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邁向基金經理的必經之路 1.麥哲倫公司裏最優秀的實習生

彼得·林奇從波士頓學院畢業後,一直關心他的喬治·沙利文希望他可以到自己所在的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有一天,喬治·沙利文在球場上對這個可以說是自己看著成長起來的小夥子說:“彼得,你已經大學畢業了,不適合在這裏當球童了。”

彼得·林奇看著喬治·沙利文,說:“我還想讀MBA,不想放棄這個能夠提供給我收入的工作。”

喬治·沙利文很開心地笑著,覺得自己沒有看錯這個小夥子,便說道:“彼得,你覺得我會隨隨便便跟你開口說這些嗎?我之所以這麽說,自然是我已經幫你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工作了,所以你不用再擔心你的學費問題。”

“真的嗎,什麽工作?”彼得·林奇聽到喬治·沙利文的回答很是驚奇,連忙開口問道。

“這是一家十分出色的公司,它的曆史非常悠久,現在是紐約帆船俱樂部、肯德基董事會和卡內基大廈的成員之一,與這些全美數一數二的公司一起發行共同基金,在投資上已經卓有成效。它是所有投資公司和投資者的風向指標,它在投資中的地位就好比是馬利亞教堂在所有教堂中的地位一樣。”

“您說的是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嗎?喬治·沙利文先生,您知道嗎?我的夢想就是能夠進入這樣一家公司。所以,請您不要跟我開玩笑。”彼得·林奇有些激動。

喬治·沙利文很嚴肅地說:“你看我像是在開玩笑嗎?你知道我是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總裁嗎?你要知道,我們公司很出色,在我看來你就像我們公司一樣出色。你可以說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你的能力我很清楚。”

“喬治·沙利文先生,我很感謝您的照顧,”彼得·林奇從心裏尊重這位從小給他亦父亦師感覺的先生,而且他從心裏已經把喬治·沙利文當成是父親一樣地尊重了,“但是,很抱歉,我不能接受您的好意。我很想念完MBA。因為隻有這樣,我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雖然富達麥哲倫公司對彼得·林奇的吸引力很大,但是彼得·林奇知道,要想改變家裏現在的狀況,想要賺到大筆的財富,就必須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你放心吧,我也希望你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MBA。你要知道,多少在華爾街風光無限的人物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生,更何況要是沒有MBA這塊活招牌,誰也不能在華爾街上站住腳。不管是在大學,還是在球場,你已經學到不少東西了,現在是把你所有的理論用於實踐的時刻了。所以,我認為你可以利用暑假的時間來富達麥哲倫公司實習。我想,實習期的工資再加上你的股票收入應該可以幫你念完MBA課程。”

“太感謝您了,喬治·沙利文先生。”彼得·林奇激動地說,“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感謝您。”

喬治·沙利文看著激動的彼得·林奇,微微笑著,拍著他的肩膀說:“不用這麽激動,也不用感謝我,也許將來是我感謝你也說不定。要知道,你是一個好員工,一個好員工可以給公司帶來無法想象的巨大收益。我相信我沒有看錯人,你就是那種會給公司帶來巨大收益的人,所以到時候,沒準還是你付我工資呢。”說完,喬治·沙利文開懷大笑起來。

“您放心,我會證明您沒看錯人的。”彼得·林奇自信滿滿地說道。事實上,彼得·林奇很快就證實了自己的實力,為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以說,喬治·沙利文先生就是伯樂,他相中的彼得·林奇在他的提拔下為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帶來了後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收益。

當時富達麥哲倫公司每年暑假都會有三個實習生名額提供給在校大學生。雖然職位隻有三個,但是前來應聘這個職位的卻高達100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彼得·林奇不可不說是最幸運的。因為他有喬治·沙利文先生的保舉推薦,所以他不用去同這100多人競爭,就能成為這三個實習生中的一員。

富達基金自愛德華·約翰遜在1943年以極低的價格接手後,就逐漸開始影響美國的投資領域。1946年,富達基金開始改組,改組後的富達公司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短短三年時間,富達公司的資產就已經接近2000萬美元,成為了全美較大的基金之一。1958年,富達公司擁有資產4.16億美元,成為全美第五大基金公司。1965年,富達公司就已經成為全美第一的基金公司,資產接近40億美元。

富達公司可以取得這樣傲人的成績,如此快速的發展,自然與約翰遜的經營理念是密不可分的。約翰遜始終都認為,隻有顧客滿意公司才能更好地發展,因此,一旦約翰遜覺得公司收入過多的時候,他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公司侵犯了客戶的利益。

約翰遜為富達公司製定的財務管理製度與現在的基金管理製度很是相近,而這也是富達公司可以很快成長的一個原因。能夠到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彼得·林奇感到萬分激動。因為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向往的公司——在這裏,他可以和亦父亦師的喬治·沙利文一起工作,而且還能通過在這裏工作把自己的投資理念實際應用起來。更為關鍵的是,他在這裏可以獲得一筆不菲的薪水,而這筆薪水可以支撐他完成MBA課程,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但是,彼得·林奇到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後,並沒有給公司帶來豐厚的收益,反而從彼得·林奇到了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後,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966年5月的925點開始下滑。三個月實習結束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已經下滑至800點以下。但是誰也不會認為,道·瓊斯工業指數的下跌與一個小小的實習生有什麽關係。可是在此後,卻有著“彼得·林奇法則”這麽一個說法。

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實習的時候,彼得·林奇負責市場調研和撰寫調查報告的工作。與一般公司的實習生不同的是,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實習生做的工作和公司的正式員工是一樣的。正是這次實習,彼得·林奇才開始真正地接觸到股票分析方麵的實質。通過自己的實際調查,彼得·林奇發現大學課本上教授的隨機漫步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設這兩個在股市上很著名的理論相互之間極為矛盾,根本不可能幫助人們在實際投資當中獲得成功。這樣一來,致使彼得·林奇覺得在大學裏所學的隨機運行理論和數量分析根本就是紙上談兵。如果理論和現實相互衝突,彼得·林奇相信自己一定會堅定不移地選擇現實。因此,彼得·林奇在以後的投資中極為重視實際調查。當彼得·林奇拿著他作好的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去向喬治·沙利文請教的時候,喬治·沙利文誇讚了他,並且鼓勵他繼續努力做好。

彼得·林奇剛剛到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的時候,發現喬治·沙利文給他安排的工作與自己的想象不一樣。雖然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公司最基層最辛苦的工作,但是彼得·林奇仍沒有任何怨言地努力工作著。因為彼得·林奇知道,自己可以來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實習就已經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了,而喬治·沙利文先生不會無緣無故地把自己安排到這樣的一個崗位。作為一個實習生,他沒有過任何從事股票投資、基金管理的經驗,所以彼得·林奇被安排做對企業進行調研以及寫出調研分析報告的工作依然感到很滿意,所以他每天都細致周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不管是實習生還是正式職工,他們的報告都會出現在公司總裁喬治·沙利文的辦公室裏。可以說這個原因是彼得·林奇做好工作的最大動力。因為他想讓喬治·沙利文肯定自己的能力。

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投資股票,即以錢生錢,用最快捷的方式獲得最為豐厚的利益。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有一套自己的選股策略,即“自上而下”的選股策略。不僅如此,他們還很善於開發那些被市場嚴重低估,或者短時間內股票價格下跌,但是實際上卻很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由於富達公司從上至下都很注重實際調查,再加上有全球券商的積極配合,所以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執行得很徹底。

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在選擇購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前和購買股票後都會時刻關注這家公司的運行情況。彼得·林奇所做的工作就是收集富達公司所購買股票的公司的各種信息,然後結合這些信息對這些公司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而他們所作出來的預測將直接影響公司的決定。

剛剛進入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的時候,彼得·林奇的任務是分析美國造紙業和新聞出版業的經營和管理情況。這個工作繁重並且需要大量的資料。這不僅需要彼得·林奇對這些公司的產品、資金管理、人事管理以及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作出研究分析,還會被公司委派到那些公司裏去作調查。這項工作雖然很辛苦,需要跑來跑去,但是彼得·林奇卻做得很開心。因為彼得·林奇一直認為隻有從實際調查中得到的資料才最真實可靠,而且他認為根據這種資料得出的分析才有用。所以,盡管外出調查很辛苦,但彼得·林奇卻樂於接受,並且總是會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當前的工作中去。

雖然彼得·林奇在波士頓學院學的不是營銷,也不是市場調查,但是這種股票分析對於彼得·林奇這個文科生來講卻並不困難。因為他在大學時期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金融書籍和雜誌。而這種股票分析的工作使得彼得·林奇一下子便從理論上跳躍到實踐當中。當時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很多人都認為要一個工商管理碩士的在讀生進行這種股票分析工作是極為不合適的,因為他的專業與之不符,而且這個專業更是絲毫沒有涉及到股票分析上麵的知識。因此,他們也認為彼得·林奇所作出來的股票分析報告一定是不合格的。但是倔強的彼得·林奇用自己的行動表示出自己可以勝任股票分析這個工作,而且他還要證明自己是最優秀的實習生。最終,他成功地打破了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同事們對他的偏見。

在短短三個月的實習工作中,彼得·林奇完成了對國際教科書和索格造紙公司的調查報告。彼得·林奇在對兩家公司進行調查時,多次到他們公司去進行實地調查,作了準確又細致的分析。因此,當喬治·沙利文看到自己辦公桌上彼得·林奇作出的厚厚的報告的時候,感到既欣慰又驚訝,並且在心裏對彼得·林奇這種認真工作的態度很是讚賞。當時不僅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員工,就是別的公司的員工很多都是屬於紙上談兵型,他們隻待在辦公室依靠手上的書籍、雜誌和被調查公司所傳遞過來的資料來作出報告。而這種做法使得這些報告極為不準確,沒有任何時效性,並且常常會有與實際相悖的情況發生。因此彼得·林奇認為隻有自己親身去考察所作出的報告才是最準確的。在彼得·林奇看來,那些上市公司所傳遞過來的資料肯定不是十分真實的。也就是說,經過實地調查所作出來的報告經常與那些坐在辦公室裏作出的調查報告的結果是不同的,甚至很多時候,報告的結果是相反的。於公,在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裏,這些調研人員在公司工作的時間長,作出的調查報告比彼得·林奇多;於私,這些調研人員個個都是名牌大學畢業,都有MBA證書,而彼得·林奇卻不過是剛剛大學畢業的MBA在讀生。所以,當彼得·林奇得出的調查結果與他們的分析截然不同的時候,他們很不滿。甚至有人說如果按照彼得·林奇的分析進行投資,不出半年,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就可以從華爾街徹底消失。

但是在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裏,有一個人卻慧眼識珠,他相信彼得·林奇的報告,並且當著彼得·林奇的麵叫基金經理根據彼得·林奇的報告去進行投資。不久,事實就擺在了眾人眼前——根據彼得·林奇作出的報告所進行的投資獲得了豐厚的收益。喬治·沙利文看到這樣的結果,笑得合不攏嘴。

一天彼得·林奇獨自在辦公室整理資料的時候,喬治·沙利文突然來到了他的辦公室,不聲不響地在彼得·林奇的背後觀察他。這下,讓喬治·沙利文發現了彼得·林奇所作出的報告非常精細準確的原因所在。他發現,彼得·林奇用來分析當前投資的資料既不是從書店買來的書籍也不是公司報上來的材料,而是那家公司當月、當天的資料。除了這些,還有彼得·林奇對幾個不同地區的股民所作的對這家公司的市場調研,以及對這家公司的評價等。這些資料的出現讓喬治·沙利文大感吃驚。

喬治·沙利文看到彼得·林奇似乎有要休息的跡象,於是在他身後開口問道:“彼得,這些資料你是怎麽得到的?”

彼得·林奇聽到聲音才發現喬治·沙利文已經站在自己身後了,就是不知道來了多久了。他看到喬治·沙利文拿起一本公司內部特刊,回答說:“這是我去他們公司調查的時候,發現他們公司有印發特刊的習慣,於是就叫他們的運營部寄一本給我。”

喬治·沙利文抑製不住自己的喜悅,拍了一下彼得·林奇的肩膀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做得真是太棒了,以後你一定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金融管理者。”這句話在不久之後就成為了現實。雖然喬治·沙利文基本不會在公開場合去表揚一個員工,但是彼得·林奇的做法實在是太令他欣賞了,於是他不由自主地就表揚了彼得·林奇。

因為這件事情,喬治·沙利文開除了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幾名不負責任的調研員,而剩下沒有被開除的調研員也是一個個戰戰兢兢的,生怕下一把火會燒到自己身上,於是他們不得不惱火地按照彼得·林奇的做法去調查上市公司的基本資料。盡管彼得·林奇給他們帶來了很多麻煩,但是這些人還是從心裏佩服彼得·林奇。在他們看來,彼得·林奇用他的業績證明了他的方法可以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收益。

1966年5月,彼得·林奇開始向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匯報工作。在這次匯報中,彼得·林奇預測道·瓊斯指數將會下跌。在當時道·瓊斯工業指數是925點,而到了9月,彼得·林奇的暑假結束,正準備離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時候,道·瓊斯工業指數已經下跌到不足800點。彼得·林奇的這一成功預測,使得他對傳統理論的懷疑更加深了。因為這一預測,彼得·林奇並沒有根據傳統股票理論進行預測,而是結合自己的見解以及各種數據的分析得出來的。

三個月的實習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卻使得彼得·林奇對於股票產生了本質的認識。彼得·林奇通過實際的參與,更加了解了股票投資的規律。在他的實踐中,完全沒有用上大學教授教給他的理論。因為他試著用了一下理論,發現根本行不通,於是彼得·林奇更加覺得自己選擇主修文科的方向是正確的。在回到沃頓商學院的時候,彼得·林奇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主見,他不再人雲亦雲,不再認為教授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不可違抗;而是學會了在投資中,對股票市場進行全麵的調查和分析,因為這樣才能確定投資方向。如果想要這樣做,他就必然需要多方麵的知識,而這種知識不是僅僅學金融投資學就可以全部得到的。

實習工作的經曆使得彼得·林奇對當時書本上、股票市場裏流行的理論產生了嚴重的懷疑。他開始意識到,在學校裏學的書本理論,一旦應用到實際投資操作當中並沒有什麽作用,甚至會導致投資失敗。彼得·林奇認為像高級運算、統計學之類的課程,對股票分析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依靠這些理論進行投資,以避免自己的投資走入誤區,越陷越深。同時,彼得·林奇還發現一個現象——書本裏的有效市場假設和隨機漫步假設是兩個相悖的理論,根本無法兼容。在股市中人們習慣根據有效市場假設看待市場漲落這一“合理性”,但是事實上,股票的漲跌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對此,彼得·林奇形象地舉了個例子:“當你知道某人因為一些原因購買了沃爾瑪公司的股票漲了十倍,即使事前他同你說過為什麽這家公司的股票會大漲,你也不會相信市場都是由純理論構成的。”

彼得·林奇在此時就對傳統的金融投資理論產生了巨大的懷疑,而且這種懷疑還使得他創立了自己的一套投資理論,找到了分析投資最準確的方法。彼得·林奇為了證明“實踐比理論更加重要”這一理論,一有時間,就會外出去作調查,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調查作出更加細致具體的分析。這樣的做法使得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資理論更加超前,更具有實戰性。盡管如此,彼得·林奇還是十分推崇沃倫·巴菲特以及巴菲特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因為他們是真正的投資大師,他們不僅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並且這些理論都是在他們實際投資中產生的,而不是憑著書本或者空想想出來的。就像彼得·林奇特別推崇沃倫·巴菲特的一句話一樣:“對我而言,股市並不存在,如果非要說它是存在的,那也隻是一個讓一些人出醜的地方罷了。”

實習的那段時間,彼得·林奇腦子裏所想的全是股票,即使是在與卡羅琳約會的時候,談論的內容也都是股票。後來卡羅琳在一次家庭聚會中打趣地說:“他實習的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懷疑我跟股票哪一個是他的女朋友,看起來他愛股票比愛我更多。”

即使是這樣,卡羅琳也願意跟彼得·林奇在一起,支持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青年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無可救藥的一代”——他們相對於創造來講更喜愛破壞,許多大學生都是這一潮流中的一員,他們對一切都產生了懷疑,並且消極地對待自己生活中的一切。

但是彼得·林奇卻和“垮掉的一代”截然不同,彼得·林奇大多數的精力都放在了股票探究上麵。為了能夠使自己賺到錢,改善家庭的狀況,他根本沒有精力去顧及身邊的思想運動。而卡羅琳正是因為欣賞彼得·林奇這種永遠充滿著活力,積極樂觀的心態,所以才能對彼得·林奇不離不棄,最終成為了彼得·林奇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