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的真相

清宮史中沒有“甄嬛”,可是,前幾年,76集電視劇《甄嬛傳》火的不行,人們紛紛發問:“甄嬛是誰?”甄嬛就是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

乾隆的生母“甄嬛”,不僅給了他身體,長了一副眉清目秀的帥哥容顏;而且與之朝夕相處,日夜提攜,榮辱與共。更為關鍵的是,一旦乾隆即位,人們自然會對他的性格加以關注和研究,而這種性格,實際來源於其母的基因和影響。

迷霧滿身

甄嬛渾身是謎,要弄清楚這些,著實不易。先看看她的曆史簡曆。

孝聖憲皇後,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淩柱之女。13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曆;雍正元年,封為熹妃,旋晉封貴妃;雍正十三年,弘曆即位,尊為皇太後,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後”;乾隆四十二年卒,年86歲,葬泰東陵。諡號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

寫得很明白,似乎沒有什麽爭議和懸念。可是,考證乾隆身世的時候,卻有很多不解之謎,這些迷霧,居然都纏繞在乾隆的生母甄嬛身上。

我們考證,這個女人至少有兩個謎團。

第一、姓氏之謎。

一個人的姓氏怎麽會是一個謎團呢?應該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可是,這個熹妃卻給人們留下了思考的餘地。雍正元年,胤禛即位,大封後宮。在資料中,關於熹妃的記載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結果。一個是姓錢,是個漢人。《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永憲錄》中的記載和這個記載一樣。另外一種說法就完全不同了,說她姓鈕祜祿氏,是滿洲人。《清世宗實錄》:“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這是官方的記錄。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一個人怎麽可能會出來兩個截然不同的姓氏呢?要知道這兩種資料都很靠譜,絕非市井野聞。可見,這裏麵一定大有文章。一定是有人篡改了曆史。

我們分析一下這兩個姓氏。錢氏,應該是漢姓,鈕祜祿氏是滿洲姓氏,兩者不可能誤記。這樣看來,就是人為被做了手腳。我分析,熹妃很可能是漢女錢氏,而被人篡改成鈕祜祿氏。朝廷為什麽要這麽做呢?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提高她的民族地位。我們知道,由於早年孝莊規定“有敢以漢女入宮者斬”(《清宮詞》),滿漢之間實際上並不通婚,漢女要想進宮為妃,必須要先入旗。所以,在清朝實際上存在很嚴重的民族歧視現象。而滿洲人享有很多特權,在宮廷中就更加明顯。錢氏作為漢人,不管她是否入旗,地位都會低於滿洲人。所以,把她由漢姓更改為滿洲姓氏,對她來講很有意義。二是使她融入了貴族血統。鈕祜祿氏為滿洲八大姓,《皇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把鈕祜祿氏列進滿洲八大姓之中。可以說,這個姓氏,在清朝是一個備受榮寵的大姓,在前朝,也產生過很多曆史名人,比如開國元勳額亦都,康熙帝時有輔政大臣遏必隆,其中最有名的要算乾隆時的大貪官和珅了。在清朝的後妃中,有很多都是鈕祜祿氏,其中,出了5位皇後,9位妃子。清朝12帝中,就有兩位是鈕祜祿氏所生,一個是乾隆,一個是鹹豐帝,此外,還有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後慈安,也是鈕祜祿氏。這樣,熹妃由錢氏改為鈕祜祿氏,就很自然地把她的血統融入到貴族之中,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第二、生子之謎。

熹妃生有一子,那就是弘曆。《清皇室四譜》記載:“(弘曆)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生於雍親王藩邸,母王府格格鈕祜祿氏。”其它資料也都做了類似的記載,應該不會有什麽爭議了。可是,在曆史上卻產生了兩個大爭議。一是生母各異。關於乾隆帝生母產生了幾種說法,有的說是浙江海寧陳家。陳閣老就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他和雍親王同時生了孩子,陳閣老生了男孩,胤禛生了女孩,是胤禛與陳世倌交換了孩子,重演了曆史上“狸貓換太子”的鬧劇。有的說是漢女傻大姐所生。雍親王在熱河打獵時,喝了鹿血壯陽,情急之下,和一個醜陋的漢女發生了苟且之事,生下弘曆。而官方記載,當然是鈕祜祿氏熹妃所生,檔案留有記錄。真是迷霧重重,讓人難以選擇。

二是出生地迥異。這就更可笑了,一個人的出生地怎麽會產生分歧呢?尤其是皇帝的出生地,一定清楚得很。可是關於熹妃生子的地點,卻有兩個,一為北京雍和宮,一為承德避暑山莊。這件事的起因,是在雍正帝去世之後,乾隆帝也死了,嘉慶帝也去世了,道光帝即位,過去了三個朝代,一百多年,卻產生了熹妃生乾隆帝的地點分歧。嘉慶二十五年九月,剛剛登基的道光帝發現,在已經擬好的嘉慶帝遺詔中,產生了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把乾隆帝的出生地給搞“錯”了,他認為乾隆帝不是出生在避暑山莊,而是出生在雍和宮。據道光帝自己講,是嘉慶帝在他的一首詩的注解中有這樣的記錄:“高宗純皇帝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清列朝後妃傳稿》)。嘉慶帝的遺詔就這樣記錄了此事,並且已經以國書的形式,發往各個藩屬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影響。道光帝一麵急忙下詔,追回已經發出的遺詔,一麵命人趕緊修改,強行把乾隆帝的出生地一律改為“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清高宗實錄》)大家想一想,道光帝為什麽在意這樣一個100年前的問題呢?我想最關鍵的理由就是他要以官方的態度,為乾隆帝生母辟謠,告訴世人,乾隆帝的生母是鈕祜祿氏,而絕非避暑山莊的醜陋漢女錢氏。

實際上,不管姓氏還是出生地,都是統治者策劃的,是有目的的政治欺騙。

正本清源

《甄嬛傳》給人們造成了很多誤解。單就甄嬛本身來講,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長相有誤。

《甄嬛傳》中的甄嬛,是著名演員孫儷扮演,這就不對了。查閱史料,發現乾隆生母甄嬛的兩種畫像。一種是朝服像,一種是乾隆為母祝壽的場景畫像。分析這兩種畫像,看到了甄嬛的真麵目:方盤大臉,濃眉大眼。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甄嬛並不漂亮。所以,《甄》劇中的甄嬛扮相不符合曆史真實。

二是性格有誤。

電視劇中的甄嬛,在複雜多變的宮廷鬥爭中得到了曆練,由不諳世事,遭下人冷遇,到主動出擊,足智多謀,甚至敢於置皇帝於死地,可謂“心狠手辣”。

這是必須予以澄清的問題。曆史上,雍正帝的後宮,一直是風平浪靜,幾乎沒有宮鬥事件發生,這與雍正帝狠辣的性格有直接關係,後妃們大多禁錮在自己的深宮中,無人敢於挑起是非。至於甄嬛,雍正帝在世的時候,她地位不高,兢兢業業地做自己所能;尤其是她與中宮皇後和年妃(劇中為“華妃”)的關係,完全遵循宮中封號,以理行事,從未敢於有任何突破。

三是感情有誤。

《甄》劇中,甄嬛與允禮產生了火熱的愛情,情節跌宕起伏,結果悲壯而令人惋惜。

先介紹一下允禮。

允禮即胤禮,康熙三十六年丁醜三月初二日寅時生,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異母弟,母純裕勤妃。雍正元年,被封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認為他實心報國,操守清廉,於雍正六年進親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管戶部,備受雍正帝信賴。雍正帝臨終時,命允禮輔政。乾隆即位,允禮任總理事務,管刑部。果郡王一共有兩位妻子,生有一對兒女,但是很遺憾,都夭折了。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女。乾隆即位後,把雍正帝謙妃所生弘曕過繼給他。乾隆三年二月,允禮薨,年41歲。

所以,允禮沒有被雍正帝處死,活到乾隆年間。允禮也不可能敢於染指雍正帝的妃嬪,和甄嬛之間的感情純屬虛構,沒有任何依據。

那麽,《甄嬛傳》中,甄嬛和果郡王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有沒有曆史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是兩段曆史嫁接過來的:

第一、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與努爾哈赤子代善的曖昧關係,產生一段母子戀情。努爾哈赤晚年,曾流露出要傳位給代善,並要把阿巴亥托付給代善的想法,因為滿洲人早期有“父死則妻其母,兄死則妻其嫂,叔伯死則侄亦如之”(《三朝北盟會編》)這樣的記載,丈夫去世,兒子可以娶後母,哥哥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子,這叫“收繼婚”。所以身為大妃的阿巴亥聽了努爾哈赤的一番話,便早作打算,和代善提前交往,鬧出了關係曖昧的傳聞。資料《滿文老檔·太祖》記載:“吾曾言曰:吾身歿後,大阿哥須贍養諸幼子和大福金。以有此言,故大福金傾心於大貝勒。”

第二、孝莊文皇後和小叔子多爾袞的傳聞,演繹為“太後下嫁”。皇太極去世後,孝莊和小叔子多爾袞之間,由於種種原因,產生一段叔嫂戀情。關於這段曆史,史家多有論證,這裏不做過多闡述。其故事本質是莊妃為了保住兒子的地位,不得已委身有權勢的小叔子,但礙於皇家顏麵,沒有舉行所謂的大婚典禮。

所以,甄嬛和小叔子果郡王允禮的關係,就是這兩個故事嫁接過來的,後一段故事則更加接近些。

關鍵詞

乾隆與他的生母甄嬛,具有一個非常大的共性,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就是“福”字,娘兩個都被康熙帝讚之為有福之人。前文介紹過,康熙帝曾與和妃瓜爾佳氏誇讚乾隆“福將過予”,福氣會超過皇帝,那簡直就是洪福齊天了。

至於甄嬛之福,同樣,來源於皇帝金口禦封。

說熹妃有福,不是市井傳出來的,而是皇帝說出來的。究竟是哪一位皇帝,會對這樣一位女子說出這樣的話?是康熙大帝,就是她的公公康熙帝。事情發生在康熙六十一年,正是牡丹花盛開的季節,胤禛把父皇康熙帝請到雍親王住地獅子園,賞牡丹花,其時,12歲的弘曆隨父王一同覲見康熙帝。康熙帝看見這個孩子長相俊美,又聰明伶俐,十分喜愛。弘曆也很做臉,給爺爺背誦了周敦頤的《愛蓮說》,一點兒不磕巴地背誦完,康熙帝大喜,感到後繼有人,十分高興。於是,說了一句語驚四座的話,說弘曆“福將過予”。然後,他命令雍親王妃,也就是雍正的嫡福晉烏拉那拉氏,把弘曆親生母親叫來,要看看。甄嬛就這樣,第一次拜見了自己的公公康熙帝。康熙帝看到甄嬛之後,有什麽反應呢?《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皇祖連謂之有福之人”。也就是說,康熙帝看了兒媳婦之後,當時就笑了,連連說她是有福之人。

這一次獅子園牡丹台相見,對於甄嬛來講至少有兩大收獲:第一、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藉此給自己的兒子帶來了福運。按照乾隆自己的說法,康熙帝想通過熹妃的相貌,來預測一下她的兒子弘曆將來的命運,是否是一個可以托付江山社稷的人。為此,乾隆帝鄭重記下了這個事件,《乾隆帝禦製詩文集》:“仰窺皇祖恩意,似已知予異日可以托付,因欲觀聖母福相也。”第二、獲得了“有福之人”的稱號。康熙帝的這番話,不脛而走。不僅王府上下盡人皆知,就連皇宮大內也傳開了。這可能是胤禛出於自己政治目的而宣傳的,尤其是弘曆即位後,把這段對話記錄在案,達到了盡人皆知的效果。

甄嬛在宮中的地位由此而不斷攀升。本來,熹妃入宮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個是地位低下。她的父親是一個四品典儀官,也就是一個廳級幹部,這在等級森嚴的皇宮之中,是不占優勢的。我們在《甄嬛傳》中,看到華妃飛揚跋扈,絲毫不懼怕皇後,就連皇帝也要讓她三分,就是因為華妃的哥哥年羹堯握有重兵,是皇帝的股肱大臣。可是,以甄嬛這樣的出身,想要在宮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很難的。二是她的長相不占優勢。甄嬛方盤大臉,方麵大耳,濃眉大眼,女人男相,也難怪康熙帝看到之後,會笑著說她,確實不是一個美人胎子。雍正帝對這樣一位長相的女人不會久寵的。幸運的是,雍正帝並非一個好色之徒,對於女人的關注,遠不如他對儲位的關注,不停地角逐儲位,淡薄了他對嬪禦長相的關注。所以,熹妃的長相缺陷沒有被過分放大。

生下弘曆,甄嬛就為自己晉升為妃位鋪平了道路。所以,雍正帝一即位,雍正元年,她就順利被封為熹妃,《清列朝後妃傳稿》:“頃之,又進貴妃”,實際上,《傳稿》記錯了,直到雍正八年,甄嬛才晉升為貴妃,在宮中的地位已經至關重要了。到雍正三年,甄嬛就已經成為宮中的二號人物,幫助皇後打理後宮;到雍正九年,中宮皇後病逝,甄嬛總理後宮,大權獨攬,成為後宮堂堂正正的頭號人物。這等福運,不得不說得益於當年公公康熙帝的金口禦封。

甄嬛有幸獲此殊榮,不僅自己好運連連,也給兒子乾隆帶來福運。乾隆即位之後,自然要知恩圖報。

首先,多次陪伴甄嬛遊山玩水。乾隆帝出巡是有名的,有好多微服私訪的記載。其實,乾隆帝每次出巡,都是打著孝敬母後的旗號。《嘯亭雜錄》記載:“純皇侍奉孝聖憲皇後極為孝養,每巡幸木蘭、江浙等處,必首奉慈輿,朝夕侍養。”

四次南巡: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共四次出巡,總天數近500天。

三次巡幸五台山: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共三次,達到100餘天。

四次東巡泰山:乾隆十三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四十一年,共四次,達到180餘天。

兩次巡幸盛京,也就是沈陽: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共兩次,達到260天。

此外,乾隆帝還陪著母後到避暑山莊29次。可以想見,每次出巡,浩浩****,朝廷要花費大量銀兩,地方官還要極盡報效之能事,使得太後享盡了人間富貴。

其次,給太後過生日,大擺筵宴。甄嬛做皇太後時是44歲,之後,她做了42年太後。在宮裏,兒子給她做了幾個十年整壽:乾隆十六年60大壽,乾隆二十六年70大壽,乾隆三十六年80大壽。每次整壽,宮廷內外,大加慶祝,靡費無度:白銀10000兩,珍珠珊瑚600串,綾羅綢緞100匹,宮裏宮外唱五天大戲,上九九大禮,等等。

這樣看來,甄嬛確實是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