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擦肩而過的功名——名落孫山

世事難料,曾國藩信心滿滿地趕到京城參加了進士會試,但他卻名落孫山。然而老天總是眷顧像他那樣刻苦用功之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這一年是皇太後的六十大壽。這一年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來說,可謂天上掉餡兒餅,因為皇太後過大壽有個慣例,會增加一次鄉試、會試的恩科考試,為的是再給那些沒考中的學子一次中第的機會。

得知此消息的曾國藩很是興奮,激動得一晚沒睡。那一夜曾國藩想了許多:想起爺爺的囑托,想起父親那滿是渴望的眼神,又想起自己從四五歲開始讀書,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為曾家爭光。曾國藩心想,一定不能辜負家人的期望,一定要為曾家爭光。想起這些,曾國藩心中充滿了信心,他摩拳擦掌,時刻準備著下一次的恩科考試。

從湖南湘鄉到京城,可謂千裏迢迢。在等待恩科會試的這一年裏,曾國藩沒有再回家,一是路途過於遙遠,二是路上的花銷太大。曾國藩的家境本來還算富裕,但這些年為了供他讀書,已所剩無幾。曾國藩寫信給家裏人,大體意思就是想暫留京城讀書,等待明年的恩科會試,其父回信也表示同意。

接下來的日子,曾國藩和其他幾位舉子一起住在了北京的“長沙會館”,因為相比之下,這裏的費用較低,所以正適合那些家境一般的子弟住宿,其中大部分都是湖南的舉子。大家在一起也誌趣相投,白天的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除此之外,就是去京城走走。這段時間對曾國藩這個農家子弟來說,是那麽充實,他目睹了京城的文物和名勝古跡,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他也在這時喜歡上了韓愈的文章,每日讀數遍方能入睡。曾國藩做文章的基礎就是從此時開始的。他覺得古文與八股文相比更有生氣,更有意義,因為古文可以隨意發揮見解,而八股文卻不能。在京城居住一年後,曾國藩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湖南鄉下的小儒生了。

時間在漸漸流逝,轉眼間,一年過去了。

當滿懷信心的曾國藩進入考場後,結果卻再一次出人意料,他又失敗了。

這兩次的失敗對曾國藩打擊很大,更何況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胸懷大誌,信心百倍。這使曾國藩不得不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與功名無緣,他不能為曾家爭光,不能實現祖父和父親的願望。兩次名落孫山的曾國藩對京城再沒有留戀。何去何從,曾國藩心中已有了答案。

此時的曾國藩在京城已住了兩年,身上已無分文。他知道:京城再大,也沒有屬於他的落腳之處,京城再繁華也沒有屬於他的一點一滴,屬於他的隻有遠在千裏之外的家鄉。

隻有湖南老家,才是自己永遠的歸處。於是,曾國藩便打好行李,準備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