的鹹豐帝對禦案上的奏折是愛答不理,時間長了甚至有些討厭這些大臣費盡心思寫出來的這些奏折,結果自然是群臣們未等到任何音訊。無奈,曾國藩隻好再次上書,而結果還是如此。之後,他又多次上書,結果均是石沉大海。這讓曾國藩很是難過,他的心情跌入到了冰點。他知道,皇帝雖然換了,可是以前不好的東西都未曾改變,比如官場的腐敗、官員的委靡、軍隊的怠惰……照這個勢態發展下去,在他看來大清隻有死路一條。因為此時南方的起義不斷,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