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孕和不育

宮中的三千佳麗憑借什麽得到皇帝的寵愛呢?憑借姣好的容貌,卻害怕有一天會人老珠黃。憑借宮鬥獲勝,卻要冒著極大的風險,搞不好會搭上身家性命。隻有一條最靈驗,那就是生育。一旦生育了一兒半女,不僅自己有了前途,如果是皇子出生,將來還可能母以子貴,人前顯聖。於是,沒人都渴望生育,想盡各種辦法。這種情況下,便出現了“假孕事件”。

惇妃“假孕”

惇妃,汪氏,出身於貴家小姐,父親四格是正白旗滿洲都統,從一品的高級官僚。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汪氏入宮,這一年她18歲,而乾隆帝已經53歲了,二人相差36歲。

進宮之初,並未引起乾隆帝的關注。汪氏在宮中度過漫長的8個春秋,到乾隆三十六年,汪氏突然幸運降臨。這一年,她連升兩級:正月二十七日,晉升為永貴人;十一月十二日,再晉為惇嬪。一年之內,連升兩級,實屬罕見;晉為嬪位,是入宮女人封號中質的飛躍,她已經可以自稱為“主子”了。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惇嬪有孕;至九月,身懷六甲的她得以榮封為惇妃。到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日,惇妃順利生產,誕下了乾隆帝最後一個公主——十公主。由此看出,惇妃封號,是奉子晉封。這一年,乾隆帝66歲,年過花甲,老來得女,實屬難得;惇妃則30歲,正當而立之年。小公主健康成長,母女深得帝寵。

正當惇妃春風得意之時,娘家突遭變故,她的家父四格傳來病重的消息。四格年事已高,病體纏綿,延至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四格病逝。突遭家喪,惇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影響到了她的性格和情緒。之前得到的榮寵,興奮之情**然無存。但是,乾隆帝並未覺察;相反,頻繁召幸惇妃,往來甚歡。帝妃之間密切的關係,終於傳來“喜訊”。就在乾隆四十二年,皇帝68歲,惇妃32歲的時候,一場惇妃孕事的風波悄然襲來。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惇妃被禦醫陳世官、羅衡診斷為已經懷孕,到四月十九日,兩位禦醫會診道:“妊娠脈息照常,議用胎產金丹。”惇妃突然懷孕,對乾隆來說,已經年近七旬,又將得子,自然欣喜;對於惇妃來說,雖然已是二胎,但由於頭生為公主,自然報有生子的欲望。乾隆帝十分重視,不僅在惇妃飲食上著意照顧,在起居上格外留心,還派出了心腹重臣插手此事:一個是協辦大學士英廉,一位是刑部尚書餘文儀,其中,餘文儀是頗通醫理的。

進入五月,是惇妃“懷孕”的第二個月。這個月,尚書餘文儀肩負了“護理”惇妃的重要使命。於是,他幾乎隔幾天就進宮,為惇妃診脈。醫案記載,五月八日、十二日、十六日,餘文儀把脈中,確認惇妃“胎氣安好”,所以,不斷使用胎產金丹,固元保胎。這些消息,都會通過總管太監,傳遞給乾隆帝,乾隆帝也會有所批示。可是,餘文儀卻產生了不祥的預感;而且,在後來的把脈中,愈來愈明確。至五月二十八日,已經整整兩個月了,刑部尚書餘文儀頻頻進宮,小心翼翼為惇妃把脈,通過惇妃生理上的細微變化,進一步肯定了惇妃假孕的結果。餘文儀的這個表態,第一次突破了模糊的態度,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惇妃是假孕。乾隆帝倍感尷尬,但又不得不表態,月經都來了,假孕是肯定的了。“清宮醫案”寫道:

“今榮分既應時而至,脈亦不見娠象,其無喜已經顯著。”

假孕事件的發生,最感尷尬的不是乾隆帝,而是當事人惇妃。她曾以生下乾隆帝十公主而深得帝寵,不幸的是,接連發生了很多大事:家父病逝,摻雜著“孕事風波”,使得惇妃暈頭轉向,不知所以。接下來,惇妃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一是婦科疾患纏身。

1、月經不調。

這是惇妃的老毛病了。早在乾隆四十二年四月,被診為“孕事”之初,禦醫在脈案中就反複提到“榮分又見”“漏紅傷血”“經期淋漓”“榮分淋漓”等症狀,說明惇妃一直如此。禦醫便使用各種辦法,似乎是對症下藥:

經期淋漓用:調榮除濕湯、和肝養榮丸、調榮清熱湯;榮分淋漓用:和肝養榮丸、清熱調榮飲;榮分有熱不暢用:清熱緩肝湯、清熱調榮飲,等等。更有甚者,惇妃經期不調,有時會發生“崩漏”險狀,禦醫急用“坎離靜榮丸”之外,又啟用具有止血散淤功效的藕節湯,才得以奏效。

月經不調之症纏繞著惇妃,直到乾隆五十年,她已年近四旬,還有“榮分欠和”的記錄,可見,她絕經之前,頑疾不去,使之心情抑鬱,導致惡性循環,身心疲憊。

2、下部濕毒。

由於榮分不止,導致惇妃濕毒墜下。她的這個毛病,又不比“榮分淋漓”,氣味難聞,處境尷尬。為此,乾隆帝不得不命禦醫為之延治。

乾隆四十七年六月二十九日,禦醫武世倬、李德宣奉命前往,為惇妃診治下部濕毒之症。兩位向乾隆帝報告:“下部濕毒,已破出膿,今議:內服‘清肝除濕湯’;外上‘生肌散’,蓋貼膏藥調理。”慶幸的是,這種疾患遠比月經不調好治,采用武世倬、李德宣的內外兼治之法,很快奏效,藥到病除。

3、陰癢之症。

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脈案中出現這樣一條記載:“劉太平擬得妃洗藥:蛇床子、地膚子、川椒、苦參、獨活、倉術、黃柏、樸硝、槐花,藥裝布袋,水熬,熏洗。”對這則史料,醫家進行了分析,認為惇妃患了陰癢之症,就其病因進行了分析:“以惇妃而論,肝失條達,脾失健運,是病發之本;濕熱下注,乃屬其標。”禦醫劉太平為之開出了一劑洗藥,外用熏洗之法,良藥去屙。

當然,治病需標本兼治,才能收到良效。此症既是惇妃脾腎胃失和,加之“榮分淋漓”所至,必要內服良藥才可治其根本。為此,惇妃服用了各種調理的藥劑:調經用“清熱和榮湯”“清熱調榮湯”;調胃用“和胃養陰湯”;調脾用“清陰育神湯”,等等。經過內外兼攻,療效顯著。

二是杖斃宮女遭懲。

受乾隆四十一年家父病逝和乾隆四十二年“孕事風波”的影響,惇妃脾氣暴躁,導致發生了不測事件。這就是惇妃“杖斃宮女”事件,發生於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按照清宮規定,不得隨意使用杖刑,尤其不可痛毆致死,故惇妃犯了大忌。為此,乾隆帝嚴下諭旨,重懲惇妃:

1、降級。惇妃被降封為嬪。

2、懲治太監。分兩個層次:本宮之首領太監郭進忠、劉良,被革去頂帶,並罰錢糧二年;總管太監王忠、王成、王承義、鄭玉柱、趙得勝,各罰錢糧一年。

3、撫恤。對於被毆斃的宮女,給其父母撫恤銀100兩,由惇嬪賬下劃撥。

4、警示。對惇嬪的處置結果予以公示:“將此旨交總管內務府大臣,傳諭內府諸人知之。”(張采田《清列朝後妃傳稿·清高宗》)

受到如此處置,惇妃倍感壓抑。時隔不久,乾隆帝以十公主而恢複了汪氏的惇妃封號。可是,惇妃終因各種風波之累,失去了昔日的恩寵,風光不再。

不育的病秧子

一直以來,乾隆帝的後宮備受矚目,較之其他帝王,話題多而深邃,以其多事也。這裏講述的是他的循貴妃,一個不能生育的病秧子。

循貴妃的出身,在典籍中這樣記載:“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總督桂林女。”簡單的身世介紹,卻蘊含了她的高貴出身。毫無疑問,循貴妃是幸運的,她也是幸福的。她的幸福,收獲在乾隆帝那裏。

首先,循貴妃幸運的入選“全家福”。

乾隆皇帝有一幅“全家福”畫卷,在這個畫卷的卷首,乾隆帝寫下了四個大字“心寫治平”,所以,人們習慣地把這個畫作稱之為“心寫治平”。

“心寫治平”共有13人,即乾隆帝和他的12個後妃。這12位後妃分別是:皇後、貴妃、純妃、嘉妃、令妃、舒妃、慶嬪、穎嬪、忻嬪、惇妃、順妃、循嬪。實際上,乾隆皇帝後宮如雲,為什麽單單這12位女子被選中,成為乾隆帝全家福中的成員呢?有的出身高貴,有的為皇帝生下子女,有的則是因為姿色出眾,或是走進了乾隆帝的心裏,打動了帝王,才得以選中。

就循貴妃來講,被選中加入“全家福”之中,應該是兩個原因,其一是出身名門閨秀;其二是自身素質高雅,言談舉止得體落落大方。此外,年齡應該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有記載循貴妃出生於乾隆二十三年,這樣的話,她與乾隆帝之間就相差47歲,絕對是隔輩人的年齡,是乾隆帝後宮中最小的女孩子,得寵在情理之中。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伊爾根覺羅氏晉封為循妃,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行妃冊封禮。

所以,循貴妃在眾多女子中,技壓群芳,登上了全家福的末班車,榜上有名。相反,烏拉那拉皇後、哲憫皇貴妃、愉貴妃、婉貴妃和大名鼎鼎的容妃等,都未能如此幸運。

其次,循貴妃死後享哀榮。

嘉慶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伊爾根覺羅氏死了,這個時候,他的丈夫乾隆帝尚在,不過,已經禪位給他的兒子顒琰,自己做太上皇了。乾隆帝非常憐憫這個小自己幾十歲的女人,對她的後事做了周到的安排。

1、提高葬製。伊爾根覺羅氏去世的時候,封號是循妃,按照清代的葬製,應為妃子的喪葬規格。可是,乾隆帝卻格外施恩,提高了她的喪葬規製:“是日奉旨:照貴妃例辦理。”⑨這真正體現了“人死為大”的理念,是對她靈魂的禮貌和尊重。

2、適宜的園寢葬位。循貴妃病逝後,於嘉慶四年九月十一日葬入妃園寢。考之《陵寢事宜易知》和《昌瑞山萬年統誌》,循貴妃的寶頂位於妃園寢第二排西邊第一位,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的位置。

這個妃園寢共葬有乾隆帝的36位後妃,共分為5排:一排3個寶頂,葬4人;二排7個寶頂,葬7人;三排9個寶頂,葬9人;四排11個寶頂,葬11人;五排5個寶頂,葬5人。循貴妃的寶頂在第二排,不僅位置靠前,而且非常適宜,符合她的封號和身份,可謂名實相符。

三是體弱多病,不能生育。

循貴妃年輕進宮,封號、寵幸等等妃嬪最關注的事情,可謂順風順水,無需費心。老皇帝對這個年輕貌美的花季女子可謂很是喜愛,關注度也比較高。可是,循貴妃並不如意,原因就是她體弱多病。從脈案分析,循貴妃在她入宮的黃金時期,並沒有盡享榮華,而是在痛苦中苦熬歲月。在此,截取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共4年的醫案,對她的身體狀況進行簡略分析。

乾隆四十二年,伊爾根覺羅氏共兩種病:月經不調,導致“肚腹疼痛”,用“調榮清熱飲”;胃病發作,“胃停飲滯”,用“和胃化滯湯”。

乾隆四十三年,伊爾根覺羅氏主要病情:

1、月經不調。榮分熱盛、寒凝,用“清解調榮湯”;榮分結滯,小腹疼,用“調榮定痛湯”;榮分寒惡,用“疏風調榮湯”;榮分有熱,用“清熱調榮湯”“調榮順經湯”“和脾調榮飲”“清肝調榮湯”。

2、肝肺失和,咳嗽不止。肝陰不足,肺燥有熱,咳嗽,用“滋肝寧嗽飲”;夜間發熱,咳嗽,用“寧嗽瀉白湯”;肺胃不清,咳嗽,用“宣肺和胃飲”;肝火熏肺,咳嗽,用“清肝導赤飲”;肝熱肺燥,用“清肝潤肺湯”;肝熱肺火,咳嗽,用“清金甘露飲”;頭暈惡心,咳嗽,用“清暈正氣湯”。

乾隆四十四年,主要病情:

1、咳嗽。主要是外感微涼,咳嗽不止,用“清解寧咳湯”。

2、中暑。進入六月,伊爾根覺羅氏中暑,導致長時間惡心、嘔吐,用“藿香正氣丸”“清暑二香湯”“疏解正氣湯”。

3、肝胃失和。胃氣不和,煩悶懶食,用“清肝平肺湯”“香蘇和胃湯”。

乾隆四十五年,伊爾根覺羅氏除了榮分需要調理外,主要是咳嗽舊疾未除,一直纏身。

夏季咳嗽。夏季來臨,伊爾根覺羅氏之肺肝或著於風,或感於熱,導致肝肺失和,咳嗽不止,用“清肺寧咳湯”“清熱和肝湯”“逍遙和中湯”“調榮清肺湯”“宣肺化痰湯”“疏風寧咳湯”“清解寧嗽湯”。

冬季咳嗽。冬季一到,伊爾根覺羅氏外受微涼,咳嗽不斷,用“杏酥飲”“清肝寧嗽湯”不斷調理。

再往後,伊爾根覺羅氏的身體疾患大體延續了上述病症,略有增減而已:四十六年主要是月經不調、咳嗽不止,增加了夏季痢疾;四十七年主要是咳嗽和調榮;四十八年主要是咳嗽、調榮,增加了小便不利;四十九年、五十年都是咳嗽和調榮占據主要病例。

由上,我們分析,伊爾根覺羅氏雖處花季,也很得帝寵,可是由於身體一直不適,常年咳嗽,典型一個病秧子形態。尤其是她自始至終都榮分不調,常年用藥調理,導致沒能生育,膝下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