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詐

皇太極黃袍加身,棄汗稱帝了,看上去風光無限。可是,美麗的光環下麵,隱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或可說是其中有詐。比如帝號前麵的美稱,比如塗改國號為“大清”,比如“偽撰”民族名號為“滿洲”,等等。人們不禁要問,皇太極究竟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帝稱有詐

進入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的腳步匆匆。

天聰十年正月初一日,皇太極借助元旦日拜祖,告白的話語中,表達了他的雄心壯誌;同時,各位貝勒大臣也進一步表達了忠心。

三月二十二日,邊外蒙古49位貝勒向皇太極獻禮,表達了支持皇太極稱帝的忠心。

三月二十六日,投降皇太極的漢官都元帥孔有德、總兵耿仲明等上書皇太極,表達擁護他稱帝的忠心;並議定四月初八日,給皇太極上尊號。

四月初八日,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嶽托、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等宗室貝勒,推舉多爾袞為代表,上“滿洲勸進表”;科爾沁土謝圖智濃巴達理上“蒙古勸進表”;都元帥孔有德上“漢人勸進表”,各自宣讀,各自代表不同的民族和階層,表達出擁戴皇太極稱帝的忠心。這些表文雖語種不同,但內容卻是一樣的。漢文是這樣的:“恭維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當天下混亂之時,修德禮天,逆者威之以兵,順者撫之以德,寬溫之譽,施及萬方。征服朝鮮,混一蒙古,更獲玉璽,內外化成,上和天意,下協輿情。以是臣等仰體天意,敬上尊號。一切儀物,具已完備,伏願俯賜俞允,勿虛眾望!”

皇太極看了大家的表演,滿蒙漢各個民族的代表都齊全了,是時候了。他心花怒放。最終,大家議定,崇德十年四月十一日,舉行稱帝登基大典。

對於皇太極來說,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太重要了,這一天是他盼望已久的大日子,滿朝文武都擁戴他稱帝。所以,他太緊張了。

人們都想知道,皇太極稱帝,究竟是什麽樣的一種場麵呢?

首先,皇太極粉墨登場,率領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上天宣誓,讀祝文;接著,皇太極升坐在金椅之上,倍顯尊貴;接下來,眾貝勒分列左右:多爾袞和巴達理列於左班,手捧寶一;嶽托和額哲列於右班,手捧寶一,分別進上寶文,宣讀表文,尊皇太極為“寬溫仁聖皇帝”,建國號為“大清”,改“天聰”年號為“崇德”。

在這個隆重的場合下,皇太極一下子由天聰汗變成了“寬溫仁聖皇帝”。

可是,這個稱號並不讓人信服,給人的感覺是虛假的,因為文武百官給他上的這個稱號有虛假的成分。

就是這“寬、溫、仁”三個字,體現了虛假。皇太極繼位之後,四向開張:征蒙古,征索倫,征朝鮮,征明朝,到處殺伐。當他一次次突破長城防線,進攻明朝的時候,攻城略地,殺人無算;當他大軍壓境朝鮮境內的時候,兵臨城下,豪橫傲慢,無情地欺淩弱小國民。種種跡象表明,皇太極所接受的“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完全是欺世盜名。他的大臣不信,他的子民不信,他的敵人不信,就連他自己也會感到其中的虛假。

國號有詐

民國清史大家蕭一山先生在《清代通史》中這樣說:“金號塗改之原因,皇太極何為而塗改國號耶?”明確提出了皇太極塗改了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國號。

皇太極塗改的後金國,實際上就是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萬裏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的情況,按照日本專家稻葉考證,當時的稱謂:“稱曰‘金國’,又曰‘後金之汗’。”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稱為“金國”,實際上又叫做“後金”。為什麽會稱為“後金”呢?

曆史上,曾經有過金國。金朝(1115—1234年)是中國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1125年金國滅遼朝,兩年後再滅北宋,貞元元年(1153年),金國第四位帝王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金國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1234年,金國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金國滅亡。

所以,努爾哈赤建元稱汗,雖然也稱為“金國”,但在稱謂上與曆史上的金國名號重複了,也就隻好叫做“後金”了。

按理說,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之位,稱為“天聰汗”,國號仍然沿襲稱為“大金”。可是,為什麽蕭一山說他塗改了國號呢?

因為皇太極稱帝後,在此問題上做了兩個改變,一是改變了年號,由之前的“天聰”改為“崇德”,稱為清朝所有皇帝中,唯一一位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二是改變了國號,將之前的“大金”改變為“大清”,國號由此發生了質的變化。

要說皇太極改變國號,也沒什麽見不得人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對之前的國號進行了塗改,在文獻上,在牌匾上,盡行塗改,力圖抹掉之前稱為“後金”的曆史。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原來,“金國”這個稱號漢人很忌諱,也就是很排斥。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大肆焼殺擄掠,百姓深得其苦。同時,金軍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不僅導致北宋的滅亡,還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嶽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這段曆史,皇太極是了解的,他很擔心明朝的漢人們會把他當做當年的金國皇帝,那樣他就成了孤家寡人。於是,他以親民的形象稱帝,稱為“寬溫仁聖皇帝”,年號改為“崇德”。他企圖通過這種做法,贏得明朝漢民的好感,讓中國大地上所有的漢民都支持他,擁護他。

所以,皇太極要塗改之前的“大金”國號,他要世人徹底忘掉之前的稱謂:碑匾上,文獻上,統統改掉。盡管做了很多努力,還是沒能塗改幹淨,人們仍能通過各種渠道,找到大金國的稱謂的蛛絲馬跡。

那麽,皇太極修改的“大清”國號到底有什麽特別的含義呢?史學家考證,有如下幾種說法:

一是方向的含義。這是乾隆皇帝的說法。乾隆帝認為“大清”就是“大東”,而東方的顏色是青色,轉音為“清”。

二是肅清的含義,在清朝文獻中,經常看到“廓清天下”這樣的詞匯。

三是諧音。指的是“金”與“清”兩個字的諧音。有專家認為,“大金”的滿文就是“大清”:“漢人稱‘大金’天聰年,其滿文即‘大金’字樣。”

四是與一個傳說有關,這個傳說就是中國遠古時代的少昊傳說。少昊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的西方天神,五帝之一;關於他的名號,有說金天氏,又號青陽氏,取其中“青”字,音轉為“清”。還有一種說法,有人認為少昊金天氏的父親名字是“清”。

族名有詐

皇太極上台之後,還做了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那就是隱瞞了自己民族的來源。

清史大家蕭一山說:“所謂滿洲者,實係皇太極稱帝後之偽撰。”明確指出了滿族這個名號是皇太極偽造的,之前沒有這種說法。

那麽,皇太極之前的滿洲究竟叫什麽呢?他又為什麽要偽造這樣一個名字,作為自己出身的民族呢?

首先,皇太極做了一件非常猥瑣的事情,他出爾反爾,讓人覺得他做事毫不謹慎,很是好笑。

天聰九年十月,皇太極下旨,說了這樣一段無厘頭的話:“我國原有滿洲、烏喇、葉赫、輝發等名,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諸申乃席北超墨勒根之裔,與我國無涉。今後一切人等,隻許稱我國滿洲原名,其各旗貝勒所屬人員,勿稱為某旗貝勒家諸申!”

皇太極在這段話中,笑話一些人稱滿族人為“諸申”,說他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滿洲,從來就沒有叫過“諸申”。什麽是“諸申”呢?蕭一山先生考證,諸申就是女真的意思,也就是說滿洲的前身是女真。可是,皇太極極力否定這種說法。

曆史證明,滿洲的前身就是女真族。

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開始稱“女真”。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女真”一名最早見於唐初。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並驅逐契丹的統治,建立金朝,國號為“大金”。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女真人被元朝政府統轄。元朝在鬆花江下遊和黑龍江設轄區,統治女真人。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1615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史稱後金。這就是女真人的曆史。皇太極繼位稱汗之時,也不否認自己的民族名號,承認自己是女真人的後裔,也自稱“金國汗”。

其次,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公開考證了本民族的出處。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明發諭旨:“我朝肇興時,舊稱滿珠,所屬曰諸申,後改稱滿珠,而漢字相沿,偽為滿洲,其實即古肅慎,為諸申之轉音。”

乾隆皇帝真是太明白不過了。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滿洲這個民族的來源,就是女真人的後裔,是對皇太極早年偽造史實的徹底更正。

曆史證明,皇太極之所以極力否定曆史,否定自己是女真人的後代,就是想告訴人們,他的民族和女真人無關,也就是和金國無關。曆史上,金國的女真人曾經侵犯漢族人建立的宋朝,屠殺過漢人。皇太極稱帝之後,為自己入主中原統治漢人做好了準備,當然希望給漢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所以,漢族人懼怕的女真人的名號是要更改的。這就是皇太極偽造曆史的真相。

那麽,皇太極為什麽選中“滿洲”這個名號呢?有幾種說法:

一是佛教的含義。佛教中,釋迦摩尼的老師就是曼珠室利,而“曼珠”和“滿住”又是諧音,滿住就是“滿洲”的民族來源。

二是地名的含義。有人認為,皇太極之所以更名為“滿洲”,因為“洲”字很像地名,於是相沿而用。

三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有專家考證,滿洲的發音,與“文殊”也很接近,“文殊”則是文殊菩薩的簡稱。文殊菩薩對於清朝皇帝來說太重要了,一則富有智慧和力量,可以征服四方;二則菩薩善良,百姓歡迎,容易接受;三是帶有神秘色彩,這恰恰是皇太極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