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之間

“東”指東巡泰山,是乾隆帝曆次祭孔、尊孔的行動;“西”指西巡五台山,是乾隆帝禮佛、崇佛的舉動。東西之間,往來數次,勞師動眾,踵事增華,雖體現了盛世的充裕,也反映出乾隆帝的個人性格,可謂國事與遊弋互現,滿足了乾隆帝東西出巡的目的。

快樂西遊

乾隆帝的五台山之行,是他除去木蘭行圍之後的第二個目標。他之所以選擇五台山,屢次巡幸此地,有深層次的原因:

一是爺爺康熙帝的影響。康熙皇帝先後五次巡幸五台山,康熙二十年二月首次巡幸五台山,同年九月陪同其祖母太皇太後再次巡幸五台,康熙三十七年第三次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一年第四次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九年第五次巡幸五台山。處處以爺爺為榜樣的乾隆帝,自然效仿,時機一旦成熟,巡幸五台。

二是母後的影響。乾隆帝一生六巡五台山,前三次是奉母前往的。他的母後鈕祜祿氏信奉佛教,在宮裏麵就崇佛、禮佛。而五台山又是國內佛教最知名的場所,在典籍中多有記載,《名山誌》《仙經》中都有描述。尤其《仙經》中這樣說道:“五台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這就深深吸引了人們前往“探仙”。乾隆母後就有這樣的目的。

三是文殊菩薩的影響。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代表聰明智慧,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應化道場為山西五台山。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應化道場為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薩發大願的象征,應化道場為安徽九華山。由此看來,自稱“文殊菩薩大皇帝”的乾隆皇帝,自然希望前往五台山,早日拜覲文殊菩薩。

當然,乾隆帝巡幸五台山,還有自己的目的:

首先是支持五台山的佛教發展。支持則表現在錢物的支持,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乾隆九年正月二十六日,五台山中台頂廟宇起火,五間正殿、三間正樓、五間配房被燒毀,為此,山西巡撫阿裏滾上折《特參山西五台縣知縣梁需梓等員疏防五台山中台頂被火請議處事》。阿裏滾的奏參並不是目的,真正的原因是請求朝廷支持修建殘毀的建築,並提交了所需銀兩的預算為一萬二千餘兩。乾隆帝接到奏報,慷慨地予以批準。不僅如此,乾隆帝還大加賞賜。檔案記載:“十一年九月,皇上臨五台,供奉菩薩頂並台麓寺佛前禦書心經佛塔各一軸,墨刻心經佛塔、水月觀音、童子觀音各一卷,墨刻金剛經佛塔各一軸。”表明自己支持佛教事業的態度。

其次是恩施百姓,具有籠絡人心的政治意義。乾隆帝每次出巡五台山,勞師動眾,頗為靡費。史料記載,他在位60年中,六次巡幸五台山,分別是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而出巡的時間,總要在40天左右,其中往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而乾隆帝不惜國帑,樂此不疲,還要借此西行之機,恩施百姓,表現就是蠲免沿途百姓的賦稅、錢糧。乾隆帝此舉,百姓自然歡欣鼓舞。

當然,乾隆帝西巡五台山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遊興。乾隆和他母後鈕祜祿氏一樣,喜歡出巡遊玩,寄情山水。尤其是五台山,不僅峰高險峙,翠柏流雲,而且廟宇繁多,人文薈萃,頗有一股仙氣在焉。乾隆母子遊心向往已久,屢次前往,屢有收獲。

一首《瞻禮菩薩頂有作》這樣寫道:

拾級親登靈鷲峰,和南月相仰真容。

雲標樓閣丹青煥,雪霽林巒霧靄濃。

七日現身傳古跡,五年來禮續前蹤。

傳言回蹕行營迫,風度冷冷隔嶂鍾。

母子西遊的快樂之情,躍然紙上。

東巡登頂

山東是個好地方,尤其對於清朝皇帝來講,至少兩大亮點吸引他們前往:一是孔孟的故鄉,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就出生在這裏。二是泰山的緣故,氣勢磅礴、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泰山坐落於此,泰山是東方文化的縮影,其“天人合一”的文化積澱,構成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所以,東巡泰山,必然成為乾隆帝母子夢寐以求的樂事。一向愛好出遊的孝聖太後鈕祜祿氏多次示意乾隆帝,表達東巡泰山的意願。乾隆帝正中下懷,《清高宗實錄》記載:“奉聖母皇太後懿旨,泰山靈嶽,坤德資生,近在魯邦,宜崇報饗。朕不敢違,爰遵慈訓,親奉鑾輿,秩於岱宗,用答鴻貺。”這樣看來,他東巡泰山,是陪著母後遊山玩水去了。

實際上,對於乾隆帝來講,東巡岱廟,則一如他西巡五台一樣,有著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先是政治原因。清代滿漢之間,無論習俗還是文化,向來存在分歧,這是清朝皇帝最想“統一”的問題,也是嚴肅的政治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乾隆之前的曆代帝王都曾做出過種種努力,乾隆帝也是如此。他的目光很自然落在山東,這裏的孔廟和泰山,正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大漢文化的精髓所在。通過東巡岱廟,或可實現滿漢思想“一統”的政治目的。

其次是受到爺爺康熙帝的影響。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多次蒞臨山東,拜孔廟,謁孔林,登頂泰山,乾隆帝自然了解這些。處處以康熙帝為榜樣的乾隆帝明確表示:“凡皇祖昔日往臨之地,次第瞻仰。”康熙帝去過哪兒,乾隆帝一定會按圖索驥,親臨瞻仰。

還有,就是乾隆帝的其他目的。

比如,為了精神寄托。乾隆帝有很濃厚的漢文化情結,詩詞歌賦樣樣精通,頗有造詣。這樣,他很憧憬漢人的精神家園——泰山。《後漢書》記載:“中國人死者,雲魂歸岱山。”他每遊泰山,便有寄托。

比如,為了慶祝皇太後八十大壽。乾隆三十六年,是太後的八旬萬壽,普天同慶。乾隆帝大事張揚東巡事宜,修禦道,沿途點景,並親奉皇太後,浩浩****東巡泰山。此行,皇太後頒賜岱廟玉圭一件,以示太後隆恩;乾隆帝以花甲之年,親登泰山,滿足尊親之願。

比如,為了慶祝平定叛亂。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大金川土司索諾木出降,兩金川叛亂被平定,乾隆帝一麵大賞功臣,命畫50功臣像,圖形紫光閣;一麵宣布,三月東巡泰山,告祭岱廟,慶祝勝利。

等等,目的各不一樣。查閱史料,乾隆拜祭泰山,儀式隆重。由太常寺備祝版,用白紙黃緣墨書祝文,由輸林院撰擬;在東嶽神位前陳列:帛一、牛一、羊一、矢一、登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十、豆十、尊一、爵三,由山東巡撫預備…一切準備就緒,乾隆帝禦龍枹袞服,在內大臣、侍衛扈從之下,至廟內二門降輿,入中門詣拜位,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禮,上香,奠帛,獻爵,讀祝,致祭…

當然,僅僅是這些枯燥的繁文縟節,乾隆帝就沒那麽多興趣來山東了。更多的時間,他會寄情山水之間,遊弋大明湖畔。近代影視作品中,就有“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被演繹出來。經過考證,這個“夏雨荷”就是乾隆皇帝的黃氏嬪禦,由於美貌,遠近聞名,被乾隆帝惦記,於是,招來山東巡撫,玉成此事。黃氏女子進宮,被安排在坤寧宮,為了掩人耳目,便金屋藏嬌,最後封以儀嬪。

乾隆帝更會在美妙的風光中欣賞,作詩,抒懷,據統計,乾隆帝一生寫過二百多首與泰山有關的詩詞,或摩崖、或碑刻的也比比皆是。其中兩首詠景格律這樣寫道:

《詠五大夫鬆》

五鬆列峙泰山道,祖龍經錫大夫號。

後世因以稱秦鬆,其實秦鬆時已老。

疾風暴兩何時無,何時鬱菀何時枯。

曩日司工人補植,茲看磊砢龍鱗粗。

異哉名實誰賓主,實以名存今即古。

何不謂之舜五臣,肆覲於斯同律度。

《對鬆山詩》

岱宗窮佳處,對鬆真絕奇。

古心真得貌,變態不容思。

萬丈唯全碧,四時無改枝。

依稀佺羨輩,倚樹矚靈芝。

所以,乾隆帝東巡泰山的積極性大增,屢次前往。史料記載,乾隆帝先後於乾隆十三年、十六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十五年,11次巡行泰山;其中十三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和五十五年六次登頂,朝拜次數之多,崇祀規格之高,均創曆代帝王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