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誕生在大蕭條時代的投資天才 1.追溯巴菲特家族的遷徙曆史

1930年8月30日,已經是夏季的尾巴,美國的一個叫做奧馬哈的小鎮天氣悶熱異常,接著下起了傾盆大雨,這天氣仿佛是在向人們昭示:這是不尋常的一天,因為在這天,奧馬哈鎮上一個姓巴菲特的家族裏誕生了一個征服全世界的偉大投資人——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家族給了沃倫·巴菲特優越的成長環境,同時,巴菲特家族的優良傳統對沃倫·巴菲特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偉大的巴菲特家族的人有不凡的氣質和很多優秀的品質:堅韌不拔、性情溫和、溫文爾雅等,同時,他們很有生意頭腦,也很勤儉節約。而巴菲特很好地繼承了這個家族的精華,這為他日後開創自己的偉大事業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巴菲特家族是17世紀移民到美國的。第一代族人叫約翰·巴菲特,他住在法國格修地區,在一個紡織廠裏當工人,後來到美國有了自己的農場,一直當著農場主。但他是一個十分吝嗇的人,對工人很苛刻,給的工錢少於其他農場。他雇傭孫子西德尼·霍曼·巴菲特在農場裏幹活兒,西德尼做著和其他工人一樣的活兒,沒有絲毫的優待,可爺爺給他的工錢卻比一個臨時工的工錢還少。慢慢地,西德尼對爺爺給的待遇越來越不滿,他在尋思著另謀一份工作。當時,西德尼的姥爺喬治在奧馬哈經營一家很有規模的出租馬車車行。在那個沒有汽車的年代,喬治的馬車生意相當紅火。於是,西德尼·霍曼·巴菲特投奔了姥爺,來到了奧馬哈,當時奧馬哈非常貧窮,人們住的房子都是簡陋的小木屋。他在姥爺的馬車行裏當了一名出租馬車夫,類似於現在的出租貨車司機。

西德尼·霍曼·巴菲特是巴菲特家族到內布拉斯加州的第一人。從此,這個家族在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但是,西德尼怎麽也不會想到多年後,他的後代中會出現一個“股神”,並且創造了屬於這個家族的神話,使這個偏僻的地方盡人皆知,而他這個普通的巴菲特姓氏也隨之遐邇聞名。

西德尼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思維敏捷而且性格堅韌。他不甘於一直當馬車夫,決心開創更好的事業。於是,西德尼借著給開雜貨店的老板送貨的時機,認識了很多老板。在這以後,西德尼便經常向他們討教經商之道,慢慢地摸熟了經商的門路。

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西德尼離開了姥爺的出租馬車車行,在奧馬哈地區一個小鎮上開了一家雜貨店,主要經營蔬菜、水果、野兔子還有山雞,這時的小鎮還很荒涼,到處都是泥濘的小土路。但是,這家小店的開張卻有重大的意義,它意味著巴菲特家族告別了固定的生存模式,開始了經商的道路。同時,西德尼的經商頭腦也很好地傳給了巴菲特家族的後人。

但是,西德尼的祖父對西德尼的經商持有懷疑的態度,他曾經在信中對西德尼說:“但願你的事業會有更大的發展,但我們並不強求你賺很多的錢。一旦生意不景氣就及時收手,這是成功商人必須堅持的謹慎為本的原則;然後將償還債務當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商人最重要的是信譽。”雖然祖父是好意,但西德尼卻很不服氣,他認為自己一定能令雜貨店的生意好起來。

但是,受到山地地形的限製,奧馬哈一直都很落後,再加上小鎮居民不多,無法形成大規模消費群體,所以,剛開始西德尼的生意並不是很好。但也許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西德尼的店開張時恰逢美國太平洋鐵路建成,而奧馬哈正是鐵路東邊的終點。於是,它很快成了交通樞紐。在響徹整個中西部平原隆隆的火車聲裏,奧馬哈飛速發展起來。隨之發展的還有西德尼的事業。

隨著鐵路的建成和城市的發展,很多定居者、投機者甚至流浪漢都湧向這片熱土,這給西德尼·巴菲特的商店帶來很大的客流,他的商店裏經常爆滿。雖然每天都忙得暈頭轉向,但西德尼非常開心。於是,極具經商天賦的他很快就開了一家分店。

到19世紀末的時候,奧馬哈已經發展成一個繁榮的都市,很多摩天大樓在市裏建起來,交通也變得特別便利,同時,奧馬哈的人口也在增長,後來奧馬哈發展成為內布拉斯加州的交通樞紐,也成為該州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隨著奧馬哈的發展,西德尼的生活也富足起來。

生活富足起來後,西德尼娶了妻子並生育了六個子女,但隻有兩個兒子存活下來——他們分別叫弗蘭克和歐內斯特。在城市大好的發展形勢下,西德尼很快就開了好幾家很有規模的商店,並讓兩個已成年的兒子投身到家族的企業中。小兒子歐內斯特生於1877年,16歲時就在商店裏當售貨員,並在當地小有名氣。

20世紀初,西德尼·巴菲特的小兒子——也就是股神沃倫·巴菲特的祖父——歐內斯特在城西自己開了一家商店,並在那裏定居。歐內斯特很好地繼承了他父親的經商本領,甚至,比他父親還要精明。他敏銳地察覺到人們向城西移動的趨勢,並抓住這個機會開始推行一項新的銷售業務,他提供免費送貨上門和賒賬業務,這給消費者帶來很大的便利。慢慢地,很多富人都向歐內斯特下訂單,這促使歐內斯特的這項新業務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

但是,歐內斯特卻是一個很吝嗇的人——惜金如命。他商店裏的員工工作時間很長,但工資卻很低,而且他總是要求員工拚命幹活兒,不能偷一點兒懶,所以,歐內斯特雖然很富有,但在當地的名聲卻不是很好。但他的兒子霍華德·巴菲特卻是一個脾氣溫和的人,是一個不苟言笑但很有風度的人,而且經濟上很大方,更有人情味,他對於父親對工人的苛刻做法頗有微詞。霍華德對經營商店並沒有興趣,也不想繼承父親的事業,他的理想是在新聞界任職。

後來,霍華德進入了內布拉斯加大學並任校委會主席,後來還是《內布拉斯加月報》的編輯。當時的霍華德雖然不算特別帥氣,但長得很精神,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有魅力,經常有長得漂亮而且家境殷實的女孩子主動追求他,但他一直沒有對誰動過心,直到他邂逅一個家境貧寒的鄉下女子——利拉·斯塔爾。利拉的家鄉在內布拉斯加一個叫西點的偏遠、荒涼的小鎮上,鎮上的居民以德國後裔居多,而利拉家卻來自英語國家,因此一家人在小鎮上就顯得不怎麽合群。她父親在小鎮上經營名叫《卡明縣民主報》的周報,但利拉家裏的生活境況並不好。利拉的母親健康狀況差,精神委靡,大部分時間都是臥病在床。同時,利拉還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妹妹,她除了要照顧好自己還要承擔起照顧妹妹的義務。懂事的利拉每周都幫著父親做周報的活兒,很小的時候她就在比自己還高的機器上做印刷工作,很早就掌握了印刷技術。此外,她經常會在火車站攔住乘客,從他們那裏為父親的報紙獲得一些素材。

小時候的貧苦也讓利拉的身體透支,因此,利拉後來的身體狀況一直不怎麽好。因為長時間在印刷機前工作,她落下了劇烈的頭痛病。在即將進入大學的時候,利拉隻能外出打工掙自己的大學學費,但當時利拉既沒有工作經驗也沒有特長,經常被拒之門外。後來,她來到《內布拉斯加月報》應聘,而麵試者正是霍華德。

當霍華德問她的專業時,剛高中畢業的利拉根本就沒學過什麽專業,她想了想說:“我的專業就是結婚。”因為如果利拉不能順利籌夠學費,就隻能回到西點小鎮嫁人。霍華德幽默地回答道:“這可是一門不切實際的課程。”

初次見麵,霍華德就迷上了這個很有個性和人格魅力的女子。她性格活潑,長得非常美麗,有著像鄰家小妹一樣玲瓏的身材,而且語言辛辣風趣,有著迷人的臉龐和一頭很有光澤的褐色鬈發。霍華德當即雇用了利拉,不久就熱烈地向她表達了愛慕之情。在利拉看來,霍華德身上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他有風度,很儒雅,和那些她以前認識的一些粗俗的男孩子完全不同,他在利拉麵前展開了嶄新、美好的篇章。霍華德也被利拉深深吸引,這個女子有著天然的感染力,而且樂觀、善解人意。由於雙方都為對方身上特有的氣質著迷,因此兩個人很快就沐浴在了愛河裏。

霍華德在即將畢業的時候,向利拉求婚了,而利拉也馬上答應了婚事,兩個年輕人從戀愛到結婚可謂水到渠成,他們從見到對方的那一刻起,就認定了彼此。可是,利拉的父親是個讀書人,不同意他們那麽早就結婚,堅決要求利拉讀完大學再考慮婚事。但兩個人心意已決,沒什麽能阻擋他們踏上幸福生活的列車。於是,在1925年的冬天,兩個還沒畢業的年輕人舉行了簡單卻很溫暖的婚禮。他們的婚禮是在西點舉行的,沒有多麽華麗的場景,利拉穿的婚紗也是最簡單的款式,但婚紗非常合身,把她完美的身材恰到好處地襯托出來,她還化著淡雅、精致的妝。雖然利拉天生麗質,平時不好打扮,但是婚禮上的一番精心裝扮,讓她立刻光彩照人。在潔白婚紗的映襯下,利拉似一朵出水芙蓉般清純,又像天使般的聖潔美麗。霍華德看呆了,周圍的人都開心地起哄。當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利拉看時,這個外向開朗的女子也嬌羞地低下了頭。

利拉開明的父親也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在婚禮上,這個慈愛的父親牽著女兒的手把她交到了霍華德手上,並給這對情投意合的夫妻送去了最真摯的祝福。當時沒有度蜜月的習俗,也迫於經濟壓力,婚禮結束後,他們沒有去其他地方旅遊,而是直接回到了奧馬哈。

畢業後,有位朋友給霍華德找到了一份報社的工作,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去報社上班。霍華德有很好的文字功底,而且在《內布拉斯加月報》的工作經曆讓他在報紙方麵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但他父親歐內斯特強烈反對霍華德在報社工作,認為那沒有什麽前途。於是,霍華德隻好放棄自己的理想遵從歐內斯特的意願,進了歐內斯特的朋友給他介紹的一家保險公司任職,在這裏他的待遇是每周25美元。但一段時間後,霍華德發現自己越來越厭倦這份工作,於是他辭去了保險公司的工作去了一家證券公司當經紀人。雖然這讓歐內斯特非常生氣,但霍華德這次沒有妥協。

婚後,這對新人在巴克大街找了一個簡陋的住所,那是一個帶有壁爐的平板房,有兩個臥室。雖然環境並不是很好,但細心的利拉還是把家裏布置得很溫馨。利拉有很好的數學天賦,於是裝修、買家具和家用物品都是利拉一手操辦的,而且是物美價廉,甚至很多都是以批發價買回來的。由於當時並不富裕,於是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住在這裏。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他們有信心創建一個美好的未來,相信兩顆相愛的心能戰勝一切困難。霍華德開玩笑說,和利拉結婚是他一生中做過的最好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