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

乾隆帝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市境內的勝水峪,這裏注定是引人注目的地方,陵墓一定會被盜掘。原因有兩個,一是盛世之巔的乾隆朝有錢,陵墓裏的珍寶很多,吸引盜賊;二是乾隆帝的奢華性格,一定會將大量珍寶隨葬地宮,吸引盜匪。果然,在動**的歲月中,這座豪華而富有的裕陵被悍然盜掘。

固若金湯

乾隆帝的裕陵是清東陵內修建的第三座帝陵。按理,皇帝即位即應修建陵寢,以備不虞。可是,乾隆帝即位後,卻沒有這麽做,主要是乾隆帝不知所措,因為他的父皇雍正帝不葬在東陵,而是另辟蹊徑,在北京以西的易縣營建了泰陵,後來叫做西陵。所以,乾隆帝很猶豫,是在東陵選擇吉地,還是在西陵選擇呢?幾經周折,至乾隆七年,乾隆帝才痛下決心,將陵墓定在東陵之勝水峪。乾隆八年開工建設,到乾隆十七年,主體工程完竣。可以想象,經過乾隆帝精心打造的裕陵,一定非常華美:

第一、建築材料精美。他的主要建築全部使用珍貴的金絲楠木,采料相當艱難,有所謂“進去一千出來五百”的說法,就是那些采木的工人大多死在密林之中。石料也是最好的,采自北京房山和薊縣盤山,我們看到裕陵的所有石台階不管多長也是一整塊,不用拚接。而大殿之內的金磚,則是在遙遠的蘇州精心製造,再轉運過來的。

第二、超越的石像生。乾隆帝的裕陵超越了爺爺康熙帝景陵和父皇雍正帝的泰陵規製,建築了8對石像生,而之前修建的景陵、泰陵則都是5對石像生,這不符合事死如生的原則,嚴重違背了大清家法。又增加了三座玉帶橋。這三座玉帶橋就在陵寢門前,大殿後麵,漢白玉質地,雕刻細膩,非常鋪張。其他陵寢在此就是一座平板石橋。

第三、大殿首建佛樓並陳設珍物。在裕陵大殿的東暖閣裏麵,乾隆帝首次開辟了佛樓,裏麵供奉了佛像,同時,在佛樓裏麵還陳設了大量奇珍異寶、名人書畫、禦筆字畫等。有的甚至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如文徵明的《春秋榮枝》、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等都在這裏陳設過。

第四、打造固若金湯的地宮。裕陵地宮深邃,結構為九券四門,固若金湯。為了保佑和超度帝王靈魂,在地宮中滿布雕刻。主要內容有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方佛、三十五佛、五欲供、八寶等圖案,還有30111個字的梵文和藏文,令人眼花繚亂,如進入迷宮一般。這些雕刻很費功夫,用了3年多的時間才完成,靡費無度。而且,內容很深奧,許多國內國際的文字大師都來這裏觀摩和學習,內容至今還沒有完全破解。

就是這座豪華而富有的裕陵,吸引了近在咫尺的盜匪孫殿英。孫殿英率軍駐紮在天津薊縣馬伸橋附近,當他聽說慈禧陵和裕陵裏麵藏有奇珍異寶的時候,再也按耐不住,於1928年7月4日至11日,率軍悍然開進東陵,以軍事演習為名,對兩座陵寢實施盜掘。

可是,裕陵堅固異常,兵匪在明樓上,寶頂旁,寶城邊肆意挖掘,均找不到地宮入口。盜陵兵匪找到老守陵人,威逼利誘,脅迫其指出地宮入口,便肆無忌憚地動用工兵進行爆破。

使用炸藥盜陵,亙古未有。兵匪們拚力盜開地宮口,用大木撞開第一道石門、第二道石門、第三道石門,看來一切順利,隻要打開第四道石門,便可萬事大吉。可是,當他們再要如法炮製,用大木撞開第四道石門的時候,卻怎麽也打不開,石門穩如泰山,絲毫未動。

挺身而出

孫殿英這幫兵匪,放下大話:“老子衝鋒陷陣,什麽都不怕,害怕一個死皇帝嗎?!”於是,他們悍然動用了工兵,使用了TNT炸藥,地宮口轟然洞開,埋藏了130年的神秘地宮,暴露在了兵匪們麵前。

開始的時候,兵匪們還是很害怕的,他們擔心會有機關暗器。古代盜陵,早有暗器傷人的記載,什麽毒氣、毒水銀、毒箭等等,恐怖的氣氛在這時會撲麵而來。尤其是剛一打開地宮洞口的瞬間,從裏麵噴出一股味道難聞的氣浪,大家以為是毒氣攻身,便四散而逃。當一切平靜下來之後,兵匪們才回到原點,繼續盜掘地宮。這樣,兵匪們費勁氣力,將一道石門、二道石門、三道石門分別撞開,雖然很費勁兒,但還算順利。可是,當他們進攻第四道石門的時候,再要撞開它,卻無法實現。難道結構不一樣了嗎?還是被什麽給頂住了?

兵匪們很困惑,又很著急,時間緊迫,不能再等了。兵匪們決定孤注一擲,經請示孫殿英,決定在此使用炸藥炸開。大劑量的炸藥被安放在第四道石門的銅管扇上,點燃引線,轟然炸開了石門。第四道石門一開,大家傻眼了。

一是乾隆帝挺身而出,他的大棺材“走”下了棺床。

進入地宮,當時,兵匪們發現,原來是乾隆帝的棺材走下了石床,頂住了石門,所以,無論怎麽撞都不開。這很奇怪,按照《工程做法》,乾隆帝棺槨的四角各有“龍山石”卡住,紋絲不動。怎麽會走下石床,頂住石門了呢?無獨有偶,1975年,清東陵文保所奉國家文物局之命,開啟裕陵地宮,進行保護性清理。當工作人員順利打開前兩道石門之後,發現仍然是乾隆帝的棺槨走下了石床,頂住最後一道石門。有兩種解釋:

一個就是乾隆帝為了保護自己的後妃,挺身而出,用棺材頂住了石門。那就是乾隆帝發威了,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敵人的進攻,全力頂住石門,保護自己的後妃,不被兵匪**。

一個就是由於地宮滲水,泡壞了乾隆帝棺材的外棺,四角的卡棺石已經無法卡住棺材,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棺材漂離了棺床,下位了,一直向前漂去,頂住了石門。

從科學角度分析,應該是後者,棺木長期泡在水中,是會糟朽的,一旦外槨被泡壞,隻剩下內棺,四角的卡棺石便失去了作用,在水浮力的作用下,棺槨走下石床,頂住了石門。

二是看到了恐怖的屍首。

按說兵匪們盜陵,是一定要看到屍骨的。可是,他們沒有想到乾隆帝後的屍骨居然漂浮在上麵。開始,兵匪們以為是毒水銀,都不敢近前,仔細研究之後,才知道是水,是地宮滲水了。積水太深了,有兩米多深,將那些屍骨漂在水上,連那些堅固的棺材都給泡爛了,漂浮在水上,棺材板和屍骨混雜在一起,漂浮不定,嚇人不淺。加之,當時地宮中沒有照明,隻有盜匪的火把忽明忽暗地閃爍著亮光,兵匪們嚇得頭皮都炸起來。

尤其令兵匪們恐怖的是他們看到了不該看到的東西:

其一是乾隆憤怒的目光。按說,乾隆帝已經死去130年了,清宮對屍首又不做防腐處理,乾隆帝早就該化為一堆朽骨,何以會發出憤怒的目光呢?可是,資料《寶熙日記》中這樣記載:

“兩眼隻有深眶,執燈近前觀看,好似有白光從眼眶裏射出。”

多種版本的資料都這樣記載,乾隆帝頭顱上的眼眶中確實射出兩道白光,嚇壞了盜匪。

其二是看到一具完整的女屍。這具女屍,看上去非常完整,不僅沒有腐爛,而且神態安然,漂亮的耳環還掛在上麵。《東陵盜案匯編》中這樣描述:

“皮骨具存,絲毫未腐爛,臉上笑容可掬。”

這會是誰呢?兵匪們當然不會研究,更不敢直視。40天後,溥儀派人前來重殮各位,才對此進行考證。

經過考證,這個女人正是乾隆皇帝的孝儀皇後,嘉慶皇帝的親生母親魏佳氏。她一生波瀾壯闊,生前就創造了兩大奇跡:自己做了皇貴妃,主持後宮事物;生育了6個子女,成為乾隆後宮的生育冠軍,而她的第十五子嘉慶還繼位成為一代帝王。沒想到她死後153年,又創造了第三大奇跡,屍體居然沒有腐爛。這個漢包衣魏佳氏,就是一個創造奇跡的人!

尋找珍寶

孫殿英兵匪來到東陵盜寶,首選乾隆帝裕陵,就是看中這裏的寶物。他們根據乾隆帝比較奢華的性格特征,加之正處盛世,國家富有,判斷這裏寶物一定不少。究竟會是什麽寶物呢?還需要查閱資料。

據不完全統計,裕陵的隆恩殿內曾經陳設過近千件寶物,其中,有許多價值連城的傳世之寶,比如:文征明的“春秋榮杖”,趙孟頫書“道德經”,趙孟頫畫“秋郊飲馬圖”,錢選的“孤心圖”等。

至於裕陵地宮內的珍寶,出於忌諱,沒有留下檔案記錄。可是,地宮內6位墓主人就已經深深吸引了盜墓賊。乾隆帝、孝賢皇後、孝儀皇後、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聲名煊赫,6口大棺材中一定塞滿了珍寶。

可是,第四道石門被兵匪轟然炸開之後,準備哄搶珍寶的兵匪卻大失所望,地宮中看到的不是珍寶,卻是恐怖的場景。近兩米深的積水中,漂浮著棺材板、屍骨、破爛絲織物,散發出來的是難聞的氣味。

兵匪們大惑不解,堂堂裕陵地宮,怎麽會滲水呢?實際上,清陵滲水的可能性極大,主要原因是地宮較淺,不過十幾米深,後山壓過的洪水極容易穿破表層滲入,加之地宮中內沒有排水設施,十有八九會滲水。早在乾隆十七年,孝賢皇後首葬裕陵地宮的時候,裕陵就出現了滲水,乾隆帝命人采取了補救措施,其後幾十年中未發現滲水現象。可是,一百多年過去了,年久失修的地宮必然會出現滲水,而且會越積越深。

這可怎麽辦?珍寶被浸泡在深深的積水中,混雜著恐怖的屍骨,尋找它們會很艱難。難道要放棄這些珍寶嗎?兵匪們望而生畏。經過討論,孫殿英下令:在水中撈寶。於是,他們找來了工具,兵匪潛入水中,胡亂撈取寶物。

撈取物經過傳遞法,被從地宮中傳到了地麵上。地麵上的兵匪看到這些“寶物”就更加恐怖,因為他們不僅看到了珍寶,還看到了屍骨。兵匪們迅速地檢出珍寶,而將帝後妃的屍骨殘忍地扔掉了。人們看到,古洞門口、明樓旁、方城下、馬道上、礓礤上到處散落著屍骨,有腳骨、趾骨、胸骨、肢骨等等,簡直慘不忍睹。由於正值夏季、雨季,空氣潮濕,屍骨很快就發黴變黑了。

都會是什麽寶物呢?以乾隆帝的個性,應該是書畫、珍玩、珠寶等。由於地宮滲水,書畫類和絲織品肯定是被毀掉了。至於那些珍玩,也會在浸泡中受到損壞,更會在撈取中受到損壞。

盜案發生後,有一件乾隆帝的寶物浮出水麵,這就是著名的“九龍寶劍”。乾隆帝喜歡寶劍,曾先後四批鑄造過共計90多把帶禦用款式的寶刀。第一批寶刀打造於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命人鑄造了天字號寶刀30把,地字號寶劍30把;第二批刀打造於乾隆四十四年,共兩箱10把;第三批刀打造於乾隆五十八年,共計10把;第四批刀打造於乾隆六十年共計10把。這柄九龍寶劍來源不明,卻深得乾隆帝喜歡,得以陪葬地宮。1928年7月,盜案發生後,落入孫殿英手中。關於九龍寶劍,國民黨元老文強曾親眼所見,《文強口述自傳》中這樣描述:

“還有一把九龍寶劍,有九條金龍嵌在劍麵上,劍柄上嵌了寶石。”

盜案後,全國一片聲討聲,蔣介石下令懲處盜陵犯。孫殿英趕忙送禮,這柄珍貴的九龍寶劍隻好拿出來,準備送給蔣介石。可是,造化弄人。由於接連發生了“中原大戰”“七七事變”,時局動**,這柄寶劍沒到蔣介石的手中,卻隨著時局漂泊不定,前後經過馬漢三、川島芳子、戴笠等人之手。1946年3月,戴笠拿著九龍寶劍從青島起飛,準備南下送給蔣介石。終因飛機失事,飛機撞在岱山上,九龍寶劍被毀,蔣介石下令將其陪葬給戴笠。1951年春天,戴笠墓被打開,人們看到那柄華麗的九龍寶劍已經變成一個“一尺多長、鏽蝕得厲害的狹長鐵片”。

由於地宮滲水,兵匪們在水中撈寶,居然有很多珍物遺存下來。1978年,清理裕陵地宮,在泥灰中清理出一批珍品:

金器有:金鼻煙壺一、金絲龍二、金戒指一、金耳環三副、金簪二,以及殘缺不全的金荷花、金團花、金蟈蟈、金鶴、金桃、金鴨、金馨、金帽頂、金鈕扣等。玉器有:玉鐲一、玉人一、玉蟬一、玉葫蘆一、玉兔一、玉羊一、玉魚一、玉簪一、玉瓶一、碧玉方墜一(一麵刻有山水人物,另一麵刻“澗畔鬆常翠,溪邊石自斑”)、瑪瑙獅一。各種寶珠有:珍珠、珊瑚珠、綠鬆石珠、青金石珠、紅寶石、藍寶石、白寶石、鈷石、貓晴石、紅鬆石、綠玉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