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帝王

我們今天說到保守,當然指的是他的觀念和行為,不能與時俱進。那麽,對於乾隆帝來說,他的保守同樣是他的觀念和行為。作為帝王,乾隆帝開始的時候,並非保守,甚至有革新過去的措施。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觀念逐漸遲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趨於保守。

必須這樣

乾隆帝的骨子裏麵,有一種非常的保守觀念。這是與他爺爺康熙帝比較而言。康熙帝主張滿洲人在語言、生活方式等方方麵麵,要向先進的漢族人學習,不可落伍於時代。舉個例子,比如喪葬製度上,康熙帝就順應時代的潮流,在康熙十二年,廢除了殘酷的人殉製度,並且廢除了火化製度,施行土葬製度,等等。

乾隆帝則不是這樣,他非常保守,即使已經既成事實的事物,他也要固執地堅持。

比如堅持“國語”。國語就是清語、滿語。

滿語起源於努爾哈赤時期。萬曆二十七年,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和噶蓋創立無圈點滿文,被稱之為“老滿文”。天聰六年,皇太極又命達海加以改進,在字母的右邊加上圈點,被稱之為“新滿文”。可以說,滿文的創立並使用,為滿族及其清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入關後,滿漢融合越來越普遍。滿洲人在於漢人相處的過程中,被豐富而先進的漢文化所吸引,尤其是語言,更加吸引了滿洲人爭相學習並廣泛運用。包括清朝皇帝都是一樣,康熙帝喜歡漢語,可是奶奶孝莊反對,他便向小太監學習漢語,這對他後來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這樣,就出現了一種現象:滿洲人不能說滿語。在皇帝身邊的滿洲侍衛,在交談中不說滿語,還用漢語說笑話;滿洲大臣覲見皇帝的時候,隻會用滿語敘述履曆,其他事情則隻能講漢語。發展到乾隆朝,就更加嚴重了。乾隆帝憤怒地說道:“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俗。”接著,乾隆帝采取了應對措施:

1、滿洲人必須說滿語,尤其是三品以上大臣之家。

2、宗人府每年舉行兩次滿語考試,時間為每年的四月和十月。

3、頒布滿語文工具書。乾隆朝前後出版了《清文典要》《翻譯批答》《清語易言》等11種工具書。

同時,乾隆帝還製定了多種罰則,對不諳滿文、滿語的滿洲臣子加以懲罰。盡管如此,乾隆帝這種不能與時俱進的倒行逆施,還是收效甚微,滿漢融合後的民族大發展已經不是皇帝的專權所能遏製的了。

比如堅持“滿洲舊俗”。

滿洲舊俗有很多,有的值得堅持,比如騎射,堅持下來很有意義。康熙時期,就開始了木蘭秋獮,以行為打獵的形式,鍛煉滿洲青年,不要忘記根本。乾隆即位後,繼續堅持,在乾隆六年就恢複了雍正朝停止多年的木蘭秋獮,目的就是堅持滿洲舊俗,也就是尚武精神。這對於鞏固滿洲政權,曆練騎射技巧,都是很有意義的。

可是,也有一些滿洲舊俗屬於陋俗,需要摒棄,但乾隆帝仍然堅持。比如吃肉的時候,滿洲人必須用自己隨身攜帶的小刀切割。這不是一個必須堅持的習俗,尤其是入關後,一些滿洲青年不喜歡佩刀,這並沒有錯。可是,乾隆帝則堅持必須佩刀,強行規定,使人很無奈,也很反感。乾隆八年,乾隆帝赴盛京謁陵的時候,君臣在清寧宮祭祀,並按照滿洲舊俗,用自身佩刀割肉吃,怡親王弘曉就因為沒有佩刀而遭到申斥。《清高宗實錄》這樣記載:

“爾等得與朕在清寧官內祭祀,皆祖宗所賜之福,亦係滿洲之舊例也。今觀滿洲舊例,浙至度馳。且如怡親王弘曉不佩小刀,是何道理。朕敬閱實錄內載,皇祖太宗諭曰:‘今宗室子弟食內不能自割,行走不佩箭袋,有失滿洲舊俗。後之子孫,何所底止。’”

乾隆帝一麵批評弘曉,一麵引用皇太極的訓導,以便言之有據,讓聽者心服。可是,時代發展了,滿洲青年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乾隆帝如此做法是不妥當的。

絆住曆史

乾隆帝的文治武功,曆史上是充分肯定的,在位期間,把清朝推向盛世的頂峰。

國土麵積巨大。乾隆時期,清朝的國內轄地幅員遼闊,疆域四至遙遠:北接西伯利亞,南至海南島及南海諸島,西跨蔥嶺,東至外興安嶺、庫頁島,東南至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總麵積為1453多萬平方公裏,是一個幅員廣闊、國勢強大的大帝國。

人口眾多。據資料統計,乾隆時期的中國人口首次破億。乾隆六年,人口數為一億四千三百四十一萬人;乾隆五十八年,人口數激增至三億一千三百二十八萬人。50餘年中,人口增長118%。人口的激增,表明太平盛世下的繁榮和發展。

經濟最富有。據專家統計,乾隆時期的清朝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30%多,僅以製造業統計,清朝的比例是當時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國庫裏的錢花不完,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萬國來朝”局麵形成。這樣一個大帝國,很自然形成了一個核心地位,是世界舞台的中央,乾隆朝創作的《萬國來朝圖》則鮮明地反映了這一史實。《萬國來朝圖》包含了荷蘭、英吉利、法蘭西、日本、朝鮮、安南等諸國,也包含台番、百濮、西藏、回部等千蠻百夷…各國度、各民族朝賀使節穿著特色的服裝,帶著琳琅滿目的貢品雲集在太和門外,等候乾隆皇帝的接見;乾隆帝則安閑地坐在宮殿裏喝茶休憩,準備前往太和殿接見各國使臣。

可是,中國曆史發展的腳步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絆住了。乾隆在位期間,按公元紀年,是1711年—1799年,正在此時,世界局勢發生了巨變:

英國工業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裏夫斯發明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拉開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序幕。自此,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標誌的工業革命拉開大幕。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腳步,影響了整個世界,推動了世界近代化革命的進程。

美國獨立戰爭。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萊克星頓槍聲為標誌拉開了美國革命戰爭的序幕,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法國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國爆發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受到震動,革命者頒布了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闡明了權力分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而不可侵犯等觀點。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徐徐拉開。

不僅如此,西方的科技發展也是突飛猛進: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國建立莫斯科大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同年,德國出現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等等。

這個時候的乾隆帝幹什麽呢?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噶爾尼使團訪華解釋了這個疑團。這一年,馬噶爾尼使團來華,表麵上是前來為乾隆帝祝壽,彌補之前錯過的乾隆帝80大壽慶典。實際上,這個使團帶有明顯的政治和軍事意圖:

1、組成人員帶有軍事性。使團的成員中,包含了軍事、化學、天文、製圖等專家,其中就有軍事地圖的製作人,明顯來中國搜集軍事情報。

2、帶有大量兵士。使團中配備了800多人的士兵,其中有技能高超的水手、定位準確的炮手,等等。

3、軍事裝備味道十足。馬噶爾尼的座艦是英國海軍最牛的軍艦,配備了64門大炮。

對於這樣一個使團,乾隆帝是什麽態度呢?

第一、覲見的禮儀。開始的時候,和珅堅持必行三跪九叩大禮,但是,馬噶爾尼不肯。乾隆帝則順應時代,這樣下旨:“若該使於進謁叩見之禮,該督固不可辭卻;倘伊等不行此禮,亦隻可順其國俗,不必加之勉強。”最終,確定為其覲見英王的單膝下跪之禮,不行跪叩大禮。

第二、全麵拒絕使團的要求。馬噶爾尼代表英國政府提出了一係列的要求,比如將舟山群島劃出一島,廣州城劃出一塊地方,作為英國的居留地;比如將沿海的寧波、天津、舟山一體開放貿易;比如在北京建立棧房,允許英國人在中國傳教;比如英商在華貿易不納稅或減免稅,等等。乾隆帝概行拒絕,態度鮮明。

這樣看,馬噶爾尼此行失敗了,他們的目的沒有達到。乾隆帝從大清朝的利益出發,拒絕了英使的無理要求,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獨立,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

可是,乾隆帝並沒有看到世界發展的趨勢,也未分析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正在步入先進的資本主義的現實,他還陶醉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之中。實際上,正是在乾隆朝,中國落伍於世界潮流,是乾隆帝的保守和無知,絆住了中國前進的步伐,影響了中國曆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