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兒”中禍事

乾隆十三年真是一個難過的坎兒年,乾隆帝失去了一位賢後,已經讓他痛不欲生;接著,朝廷內外又發生了很多不測事件,讓乾隆帝性情大變。

“剃頭”

清代,男人剃頭是一件非常大的嚴肅的事情。既不可以隨意發式,更不可以違製剃頭。

1644年,清軍入關,頒發剃發令,規定所有的男人盡行剃頭,削發垂辮。為了推進剃發進度,清政府嚴肅了這個製度: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所以,剃頭小事,變成了嚴肅的政治大事。

關於剃頭,清朝廷還有一個重要規定:國喪期間,百日之內,男人不許剃頭。可是,這個製度往往被破壞,因為100天之內,男人剃過頭發的部位:耳邊、頭頂等,會長出來,而且長出很長,就像每天都剃過的胡子一樣,顯得很不利落,也很不衛生。無論如何,要等100天之後再剃發,是個艱難的等待。所以,男人最怕遇到國喪期。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後崩逝,乾隆帝宣布進入國喪期,全國的成年男子不許剪發、剃發,要等到100天之後,才可以。《清高宗實錄》記載:“在京王公百官鹹縞素二十七日,百日剃頭。”同時,朝廷宣諭:凡是違製私自剃頭者,立即處斬!

看上去很嚇人的規定,聽起來毛骨悚然,一定沒人敢於鋌而走險了。可是,卻出事了,正在悲痛中的乾隆帝接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有人在百日內剃發了。

乾隆很吃驚,誰這麽大膽子,敢於拿生命開玩笑呢?難道他不要命了嗎?還是看朕不敢殺人呢?

報上來的居然是兩個官僚,違製在國喪期之內剃頭了。這兩個人,一個是山東沂州營都司薑興漢,另一個是奉天錦州府知府金文醇。乾隆帝得報,勃然大怒,氣血上湧。

他憤怒地進行了分析,這兩個膽大妄為的官僚,很明顯是知法犯法,因為朝廷早就已經公布下去了,各級官僚都已經得到了通知。他憤怒地想,如果是老百姓,或不懂法律,或沒有接到通知,還可以原諒,官吏就罪不可逭了。

在這個問題上,乾隆帝鑽進了牛角尖,他再加分析,薑興漢和金文醇之所以剃發,還可能是兩種原因:一是藐視法律,視大清律於不顧;二是蔑視帝王,瞧不起他這個滿洲皇帝。

這就很麻煩了,乾隆帝有了這樣一個認識,金文醇和薑興漢這兩個漢族官僚是必死無疑了。乾隆帝下令:押入刑部大牢,待下旨後處斬。

本來定死不移的事情,二人在大牢中合上了雙眼,靜等斬首的到來。可是,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不測事件,二人居然有了轉機。

有一個比薑、金大的很大的官僚剃發了,這個人乃一品大員!他就是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在百日國喪期內,周學健居然帶頭剃發了。這個消息被報到乾隆帝那裏,乾隆帝的反應是“驚訝”。他認為,一品大員做出這等事情,不僅僅是有違國法,簡直就是喪心病狂!這也難怪金文醇、薑興漢敢於違製剃頭了。於是,乾隆帝決定,不殺金文醇和薑興漢,先殺了周學健,以儆效尤。

可是,接下來,乾隆帝又接到了奏報,這個奏報簡直震瞎了他的雙眼:湖廣總督塞楞額違製剃頭了;不僅如此,他所管轄的湖南巡撫楊錫紱、湖北巡撫彭樹葵也紛紛違製剃頭。

乾隆帝氣暈了,他很不理解,塞楞額乃一介滿臣,最應該了解本族的規定。尤其是身為滿洲的一品大員,封疆大吏,最應該作出表率,才不負朝廷的信任,更會給漢臣做出榜樣。乾隆怒不可遏,決定先不殺周學健。

這樣,塞楞額首當其衝,被乾隆帝賜令自盡。因為一個小小的剃頭事件,一品大員丟了腦袋。楊錫紱和彭樹葵,則因為是漢人,又受到塞楞額的裹挾,決定從輕處罰,革去職務,效力贖罪。

至於周學健,則被押解刑部大牢,聽後皇帝處置。乾隆帝了解到他還有貪汙行為,數罪並罰,一樣被賜令自盡。

不孝之子

富察皇後大事發生,乾隆帝悲痛之間,發現了一個不好的苗頭:他的皇子們可能要蠢蠢欲動。為什麽呢?皇後的死,和皇子們之間有什麽關係嗎?

乾隆帝認為有關係。他覺得,皇後去世,皇後所生皇子也都已經去世,這樣,立嫡的願望就不會實現了。這樣,那些庶出的皇子們就會蠢蠢欲動,紛紛爭奪儲君,伺機盲動。於是,他開始細細觀察皇子們的動靜。

果然,乾隆帝發現了問題:排在最前麵的兩個皇子有問題。查閱乾隆帝諸子,排在最前麵的兩位皇子,一個是永璜,一個是永璋。

乾隆帝發現永璜不孝。永璜生於雍正六年五月,是乾隆帝為皇子時所生,為乾隆帝長子。永璜的生母為富察氏,是一名侍奉乾隆的漂亮宮女。年輕的乾隆很喜歡富察氏,與之還生育了一個公主,很可惜,富察氏不長壽,在雍正十三年七月,他繼位的前一個月,富察氏病死。乾隆即位後,於元年追封她為哲妃,乾隆十年,再追封其為哲憫皇貴妃。

不過,大阿哥永璜並沒有因此而忘乎所以,他清楚,皇儲不屬於自己,盡管自己年長,可是,生母不在,在複雜多變的後宮中,是很難爭得一席之地的。尤其是富察皇後健在,她所生皇子,必是將來的接班人。

富察皇後去世後,靈柩由山東德州起運,乾隆帝親自護送。永璜接到聖旨,前往天津運河口岸迎接皇後靈柩。結果,在這出事了。

乾隆帝觀察了永璜的舉動,認為他有問題:“茫然無措,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按照乾隆的說法,永璜舉動不孝,禮儀不周。專家考證,永璜拜謁富察皇後棺柩的時候,應該是沒有放聲大哭,或根本就沒有哭泣。

乾隆帝生氣了,他怒斥永璜,說父母同去山東,父親回來,母親沒有回來,你就不傷心嗎?你也已經21歲了,這點兒人倫天理你都不懂嗎?

於是,乾隆帝對永璜“切責之”,什麽難聽的話都說出來了。永璜先是感到莫名其妙,接著是痛徹肺腑,感覺十分地委屈。

乾隆帝並沒有罷休,他認定,永璜“不孝”,罪在老師,是他的師傅們沒有盡到職責。於是,永璜的老師遭到了懲處,主要是和親王弘晝、大學士來保、兵部侍郎鄂容安,被罰俸祿三年。

乾隆帝餘怒未消,回京之後,又發現皇三子永璋不孝。永璋乃蘇佳氏所生。蘇佳氏為漢女,是乾隆為皇子時的藩邸舊人,由於長相俊美,很是得寵,為乾隆帝生育了兩子一女。永璋生於雍正十三年五月,富察皇後去世的時候,他已經14歲了,他的生母蘇佳氏尚健在。

乾隆帝這次是兩個皇子一起打。他先打擊永璜,說他該上班上班,毫無悲戚之情,這像21歲人應該幹的事兒嗎?接著,打擊永璋,痛斥道:“你也已經14歲了,皇後去世,你毫無知識,連一點兒人子之道都不懂,豈有此理!”

永璜和永璋,這兩個最年長的皇子,莫名其妙地被乾隆帝一陣斥責,尤其是被定論為不孝之子,真是打擊巨大。不僅如此,乾隆帝幾乎是失去了理智,居然向滿朝文武宣布:“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也就是說,永璜和永璋沒有接班的機會。

太悲催了,永璜和永璋感到莫名地委屈,心中抑鬱,不僅丟了顏麵,前途也沒有了。這樣,他們委曲求全,在皇宮中抬不起頭來,均壽命不永。永璜在兩年後去世,年僅23歲。永璋則在母妃蘇佳氏去世一個月後,黯然去世,年僅26歲。

瀆職

乾隆帝認為,富察皇後的大喪,既被宣布為國喪,國家就進入了國喪期,全國致哀,各部門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地開展悼念活動,畢竟國家機器職責分明,定不會出現任何差錯。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件,不僅令乾隆帝驚詫不已,就是我們今天看來,都不可思議。

一是官員“請假”,不到現場。

富察皇後病逝,全國治喪,職能部門會通知到各個省份。這樣,不要說官員,就連小孩子都會知道,可是,卻有許多官員裝聾作啞,不想參加悼念活動。

有的官員裝病。比如鑲藍旗漢軍李坦,爵秩崇高,居然做到了伯爵。他接到參加富察皇後的通知後,趕緊請假,說我病得很重,去不了。乾隆帝看到“請假條”,先是很生氣,接著,便命令禦前大臣把李坦抬進宮,看看他究竟多嚴重。李坦慌了,趕忙令大夫給自己紮上了很多銀針,企圖蒙混過關。乾隆帝一眼識破,憤怒地下旨:“革去李坦伯爵,永不敘用。”

也有的官員虛情假意。乾隆帝認為,大清王朝乃愛新覺羅家族的天下,皇帝的喪事,不僅是家事,更是國事,朝廷上下大小官員,都應該積極參與,盡心盡力,就像生身父母病逝一樣。可是,乾隆帝發現,很多官員糊弄朝廷,根本沒有誠意。

比如福建巡撫潘恩渠,身為封疆大吏,對皇後大事卻一直觀望。得到大喪的通知已經好幾個月了,卻遲遲不上折子,表示心意。直到十三年的六月份,都已經過去了三個月,接近百日禮了,才假模假樣地上了個折子。

一般來講,這個“心意”有兩層,一要問候皇上,安慰其節哀;二要叩見大行皇後梓宮,表達悲情。各地的官員,隻要有資格上折子的,都要這麽做。而皇帝呢,看到這些折子,往往會大發慈悲,要這些官員各在崗位上行禮就可以了,不必長途跋涉,前來治喪。

乾隆帝看到潘恩渠“遲到”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燒,他大罵道:“這還是大清的臣子嗎?簡直喪心病狂!”尤其令乾隆帝惱怒的是那些滿洲官員,也如漢臣一樣,漠不關心,好像根本沒發生一樣。乾隆帝大罵道:“白白接受了國家的恩澤,枉為君臣之義。”

為此,乾隆首先重重處置了那些滿洲官員,尤其是四名總督、四名巡撫遭到免職、降級的處分。至此,渙散的官場一下子緊張起來。

二是各個職能部門瀆職懈怠。

麵對富察皇後大事,京師的各相關部門,理應快速行動起來,有條不紊地開展活動。可是,乾隆帝卻發現,各個部門不僅行動遲緩,而且漫不經心,漏洞百出。

關鍵詞翻譯出大錯。清朝的國語是滿語,但由於漢人占絕大多數,漢文自然是公文的主體。所以,各部門行文的時候,一般是先漢後滿,將漢文譯成滿文,富察皇後的冊文就要走這樣的程序。結果出事了,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在所進冊文中,居然將“皇妣”翻譯成“先太後”,等於將富察皇後抬高了一個輩分。如此大錯,讓乾隆帝怒火中燒,下令革去阿克敦職務,下刑部大牢,斬監候。

光祿寺不盡職盡責。光祿寺負責祭祀禮儀中的桌案準備,職責分明。可是,乾隆發現,光祿寺漫不經心,準備的各種桌張不潔淨。他用手一拭,上麵居然有灰塵。結果,光祿寺卿、少卿數人被降職處分。

工部官員漫不經心。在喪事職責中,工部負責製作冊寶。冊,就是冊頁,上麵書寫或雕刻著讚美富察皇後的文字,滿漢對照;一般為三種質地,有絹、清玉、檀香木等,用途不同,地點不同,質地各異。寶,就是諡寶,正方形印麵,交龍鈕,上麵雕刻著富察皇後的諡號,滿漢合璧;也是三種質地:絹、青玉、檀香木。乾隆帝發現,工部準備的冊寶粗鄙不堪,非常不雅。大怒之下,給予工部官員降級處分。

禮部官員糊塗至極。實際上,皇後大事中,禮部任務繁重,幾乎所有的禮儀、程序都由禮部製定,並負責實施。可是,乾隆帝發現,在行禮程序和儀注中,居然沒有標注出王公行禮之處。於是,乾隆帝下旨處分那些糊塗的官員。

至此,乾隆帝開始反思。各個部門如此怠慢、糊塗,幾乎沒有一個部門辦事認真,程序迅速準確,是不是體製出現了問題呢?他決定,要以富察皇後大事為契機,痛加整頓官場,以期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