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的判斷

在所有的人當中,乾隆最應該感謝的就是他的父皇——雍正帝胤禛。不僅僅是胤禛給了他生命,更重要的是父皇選中他為接班人,並精心培養他,使他順利接班。

誰在撒謊

有一個問題,是乾隆應該感謝雍正呢,還是雍正應該感謝乾隆呢?按理,作為兒子,乾隆能夠繼承皇位,當然要感謝父皇雍正了,是他將其立為儲君,傳位於他的。

可是,解決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弄清楚雍正繼位,到底應該感謝誰?

雍正繼位,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康熙帝臨終之際,“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是康熙帝選中的接班人。雍正帝即位之後,對這個即位問題又進行了說明,《上諭內閣》:“朕向者不特無意於大位,心實苦之;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對自己進行漂白,申明自己即位,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康熙帝的一廂情願,強行安排。

同時,雍正帝虛構了一個自己不在現場的場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下達令雍正繼位的諭旨,這個時候,雍正並不在現場。

按照雍正帝的說法,他合法即位,隻需感謝父皇的信任就可以了。

可是,還有一個甚囂塵上的說法,雍正繼位與他的兒子乾隆密切相關,是康熙帝看中了乾隆,才不得已讓乾隆的父親雍正繼位。這一點兒,《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這樣記載:“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更有史料記載,說康熙帝對和妃瓜爾佳氏說乾隆是個有福之人,並且福氣會超過康熙帝,認為乾隆將來一定會即位成為帝王。

那麽,乾隆又是一個什麽態度呢?他會真的以為父皇即位是因為爺爺看中了自己嗎?

乾隆是個多謀之人,他思慮再三,認為需要對此謹慎說明。一方麵,如果承認坊間傳聞,固然對自己有好處,說明自己具有神奇不凡之處;另一方,對父皇雍正帝卻非常不利,實質上,等於在詆毀父皇即位的合法性。

於是,乾隆在公開場合,對諸王大臣說道:“皇祖康熙帝有孫輩百餘人,其中很多人才華橫溢,遠在朕之上。至於爺爺把我帶進宮中,著意培養,那是爺爺對朕的特別關愛,此外無他。至於父皇能夠繼位稱帝,那完全是他自己優秀,被爺爺看中而傳位的。”

關鍵是,雍正繼位後,招來朝野內外的一直懷疑,以至於傳出雍正謀父篡位的傳言。乾隆此番話,雖然沒有說服力,卻也一定程度上斬辟謠言,企圖堵住眾人悠悠之口。

此番看來,康熙、雍正、乾隆各執一詞,魚龍混雜,究竟誰是誰非,誰在說謊,還需澄清,還曆史本來麵目。實際上,隻需解決一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那就是:雍正到底是怎麽繼位的?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麽?

真實的情況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帝在齋戒中暴亡,乃正常死亡;倉促中,康熙帝未留一言,身邊也沒有任何重要的人物,隻有太監和宮女,他們在慌亂中,將皇帝去世的消息隻能報告給一個人,捷克傳教士嚴嘉樂的《中國來信》這樣寫道:“惟一的、可疑的見證人。”這個人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這個時候的隆科多陡然被推上曆史舞台的中心,成為決定王朝命運的關鍵人物。

也就是說,隆科多把這個消息傳給誰,誰就有可能抓住機會,稱帝即位。隆科多最終,選擇了告訴雍正,而雍正緊緊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並非像雍正自己所說“無意於大位”。

所以,我們判定,雍正和乾隆,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都說了謊言。

你是我的眼

雍正一即位,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中秋節剛過,雍正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集了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他要立儲了!

大家聽後,不禁打了個寒顫。早年,康熙帝就是在皇子很小的時候,立了一位皇太子,可是,終生為之困擾,以至於痛病交加,陷入困境。難道雍正帝也要步其後塵嗎?且聽他怎麽說。

雍正帝首先說明了馬上立儲的必要性。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己與父皇康熙帝的差距,他說:“父皇在臨終之際,‘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說明父皇身體儲存的精力足夠;思維也清晰;判斷也準確;不然,何以能夠在臨終前決定大事呢?”言外之意,我做不到,必須早做打算。

那麽,接下來呢?雍正帝欲言又止,他陷入了沉思。大家明白,他是想起了當年的儲位之爭,即著名的“九子奪嫡”。

要說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教訓實在是深刻,令人膽戰心驚。當年,康熙帝最終把諸位皇子叫過來,沉痛地講述曆史上著名的“停屍不顧,束甲相攻”的故事: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重病,他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王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不管父王大喪事宜,居然互相攻打對方,爭奪王位,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放了67天,屍蟲都從窗子裏爬了出來,仍無人管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康熙帝非常淒涼地說:“將來我就是齊桓公那樣的下場!”

那就趕緊立儲吧。可是,雍正帝卻大有顧慮,清帝的立儲曆史實在是教訓深刻。早年,努爾哈赤所立的兩個儲嗣褚英和代善,紛紛中槍倒下;皇太極所立儲貳,海蘭珠之子早殤;順治帝所立儲嗣,董鄂妃之子,與海蘭珠之子的結果如出一轍;康熙帝雄心勃勃,立誌冊立允礽為皇太子,昭告天下,最終的結果有目共睹。

雍正帝總結道:“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雍正帝的意思很明顯,孩子都還太小,無法馬上實現立儲大事。

大家一頭霧水,到底是立儲呢,還是不立儲呢,你到底要做什麽呢?

雍正帝賣了半天關子,這才下旨,宣布自己的真正目的。《清世宗實錄》這樣記錄:“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

這就是雍正帝的“發明”——秘密立儲:將接班人的名字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密封後藏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等老皇帝去世,往大臣開啟譎匣,擁戴新君即位。

雍正的這一做法,實際上是沿用了古代波斯國王的傳位辦法,並非他的發明。《魏書·西域傳》:“(波斯國)王即位以後,擇諸子內賢者,密書其名,封之於庫,諸子及大臣皆莫之知也。王死,眾乃發書視之,其封內有名者,即立以為王。”

大家舉首望去,看著雍正帝放在光明匾額後麵的匣子,猜測著裏麵的內容,接班人究竟會是哪位皇子呢?眾莫能知。

就是這個小小的匣子,一旦放上去,一旦公之於眾,意義重於泰山。雍正帝道出了它的意義:他像一隻眼一樣,注視著這裏的一切。換言之,那些反對派,那些別有用心之人,誰都不要輕舉妄動,這隻銳利的眼睛高高在上地看著你呢。

可是,這隻眼睛會是哪位皇子的呢?隻有雍正帝自己清楚。

模糊的信號

大家都非常關心,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大光明匾後麵,那位儲君會是誰呢?紛紛猜測。可以肯定,這個人必定是雍正帝的皇子之一。

於是,大家便對雍正元年的諸位皇子進行分析,采用“排除法”的慣例,看看這個神秘人物會是誰。

雍正帝一生之中,共有皇子10人,其中序齒者6人:皇長子弘暉、皇二子弘昀、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皇六子弘曕;此外,還有4位皇子沒有序齒:弘昐、福宜、福慧、福沛。

至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秘密立儲之際,弘暉、弘昀、弘昐、福宜、福沛五位皇子均已早殤;皇六子弘曕尚未出生,剩下的,就隻有弘時、弘曆、弘晝和福慧4位皇子了。那麽,在這4位皇子中,雍正帝會相中哪位皇子,將其秘密立為儲君呢?一時之間,迷霧重重,人們並未看清楚。

從年齡上分析,至雍正元年,弘時19歲,弘曆13歲,弘晝13歲,福慧3歲。從生母上分析,至雍正元年八月,弘時生母李氏、弘曆生母鈕祜祿氏、弘晝生母耿氏、福慧生母年氏,都還沒有宮中封號;不過,到這年的十二月,雍正帝大封後宮,幾位母親的位號終於有了區別:弘時母為齊妃、弘曆母為熹妃、弘晝母為裕嬪,而福慧的母親年氏則被封為貴妃。

綜合上述信息,年齡占優勢的是弘時、弘曆、弘晝,福慧則由於年弱而處劣勢;從母家地位和母親封號看,前三位明顯弱於福慧,他的生母年氏,不僅母家地位至尊,哥哥年羹堯正被雍正帝倚重,權勢灼天,她的封號更是遠超其他幾位的生母,尊處貴妃高位。

一時之間,人們很難確定,這個神秘儲君究竟會是誰。

王公大臣們采用倒推法,想起了雍正元年正月十一日發生的一件事情。這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雍正帝先是率領百官,到祈穀壇去上禮,結束後,回到養心殿。正當皇子們準備休息之時,皇四子弘曆突然接到諭旨,令他到養心殿覲見父皇。覲見中,雍正帝賜給弘曆一塊肉。雍正帝的這一舉動,遭到其他皇子的極大困惑和不滿,因為這塊肉是從祈穀壇上帶回來的祭祀用肉,被稱為“胙肉”,是能給人帶來福氣的肉。

這個“胙肉事件”表明,乾隆弘曆得到父皇的垂青。後來,乾隆自己也認為具有特殊意義,《清高宗實錄》記載:“為他日托付之本,誌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係列讓人浮想聯翩的事情: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頭周年,雍正帝派年僅13歲的乾隆來景陵行禮致祭。接下來,二周年,同樣委派乾隆前往致祭。三周年,雍正帝親往致祭,而到四周年,雍正帝再次派出乾隆代他前往祭陵行禮。

大家別小看祭陵一事,《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先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乾隆又是代父前往。

於是,這一個個模糊的信號被人們串聯起來,似乎有了答案。

人在囧途

要說對秘密立儲這件事兒,天底下最關心的人,莫過於雍正帝第三子弘時了,因為在諸多皇子中,他年齡最長。

弘時心裏盤算著,這個接班人應該是自己,而非其他人。理由如下:

一是年齡合適。弘時出生於康熙四十三年,到雍正元年,他19歲。而這時的雍正帝已經46歲了,父子倆的年齡差為27歲,是很合適的接班人選。如果雍正帝在位20年的話,他39歲,正是政治經驗成熟的時期。

二是曾經是雍正帝的希望所在。弘時之前,有弘暉、弘昐、弘昀,這三位哥哥都早殤:弘暉死於康熙四十三年,弘昐死於康熙三十八年,弘昀死於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從康熙四十九年十月開始,到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弘曆出生之前,約一年的時間裏,雍正帝隻有一個皇子弘時。這一年,8歲的弘時成為雍正的獨子,也是他唯一的希望所在。

三是雍正帝很重視他。查閱史料,有很多記載:

1、隨父王參加重大活動。比如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60大壽,雍正就帶著10歲的弘時前往祝壽,而乾隆則未能參加。

2、為之精心選擇嫡福晉。康熙五十八年,弘時16歲,雍正請示康熙帝,迎娶希爾達之女董鄂氏為弘時嫡福晉。希爾達曾為左都禦史、兵部尚書、川陝總督、吏部尚書、禮部尚書,位高權重;他的女兒董鄂氏自然識書達禮,為大家閨秀。

3、生母優勢。弘時的生母李氏早年進入雍王府,一度非常得到雍正寵愛,康熙三十四年、三十六年、三十九年、四十三年四次生育,在王府中地位僅次於嫡福晉而成為側福晉。

4、著意培養,寵愛有加。為了弘時的成長,雍正費盡心思,直到雍正元年,還為之選擇師傅。經過嚴格選擇,翰林院編修王懋竑和福建才子蔡世遠被選中:《清代碑傳全集》記載:“同侍內廷,卯入酉出,敬謹奔走。”不僅如此,雍正帝還打破慣例,安排已經成家立業,分府單過的弘時仍然隨父皇搬進紫禁城生活。

具有這些優勢,弘時判斷,自己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接班人。

可是,雍正帝沒有選擇他。原因是弘時的性格問題,雍正帝經過觀察,發現弘時“生活放縱,言行不謹”。這種人怎麽可能接班呢?雍正帝經過思考選擇了年幼的弘曆,也就是乾隆。

本來是秘密立儲,可是,雍正帝在祭祀康熙的時候,兩次將重任委托給了乾隆,而沒有交給弘時,一時之間,議論紛紛,天機被泄露出來。這樣,弘時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父子之間出現了感情裂痕。

史家考證,在最關鍵的時刻,弘時背叛了他。雍正得位,曆來頗有微詞,尤其允禩、允禟等人,本來與之爭位,更是懷疑雍正是篡奪得位。弘時作為雍正之子,本應該相信父皇,堅定站在父皇一邊,辟謠斧正,立場分明。可是,當雍正帝處分允禩、允禟的時候,弘時卻為之鳴不平,甚至發表了不恰當的言論。為此,雍正帝勃然大怒,對弘時采取了果斷措施:

其一、驅逐出宮。雍正四年,弘時遭到父皇嚴厲訓斥之後,被驅逐出宮。

其二、斷絕關係。雍正四年初,雍正帝宣布與之斷絕父子之情,並勒令其為允禩之子。

其三、開除宗籍。允禩被開除宗籍之後,弘時也隨之被開除宗籍;允禩死後,弘時則被勒令交給他的叔叔允祹撫養。

就這樣,弘時的政治命運有如過山車一樣,經曆了大起大落。他萬念俱灰,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在冷寂中去世,年僅24歲。

《清皇室四譜》記載:“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

“押寶”之後

乾隆被密立為儲君,隻是雍正帝的一次賭博而已。他是不是真能勝任,還要經過漫長時光的考驗。尤其需要精心加以培養。雍正帝自然格外重視,高看一眼,厚愛一層。雖不敢明目張膽地照顧他,也是想方設法,使他得到最多。

首先,提高素質,這是最關鍵的。

作為帝王,當然選擇素質高的皇子,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也要矬子裏拔將軍。實際上,雍正早年荒廢了乾隆的學業,6歲該讀書了,都不給請師傅,直到9歲才開始就學。雍正繼位,秘立乾隆為接班人,必須要重視他的學業了。

乾隆的老師很多,前後達到十餘人,都是熟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比如福敏、朱軾、張廷玉、徐元夢、鄂爾泰、蔣廷錫、蔡世遠等。乾隆拜他們為師,朝夕相處,感情深厚。

乾隆愛好學習,樂此不疲。他像爺爺康熙帝一樣,對漢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文人的那種生活態度,令他羨慕不已,曲水流觴的生活情調,常常使他神往癡迷。尤其是麵對山水美景,每每有感而發,吟詩作賦,下筆成章。之後,他竟然養成了一個習慣,像文人墨客一樣,每日之乎者也,作文賦詩,就像一介書生一樣。《清高宗實錄》這樣記錄:“朕自幼生長宮中,講誦二十年,未嚐少啜,實一書生也。”

當然,乾隆僅僅成為書生是不行的,父皇也不允許他這樣;主要的功課,自然是要學習治國理政的經驗,帝王政治術乃必修課程。經過研讀學習,乾隆的文化素質、政治經驗、為君本領等等,各方麵的素質都提到了一個新高度。

其次,關注乾隆的初婚。

皇子結婚,最關鍵的是初婚。一般來講,清朝皇帝會通過選秀女的形式,為自己和皇子們選擇八旗女子,然後賜婚。可是,在皇子們賜婚之前,往往已經與相關女子發生了關係,或已經生育了,乾隆就曾有過這種事情。皇帝對此往往視而不見,縱容皇子們胡作非為。

雍正極為重視乾隆的初婚,他明白,一旦賜婚,這個兒媳就是將來的中宮皇後,必需有母儀天下的風範才可以。於是,經過縝密選擇,一個女人中選。

這個女人就是富察氏,簡直無可挑剔。出身高貴,名門望族之家無人可與之相比:先祖旺吉努,努爾哈赤時期的功勳;曾祖父哈什屯,皇太極時期的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時期的議政大臣;父親李榮保,察哈爾總管…品德高尚,考察的結果是簡樸而落落大方。長相端莊,有畫像為證,就不為贅述了。

還有,封爵曆練。

按理,乾隆既已立為儲君,不便再行封爵。可是,由於是秘密立儲,人們並不知道誰是儲君,如果為此而不給乾隆爵位,等於公布了立儲這個天大的秘密。為此,雍正帝頗為躊躇,不知道如何處理此事。

沒有思路和辦法,隻有拖延,拖一天是一天。

時間如梭,本應皇子們15歲封爵的事情,一直推遲不辦理。皇子們誰不著急呢?尤其對儲君無望的皇子,更希望早早封爵,享受爵秩帶來的待遇。還有,就是早封爵,以後還有逐年提高爵位的機會。這件事卻被無限期推遲下來。

雍正十一年二月,不能再拖了,雍正帝決定分封爵位。經過選擇,有三個人被封為親王:允祕為諴親王,弘曆為寶親王,弘晝為和親王。三位中,允祕為康熙帝皇子,雍正的弟弟;弘曆和弘晝兩位則是雍正的皇子。弘曆夾雜其間,讓人難以產生聯想和誤解。

實際上,這是欲蓋彌彰的表現。為了掩人耳目,雍正帝進行了一番解釋,《清世宗實錄》:“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