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南

乾隆五十年的時候,古稀之年的乾隆帝回首往事,這樣說道:“予臨禦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將其50年執政生涯總結為兩件大事。要說“西師”,就是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的平準定回戰爭,統一了準、回各部,拓疆二萬裏,功莫大焉。可“南巡”,就是他六下江南,遊山玩水,極盡奢華,又何功之有呢?

奢華的背後

乾隆帝六下江南,道途遙遠,經過計算,去往江南(稱為“去程”)3104裏,其中旱路1758裏,33站;水路1346裏,19站。“回程”2736裏,其中旱路1442裏,28站;水路1294裏,17站。往返共計5840裏。

這麽遙遠的路程,要走多長時間呢?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乾隆帝出巡,每日行走60裏左右,既從容,又不至於勞累,看看每次南巡的時間情況。

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出發,五月初三日返回;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出發,四月二十六日返回;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出發,五月初四日返回;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出發,四月二十一日返回;第五次為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二日出發,五月初九日返回;第六次為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出發,四月二十三日返回。可以看出,每次南巡,都跨越了春夏兩個季節,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前所未有。這麽隆重的出巡,乾隆皇帝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出巡陪同人員的準備。

宮裏都有誰參加南巡呢?乾隆帝六下江南,前四次都有太後鈕祜祿氏,除此之外,就是後妃的選擇。因為皇帝出巡時間長,後妃陪同是很必要的,一麵照顧帝王,一麵也可瀏覽江南風光,第四次南巡的時候,就有烏拉那拉皇後、令貴妃、容妃等6位妃嬪陪同。當然,太後和宮中女眷必須有太監和宮女陪同和侍奉,不過,出巡在外,不會像在宮裏一樣,配足奴婢人數,比如皇後在宮裏會有10名宮女,出巡的時候,就可能僅有2名宮女陪伴了。

最關鍵的是要有隨行大臣,因為出巡幾個月的時間,乾隆帝處理國政,就要在路上了,要組成南巡臨時辦公機構,一般有大臣30多人。這些隨行的大臣一般為軍機處人員(軍機大臣和章京)、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內務府大臣,等等。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外交等的各種奏折,都要在路上隨時處理,乾隆帝也會在路上不停地下達各種“上諭”。

侍衛人員的準備。禦前侍衛有600多人,拜唐阿侍衛要有2600多人,這些人員遠近不同地守衛這皇室人員,保證他們的安全。

走旱路時,需要準備駝、馬、車。那個時候,馬是主要交通工具,因為道途遙遠,每個人需要多匹馬,要按等級準備。檔案記載,大臣每人5匹馬,軍官沒人3匹,兵丁每人2匹,共需馬約10000匹,數量巨大。駱駝是主要馱載工具,由武備院準備900隻。還要準備騾馬大車400多輛,由順天府準備。

道路的準備。走旱路時,道路要做好準備。皇帝經行道路稱為“禦路”,要鋪墊整齊、平整,皆用黃土修墊;還要遵循一定的標準:中心正路一丈六尺,幫寬三尺,兩旁馬路各七尺;還要淨水潑街,保證整潔、無塵飛揚。這就要沿途所在官僚,及早雇傭民夫修整、開拓,不準馬虎。路上要準備茶棚,還要準備水缸和鐵鍬,水缸潑水用;鐵鍬刮泥用,一旦陰雨天,要刮泥鋪土。

走水路時的準備。南巡途遠,皇太後年高,旱路顛簸,往往要走水路,才能適應。運河、長江等河段,都留下了南巡的足跡。這樣,就會需要準備大量的船隻。乾隆帝和太後禦用船隻為“安福艫”和“翔鳳艇”等五艘,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來去使用。另外,隨行各等需用船隻1000多隻。

河道需要浚通,從運河到長江,到河湖轉航,沿途河道複雜多變,需要做好準備。石橋橋麵要鋪墊黃土,碼頭需要鋪設棕毯。水道、河道必須提前浚通,根據大小船隻的寬窄,對河道進行測量,該開挖的要開挖,該拓展的要拓展。水上要搭建黃布水城,四角還要搭建帳房,護持中央水城。還要準備拉纖的兵丁3600人,牽拉禦用船隻。

行宮的準備。按照計劃,皇帝日行不超過60裏,這樣,每走30裏就要休息,需要駐地和營盤。所以,行宮是很多的。據統計,每次南巡,總有30多個行宮;此外,還要修建大量蒙古包和尖營,補充行宮之不足。僅以揚州為例,資料統計,揚州富商為乾隆捐資修建行宮樓廊5154間,亭台196座。不僅如此,富商們還要購置古玩珍寶、花木竹石,作為陳設。

禦膳的準備。皇帝出巡,吃用必須和宮裏一樣。這樣,往來5800裏的路程,要將禦膳房隨帶。不僅廚師不能少,就是廚具也都會刻意準備。為了保證牛奶的使用,特地從京師帶來乳牛75頭,羊1000隻,不夠隨補。所用水更是皇家專供,在直隸境內,用香山靜宜園泉水;山東境內,用濟南珍珠泉水;江蘇境內,用鎮江金山泉水;浙江境內,用杭州虎跑泉水。

此外,還要準備皇家樂隊、各種戲班子等等,尤其是銀子是不能少的。乾隆帝喜歡鋪張,除了大量耗費之外,還要大加賞賜,給官兵,給服役人員,給沿途耆老,興之所至,隨時獎賞,這都需要銀子。哪來這麽多銀兩呢?乾隆自己說都是宮中內帑,實際上,遠遠不夠。這樣,需要多方籌措,地方官要想盡辦法,比如第一次南巡時,刑部員外郎蔣楫籌措30萬兩白銀,修建禦路;再比如乾隆二十六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南巡,兩淮鹽商各捐款100萬兩白銀,等等。

也有正事

乾隆南巡,爭議很大。由於他喜好講究排場,動輒萬金,不比康熙帝節儉和愛惜民力,人們往往詬病於他,認為他的每次南巡,都是遊山玩水,浪費國帑,毫無益處。

實際上,乾隆帝南巡,也做了很多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大事。

一是對黃河治理的關注。乾隆說過:“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視察了黃河工程。乾隆帝親自登臨工地,具體指導河工。在指導的過程中,有的是工程上的,有的是資金上的,有的是技巧上的,凡此種種,都使黃河決口得到了有效治理。

不僅僅是黃河,乾隆帝在關注黃河的過程中,還對淮河、運河的治理給予關注,淮河與黃河近鄰,甚至還有交匯之處,治理黃河的同時,對淮河一並治理。尤其是大運河,南北貫通,是清朝南北漕運的大動脈。由於黃河決口,導致河水倒灌,大運河道受到嚴重影響。乾隆帝十分重視大運河的治理,他時常親乘小船實地考察,使決策更加科學。

二是對海塘工程給予關注。乾隆帝南巡,目的地是浙江的蘇杭,因而對浙江沿海一帶的海患倍加關注,他六下江南中,曾經4次親到海寧,踏勘海塘工程。

實際上,清代的浙江也是當時的富庶之區,尤其是浙江沿海,從金山至杭縣數百裏,漁業、鹽業發達,人員稠密,商賈雲集。可這一代往往受到海患的威脅,而且,錢塘江還會與海潮結成共患,海潮加上倒灌的錢塘江水,洶湧而來,對這裏的人民構成極大威脅。

以往的治理,或存在治理方法的爭議,長期不能決定,比如柴塘與石塘的爭論;或存在工程資金上的爭論,有的主張地方自籌,要富商捐助,以解燃眉之急;或存在治理範圍上的爭議,地方官各自為戰,不顧大局,不能統籌兼顧。為此,乾隆帝親赴現場,具體調研,決定柴塘與石塘相結合,再增加魚鱗石塘的新辦法,或交錯使用,或互相兼顧,多措並舉,終於使這裏的海塘工程大功告成。大史學家孟森先生這樣評論道:“持之二十餘年不懈,竟於一朝親告成功。”可謂切中肯綮的評論。

三是籠絡江南士子。一直以來,在滿政權的政策之下,滿漢之間存在深刻的民族芥蒂。尤其是江浙一帶,由於清初的高壓政策,江南的漢族士大夫一直對其有排斥心理。康熙帝六下江南,也曾做出過努力,盡量彌合這種民族矛盾,籠絡漢族士大夫,以鞏固其統治。

乾隆帝向來以爺爺康熙帝為榜樣,加之對漢文化的喜愛,於江南漢人格外關注。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告成,乾隆帝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將其製成三份,分別藏於江南: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一份,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一份,杭州西湖之文淵閣一份。乾隆帝下諭旨,江南士子可以傳抄,可以閱讀,可以傳播,江南士子非常感激。

到明陵祭奠。早在康熙時期,聖祖曾經親臨明孝陵,一麵祭奠一麵題寫“治隆唐宋”四字,以高度表彰朱元璋的曆史功績,借以籠絡江南漢人。乾隆帝南巡期間,也數次前往明孝陵祭奠,並深發感慨。《清史列傳》這樣記載“念本朝受命以來,百有餘年。勝國故陵,寢殿依然,鬆楸無恙,皆我祖宗盛德保全之所致也。”

為了籠絡江南士子,乾隆帝還做出了種種姿態。比如增加江南士子的科舉名額,對其中優秀者破格錄用。比如與江南士子互動,共同探討修治沿海海塘的辦法。比如優禮江南退休或休致在籍的老臣,或賞給珍玩,或題詩作畫,等等。

四是蠲免錢糧,恩施江南。乾隆在位期間,多次蠲免錢糧,這是皇帝籠絡人民最好、最有效的辦法。乾隆帝曾經有過四次全國普免錢糧,數額巨大,達到2000多萬兩。

南巡期間,乾隆自然知道會騷擾地方,百姓受累之處頗多。為了籠絡百姓,乾隆帝決定蠲免錢糧。分三個層次:

1、所經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州縣,免去當年應征額賦的十分之三;如是災區,免去十分之五。

2、皇帝駐蹕之地,比如江寧、蘇州、杭州等地的當年地丁銀,全部豁免。

3、全免所經省份的所欠地丁銀。比如江蘇省欠款,從乾隆元年至十三年積欠地丁銀228萬兩;安徽欠款30.5萬兩,全部豁免。

五是閱兵揚威。乾隆帝乃一代英主,他崇尚武功,曾經多次重申騎射的重要性。他曾經嚴令軍隊不許奏樂,吹彈絲竹,渙散軍紀;又嚴諭軍職人員不論老幼,都不許坐轎子,必須騎馬。他說:“即朕巡省所至,尚每日騎馬而行。”

六次南巡,乾隆帝更是念念不忘尚武之事,閱兵就是最好的證明。乾隆十六年南巡,就曾經蘇州、嘉興、杭州、江寧數次閱兵。閱兵之時,八旗兵和綠營兵合署列隊、演練,陣容整齊,乾隆帝有感而發,作詩紀念。

《天章》

建業開牙駐禁軍,當年深意守惟勤。

安時要不忘危日,詰武寧當視具文。

八色旗分光耀旭,千行士氣厲淩雲。

方行禹跡無非事,大烈欽承勖紹聞。

奇葩說

要說乾隆帝南巡,本就是一件皇帝出巡的正經事兒,沒有什麽可以議論的。可是,神秘的皇帝走出紫禁城,本身就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兒,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人記錄,接觸不到的便要“偷窺”,然後傳播八卦新聞。更為主要的,近年來,又有什麽某某帝王“微服私訪記”,把帝王出巡演繹得神乎其神。乾隆帝南巡,就發生了很多奇葩的事情。

《清代通史》記載:“五月,回至涿州,有僧人率一幼童接駕,雲係履端郡王永珹次子。”這一年,是乾隆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回鑾,到涿州發生了一件幼童攔駕認親的事情。

考證永珹,他乃乾隆帝第四子,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氏,朝鮮族,比較得寵,生育了4個皇子,永珹為其第一個兒子。永珹並不十分得寵,乾隆二十八年,被父皇出繼給了允陶,承襲郡王銜。乾隆四十二年,永珹病逝。

永珹已經去世3年了,現在突然冒出個小男孩,說是永珹的兒子,引起了乾隆帝的懷疑。永珹的嫡福晉是伊爾根覺羅氏,是乾隆帝賜婚的媳婦,也沒聽說有這個孩子在外麵呀。可惜的是,永珹早在三年前就去世了,無法叫來核查。

為了搞清楚真相,他叫來兒媳伊爾根覺羅氏,核實真相。兒媳回複道:“王爺確實有個兒子,不過早在七年前就出天花去世了,宗人府有據可查。”

乾隆一聽難辨真偽。他了解到,永珹曾經有過一個側室福晉王氏,是個漢人,深得永珹喜愛,這便引來伊爾根覺羅氏的不滿,兩個女人開始爭寵,爆發了家庭大戰。後來,王氏懷孕生子,再後來,就是伊爾根覺羅氏所說,這個孩子出天花死了。

真相到底如何?事涉皇家血統,也關係皇家顏麵,不可囫圇。於是,乾隆帝決定回京細審。

僧人和幼童被一起帶入京師,乾隆帝命軍機處審理此案。開始的時候,這個幼童鐵嘴鋼牙,就說是永珹遺棄在外的兒子,被恩僧收養,軍機大臣們就想結案。可是,一個叫保成的章京看出了破綻,他上前就扇了幼童一個響亮的耳光,罵道:“你到底是哪裏的野種,受人指使,竟敢做這種滅族的事情!”畢竟是小孩子,受到保成的耳光和嚇唬,便如實招供了。

幼童供述,他本是樹村人,姓劉,家貧,無依無靠,便被這個僧人所利用。至此,這樁謎案真相大白。乾隆帝得報,大怒,下旨斬殺了僧人。考慮到幼童被人裹挾,年幼無知,便留下性命,發配伊利贖罪去了。

按說,至此故事就結束了。可是,這個幼童偏偏不守本分。被發遣伊犁後,仍然執迷不悟,居然自稱是當朝皇孫,也真是走火入魔了。事情被告知伊犁將軍鬆筠,鬆筠道:“這還猶豫什麽,殺了算了。”幼童在自己的幻想中,丟了性命。

屢遭詬病

乾隆帝六次南巡,他自己最怕遭人詬病,一直自詡是為了兩個目的:一是孝敬母後;二是幹正事兒去了,也就是否定遊山玩水的目的。

可是,他的南巡,一直以來,卻遭到人們的質疑。無論百姓,還是當朝,就是他身邊的那些重臣們,也是如此。

老百姓反對他南巡。

主要是擾民。乾隆帝南巡的時候,正是沿途農事繁忙的季節。可是,他的隊伍經過哪裏,哪裏就要回避,幾十裏以內不許隨意走動,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比如他的船隊在運河中行進時,由於後妃們在船頭觀景,絕對不許其他男人看見,這樣,沿途的男人們必須要回避。

即使女人也會遭遇不幸。傳聞,皇家船隊在運河行進中,忽見河邊一家小樓中的二樓冒起青煙,禦前侍衛見狀,以為有人潛謀大事,便飛速張弓射箭,一人應聲倒下。經查,是一個女子在引火做飯。

所以,乾隆帝的大隊人馬,走到哪裏,都是一片怨聲載道。

諍臣反對他南巡。

最有名的就是齊召南反對乾隆帝南巡。齊召南本身就是浙江天台人,又是地理學家,又有文采,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出身。乾隆帝到浙江,自然想起他來,讓一個地理學家做向導,再合適不過了。可他沒想到,齊召南是個諍臣,竟然敢於反對他遊山玩水。

資料記載,齊召南是一直不配合乾隆帝巡遊。乾隆帝要他陪著遊金山,齊召南說:“我腳有病,走不了。”乾隆道:“給你匹馬,騎著走。”齊召南道:“我不能騎馬,坐船就行了。”乾隆帝不滿。

乾隆帝要他陪著遊西湖。遊興中,乾隆帝要齊召南作詩應和。齊召南道:“回皇上,臣不能作詩。”乾隆帝非常不滿。

乾隆帝要他陪著遊覽天台山。因為齊召南是天台人,理應盡力配合。乾隆帝道:“天台山風景好啊,你是天台人,給朕好好導遊,講講。”可是,齊召南非常不識趣,道:“臣雖是天台人,但是還有一句話,叫‘孝子不登高,不遠遊’,我沒登過這座山。”齊召南明顯在撒謊,乾隆帝大為不滿。

近臣反對他南巡。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到江南靈岩山時,就看到一顆老梅樹,兩個人合抱才能圍合樹幹,枝繁葉茂,甚是壯觀。乾隆帝正在那裏欣賞呢?津津有味的樣子,突然一個人拔刀就向梅樹砍去。乾隆帝大驚道:“住手!”一看,是身邊的內大臣博爾奔查,就聽他道:“這棵梅樹可惡,皇上這麽喜歡它,卻沒有長在圓明園,害得皇上跑這麽遠!”大家明白,這是博爾奔查的一個策略,他反對皇帝南巡,可又沒辦法,隻好如此。

不僅如此,還有的官僚用實際行動,破壞乾隆帝南巡的計劃。

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乾隆帝在杭州,因為皇後剪發事心煩,準備到湖州去玩,當時就遭到大學士程景的反對。乾隆帝辯解道:“我不是去玩兒,是去看桑蠶之法去了。”程景駁斥道:“您一去,百姓都要停業回避,哪有什麽桑蠶之法呢?”

於是,令大學士於敏中安排。於敏中便令巡撫王亶望出麵,恭請皇上出巡湖州。王亶望想了想,找來紹興府官趙某預先勘察河道。豈料,這個趙某極力反對乾隆南巡,便鬥膽向河道中拋擲了大量石塊和木墩,結果,破壞了乾隆帝巡幸湖州的計劃。

我們知道,乾隆帝非常聰明,他對自己南巡之事又怎麽樣的認識呢?他在《南巡記》中講到:“予臨禦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從中看出,乾隆帝把南巡視為一件非常必要,又很重要的大事。可是,接下來,他又懼怕後世帝王也效仿他,便對南巡進行了否定:“朕臨禦天下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害,實為做無益害有益。”這麽糾結,也真是難為他了。

史學家蕭一山這樣評論道:“(乾隆帝)乃幸蘇杭,觀海潮,鋪陳輝張,循舊踵新,是知其意不在此而在彼也。”一針見血指出乾隆帝南巡的目的,是旅遊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