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技巧

皇太極在工作中,不僅狀態極佳,而且效率很高,幾年的功夫,國家實力大大加強,備受世人矚目。那麽,皇太極憑的是什麽,今天總結起來,就是工作技巧,他有很好的工作技巧,憑此提高了工作效率。

善於用計

皇太極用兵如神,很少打敗仗,幾乎是常勝將軍,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善用兵計”。對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來說,都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皇太極也是一樣。他在對外作戰中,把書本上學來的兵計活學活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皇太極心目中,最大的敵人就是明朝,隻有打敗明朝,才能實現他的建國夢想。為此,他開動腦筋,提出了“和談”與“自固”的策略,就是對明朝打出和談的幌子,以友好的麵目,來麻痹明朝對他的警惕心理,乘勢發展自己,一旦時機成熟,再徹底撕破和談的麵紗,打敗明朝。

在與明朝的鬥爭中,皇太極反複使用兵計,歸納起來,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是“借刀殺人”。

前文已經講過,皇太極在征明的過程中,腹背受敵,前有袁崇煥,後有毛文龍。這兩個人中,袁崇煥足智多謀,曾經打敗了他的父汗努爾哈赤,是皇太極的心腹大患,必須除掉。毛文龍擁有重兵,手握崇禎帝的尚方寶劍,不時騷擾皇太極的軍隊,也成為後金的心腹大患,必須予以除掉。

可是,皇太極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做到。於是,他開動腦筋,采用借刀殺人的辦法。先刺激袁崇煥,假意答應袁崇煥,與之議和,實現他向崇禎帝承諾的“五年複遼”目標。當袁崇煥上鉤以後,向他提出條件,必須殺了毛文龍,表示誠意。袁崇煥上當了,毛文龍死於他的刀下。接下來,皇太極再用計,入圍燕京,調袁崇煥入關勤王,再施用“反間計”,離間崇禎帝和袁崇煥之間的關係,崇禎帝中計,認為袁崇煥是奸細,是叛徒,便殺了他。

二是巧用戰術。

比如,在天聰五年,大淩河戰役中,皇太極就憑借多種戰術取勝。

“引蛇出洞”。大淩河的明朝將領祖大壽,堅守不出,皇太極束手無策,於是,他命令八旗兵化妝成明朝援兵的樣子,前往大淩河救援祖大壽。祖大壽果然上當,率兵出城,遭到八旗兵的伏擊。

“八麵埋伏”。為了解大淩河城之圍,明朝派出各路援軍,支援祖大壽。皇太極一麵派出八旗兵,正麵與之交鋒,一麵在明朝援兵經過的各個路口設下埋伏,等他們經過的時候,殲滅他們。為此,明朝援兵將領吳襄、張洪謨、楊華征、張吉甫、王之敬等都中了他的埋伏,吃了大虧。

比如在天聰八年的“入口之戰”中,皇太極采用了另外一個戰術,那就是“避實擊虛”。他親自率領大軍,避開明軍實力雄厚的山海關,而選擇了相對薄弱的宣府和大同,從兩處破關而入,采用的就是這個戰術。

比如天聰元年,對察哈爾林丹汗用兵,皇太極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為了徹底打敗林丹汗的察哈爾部,皇太極積極爭取林丹汗的對立麵,一個是奈曼部,一個是敖漢部,皇太極向他們頻送秋波,要求建立友好關係。兩個部落的首領求之不得,並且表示要率眾歸附後金。皇太極熱烈歡迎,歸附的人越來越多。這年底,另有喀喇沁部、鄂爾多斯、阿巴亥、阿蘇特、喀爾喀也有歸附之心,他們聯合組成了10萬大軍,阻擊林丹汗的4萬大軍,取得全勝。這一切,都是皇太極“分化瓦解”的成果,為日後徹底擊垮林丹汗奠定了基礎。

比如崇德五年,對索倫部首領博穆博果爾,皇太極采用了兩個策略,一個是“聲東擊西”,一個是“虛張聲勢”。皇太極先恫嚇博穆博果爾,說要向北進軍,抓住他,嚇得博穆博果爾倉皇北逃,實際上,皇太極早就暗中派出希特庫、濟席哈率軍從蒙古北邊追擊,博氏中計北逃,正好鑽進希特庫的圈套之中,束手被擒。

此外,皇太極每當派遣大軍出征之時,隻要他不親自帶兵,都要麵授機宜,親自教授兵計,要求將帥靈活多樣地用兵計取勝。同時,皇太極還廣泛征求計策,以期百戰百勝。比如,崇德五年,對於明朝在關外的堅城錦州,皇太極就采納了張存仁的策略:“鼓勵三軍士氣,堅持圍困之策”。張存仁主張長期圍困,打持久戰,皇太極采納了他的建議。

善於用人

皇太極做事非常認真,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不管做什麽事情,他都要身先士卒,通過自己的作為,給官兵做出表率。

比如策劃“反間計”,《清太宗實錄》中就留下了清晰的記錄。皇太極親自登台表演,這在曆史上是罕見的事情。作為汗王,皇太極親自出馬,親自授計,終於使崇禎帝中計,假借其手殺掉了袁崇煥。再比如大淩河之戰,皇太極更是身先士卒,身穿厚重的鎧甲,率領二百名親兵,飛馬過河,直接衝向敵陣。

但是,作為優秀的統帥,皇太極更加明白,並非事事事必躬親,否則還不把人給累死嗎?最關鍵的,要知曉用人,善於用人。關於用人,統治者都是很重視的。皇太極作為最聰明的一代帝王,更是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建設。看看皇太極是怎麽做的。

首先,他很好的利用了漢人。

在皇太極信任的大臣中,有一個漢人最為引人注目,就是範文程。範文程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投靠了後金,可是,他的一身才華並沒有被很好地利用,他足足做了八年冷板凳,無人理睬。範文程真正被重用,是在皇太極上台以後,對他信任有加,幾乎是言聽計從。而且每逢諸臣議事,若範文程不在場,皇太極必定先問:“範章京知否?”每當群臣意見不一議事不決的時候,皇太極就說:“何不與範章京商議一下?”隻有當眾臣下說:“範文程已經同意。”皇太極才最後批準。有時,如果範文程生病沒上朝,皇太極甚至會將一些事情延後,等範章京病好後再作裁決。後來,凡是範文程起草的文件,他不再過目便予批準,他說:“我相信範章京不會出錯。”就此,範文程成了真正的大章京。君臣二人私下的關係也極為親密。皇太極經常將範文程召入宮中議事,二人經常一坐就是幾個時辰。有時,範文程深夜剛剛離開皇宮回家躺下,皇太極又派人來請範章京進宮議事。

其次,皇太極很好的利用了敵人。

在皇太極的功臣中,有很多曾經是他的敵人。比如洪承疇和祖大壽,這兩個明朝將領,洪承疇與皇太極曾經有過生死對決,洪承疇被俘虜後,皇太極非常愛慕他的才華,幾經周折,才收降他。至於祖大壽,更是具有傳奇色彩,先是在天聰五年的大淩河之戰中詐降皇太極,接著在10年後的崇德五年,又與皇太極在錦州決戰;可是,皇太極非常愛惜祖大壽的才幹,足足等了他10年的漫長時日,最終收降了祖大壽。

除此之外,皇太極還接收了明朝的三員大將,一個是孔有德,一個是耿仲明,一個是尚可喜。這三個人都曾經是明朝的邊關將領,擁兵自重。他們仰慕皇太極的英明,便紛紛起義,投靠皇太極,皇太極大喜過望,最主要的是沒有讓這些人失望。不僅被封以王爵,孔有德被封恭順王,耿仲明被封懷順王,尚可喜被封智順王。皇太極出征打仗的時候,這些投誠的漢王都隨軍前往,為皇太極效力。

再次,皇太極很好地利用了“下人”。

皇太極用人惟賢,他曾經說過:“朕惟圖治,以人才為本,人臣以進賢為要。”反映出皇太極用人的原則,既要用人,還要用賢人。而且,皇太極用人不講出身。如果有才華,就是奴才下人出身,他也不拘一格。比如,寧完我,曾經是薩哈廉的家奴,因為他通文史,皇太極曾經親自麵試,破格錄用,成一代名臣。

皇太極選人用人的方法也很值得借鑒。

一是大臣推薦。推薦是最直接的辦法,可是,由於人為操作,就會滋生腐敗。怎麽辦呢?《東華錄》記載:“薦舉不實,請定功罪連坐法”。就是如果大臣薦舉了賢良之才,有功受表揚;如果薦舉了庸才,那就將大臣連同庸才一起受到處罰。

二是考試。考試取才是漢人政權行之有效的做法,皇太極借鑒了這一做法。天聰三年九月初一日,後金滿蒙漢知識分子首次進京趕考,天聰八年三月,又舉行了第二次考試,大批人才被發現並錄取使用。

三是自薦。皇太極號召那些有才華的人要自我推薦,可以上書自陳。皇太極說,人才不怕多,金銀財寶用過就沒了,可是得到一個可靠人才卻對國家有無窮的作用。所以,皇太極不肯漏掉一個人才,對那些沒人推薦的,又沒機會考試,或考試落榜的人才,可以讓他們自我推薦,擇優錄取。

四是重用一線人員。皇太極所處的時代,正是戰爭殺伐的年代,皇太極所用人才必然會帶有時代的特征。皇太極就非常重用那些有戰功而又地位低下的人,甚至於重用一線的士兵。比如,天聰三年,皇太極就看中了一個小卒薩木哈圖,他僅僅是一名士兵,可是在攻打遵化城的時候,他作戰勇敢,第一個登城殺敵。皇太極非常重用他,不僅賞給了他世襲的職位(備禦),賜予巴圖魯的稱號,還給予大量的物質獎勵,使得這個薩木哈圖受寵若驚。皇太極的這種做法,激勵了廣大低級士兵,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勇立戰功。

善於改革

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後金麵臨著很多困難:宗室之間的內部矛盾,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與朝鮮、蒙古、明國之間的周邊矛盾,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怎麽辦呢?新主皇太極陷入了沉思。

皇太極是最聰明的智慧之王,他馬上就意識到必須改革舊有體製,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可是,改革就意味著對過去的“背叛”,而過去的事情是父汗努爾哈赤製定的;改革還意味著對現有體製的變革,意味著權利和利益的再分配。皇太極必須克服這些矛盾,戰勝自我,才能夠順利進行改革。

事實證明,皇太極很快進入角色,他破釜沉舟,對舊有體製進行了徹底的革命。

首先是政治體製改革。

政治體製中,最需要改革的就是滿漢關係。努爾哈赤時期,為了滿族一小部分滿洲貴族的需要,把那些俘虜的明朝士兵和征服的遼沈之民,悉數變成奴隸,供其役使。滿漢之間是緊張的主奴關係,兩個民族之間勢同水火,有的漢民向滿族居住區的井中投毒,甚至在街上走路時,漢民會突然襲擊滿洲人。為此,努爾哈赤曾經製定製度,要滿洲人提高警惕,防止漢民偷襲。這就是皇太極繼位時,所麵臨的緊張的滿漢關係。

對此,皇太極進行了改革。

一是提高漢人的政治地位,他規定:“滿漢之人,均屬一體,凡審擬罪犯,差徭公務,毋致異同。”說的再清楚不過了,滿漢地位一樣,沒有高低貴賤。

二是解放奴隸。努爾哈赤時期,漢人被編入滿洲旗下,成為滿洲人的奴隸,供其役使。皇太極改變了這一製度,解放了漢民的奴隸身份,與滿洲人分開居住,恢複了他們的自由。

三是給予漢奴一定的權利。皇太極重新製定了《離主條例》,就是對那些荒**無道的滿洲主人,漢奴可以控告他們,也可以選擇離開。同時,皇太極對那些逃跑的漢奴也放寬了政策,過去,漢奴一旦逃跑,抓住就是處死,這次改變了,即使逃跑,也不會處死,進行嚴肅的教育,或者不許他們再回到後金,僅此而已。

其次是官製改革。

皇太極深知本民族曆史相對較短,製度建設上不如漢人久遠,便學習明朝製度,改革以前不成熟的官製,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官製。天聰三年,設文館,負責兩項隻能:翻譯漢文典籍,以資借鑒;記注本朝政事,總結執政得失。天聰十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包括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各有職責,內國史院,負責當朝的帝王起居、撰擬詔令、纂修實錄等等事宜;內秘書院負責各衙門文奏往來和外藩往來書信的撰寫;內弘文院負責負責注解曆代帝王得失,為皇帝講經說史。各院設大學士,由滿蒙漢大臣中佼佼者擔任,其職責類似於宰相。天聰五年,皇太極設立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明確了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崇德元年,再設督察院,負責監察各個部院包括皇帝的得失;崇德三年,又設立理藩院,專門負責蒙古事物。至此,大清朝基本形成了內三院、六部和兩院,也就是所謂的“三院八衙門”,各設官員,各司其職,而皇太極總領於上,大權集於一身。

再次是皇權的改革。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不幸病逝,皇太極被推舉繼位稱汗。可是,努爾哈赤早就規定是集體執政,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所以,皇太極繼位當天,就率領諸貝勒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行三拜禮,對他們三位不以臣禮相待,而以兄弟之禮相待。這很好理解,三位是努爾哈赤時期的大貝勒,位序都在皇太極的前麵。三大貝勒在朝見群臣的時候,也是並列而坐。不僅如此,三位還是大權在握的旗主:代善是正紅旗、鑲紅旗的旗主,阿敏是正白旗的旗主,莽古爾泰是正藍旗的旗主。這樣,皇太極做事,決定事情很難,達不到乾綱獨斷的程度。麵對政令不通,權利分散的局麵,皇太極進行了改革:

一是設立部院,主要是設立六部,每個部院中有專門的承政管理事務,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剝離了三大貝勒的權利。因為六部對皇帝直接負責,等於強化了皇權。

二是改變“四神並尊”為“南麵獨坐”。四神就是四大貝勒,共同麵南背北,共同理政,皇太極隻是一個領頭人而已。為此,皇太極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實現“南麵獨坐”。

天聰四年,皇太極以阿敏曾經屠戮永平等四城平民為借口,定大罪十六條,將阿敏幽禁。天聰五年,皇太極以“禦前露刃罪”,革除莽古爾泰大貝勒爵位,天聰六年,莽古爾泰暴亡。三大貝勒之中,僅僅剩下一個大貝勒代善了。

皇太極為了實現南麵獨尊,扳倒代善,於天聰九年找了一個借口,就是代善款待皇太極非常討厭的莽古濟格格,於是,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嚴厲申斥代善,使得代善無地自容,從此閉門思過,權勢大減。到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的時候,代善被迫向皇太極立誓:“自今以後,若不恪守忠貞,殫心竭力,而言與行違,又或如莽古爾泰、德格類謀逆作亂者,天地譴之,讓代善不得善終。”這樣,代善再也不敢與皇太極平起平坐,皇太極徹底實現了南麵獨尊。

三是棄汗稱帝。皇太極最大的變革,莫過於他敢於棄汗稱帝。實際上,雖然在天聰九年他實現了南麵獨尊,但是畢竟還是汗王,與明朝的帝王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皇太極非常羨慕明朝的帝王,羨慕皇權的集中。所以,當他得知多爾袞獲得了傳國玉璽,漠南蒙古歸入後金版圖的時候,他接受了重臣的“勸進”,棄汗稱帝。這樣,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南麵獨尊”的成果,而且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使他真正實現了乾綱獨斷。

最後是改革後宮製度。

一個成熟的王朝,必然有成熟的後宮。努爾哈赤稱汗時期,就沒有成熟的後宮,他的女主人還成為“福晉”,到後來,才有“大妃”的稱謂,很不正規。崇德元年,皇太極棄汗稱帝,便改變這一現狀。

這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仿明製欽定後妃名號,並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冊封哲哲為國君福晉,居清寧宮;冊封海蘭珠為東宮大福晉,居東關雎宮;冊封娜木鍾為西宮大福晉,居西麟趾宮;冊封巴特瑪·璪為東次宮福晉,居東衍慶宮;冊封布木布泰為西次宮福晉居西永福宮。清代的後宮製度以此為藍本,逐步成熟起來。

總之,改革使得皇太極獲益匪淺;改革也使一個新興政權從隨意走向規範,從弱小走向強大,為大清入關,定鼎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