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

皇太極稱帝,需要方方麵麵的條件,隻有條件成熟,才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可是,當時的政治局勢異常複雜,宗室中甚至有反對的聲音。正當皇太極迷茫之時,一個叫薩哈廉的人給他解了圍,這是他意想不到的事情。

逆向思維的侄兒

皇太極是個雄心勃勃的大汗,他不滿足僅僅稱汗,他也想像明朝皇帝那樣,高坐於寶座之上,麵對文武百官,成一代帝業。他就多次表達過這樣的想法,所以,皇太極把明朝列為首要敵國,準備取而代之。

可是,由大汗轉為皇帝,這期間有太長的路要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其中,人這一關就必須過去,得有人擁護他做皇帝呀。文武百官會擁護他由大汗而轉成皇帝嗎?

很可惜,皇太極的心思沒人讀懂。他的那些文武百官,要麽莽撞地亂表態,說他有天子之相,可以馬上稱帝;要麽木訥無語,就他稱帝之事一言不發,不表態。皇太極很不隨心,心裏這個急呀,誰人知我心呢?

令皇太極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他並不喜歡的人發聲了,這個人就是他的侄兒薩哈廉。

說到薩哈廉,皇太極並不陌生,他是大哥代善的兒子,排行第三,要說薩哈廉與皇太極之間不會產生多大的默契,從兩點可以說明:一是輩分不和,薩哈廉是皇太極的侄兒,年齡相差12歲,兩個人之間不會有什麽默契的話題;二是受其父代善的影響,代善與皇太極之間的矛盾心照不宣。

努爾哈赤時期,褚英的太子之位被廢掉之後,代善成為努爾哈赤心目中的接班人、皇太子,這就與雄心勃勃的第八子皇太極產生了矛盾和對立。為此,專家考證,皇太極參與了一個事件,這就是代善與大妃“紅杏出牆”事件,使其失去了信任,皇太子地位被動搖。從這個意義上講,皇太極與代善存在矛盾,那麽,代善的兒子薩哈廉和皇太極之間就一定會存在矛盾,這是人之常情。

薩哈廉為此還真的受到過連累。天聰年間,薩哈廉的父親代善有一樁心願,他想娶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後,但是,蘇泰太後鍾情的人不是代善,而是自己的姐夫濟爾哈朗;加之蘇泰的姐姐剛剛去世,蘇泰太後更加願意嫁給濟爾哈朗,因為這更符合當時的婚俗。在這件事上,皇太極支持蘇泰太後嫁給濟爾哈朗,是公允的。可是,代善對皇太極心懷不滿,不僅言語之間表現出來,還公然與心懷不軌的莽古濟格格打得火熱,這是做給皇太極看的。皇太極為此而非常生氣。

皇太極為此遣人質問薩哈廉,說你父代善公然與我作對,你薩哈廉身掌禮部,為什麽不阻止你父親的種種行為呢?除了申斥之外,皇太極還下令罰薩哈廉雕鞍馬5匹,空馬5匹,銀2000兩,奪兩牛錄屬人。

這樣的一種關係,薩哈廉會支持皇太極嗎?皇太極的結論是絕對不會支持。可是,令皇太極意外的是,薩哈廉具有逆向思維的特點,他非常支持皇太極。曆史資料中,記載了薩哈廉在曆史轉折的關鍵時刻,薩哈廉堅定支持皇太極的的史實。

第一次是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逝之後,誰來繼承汗位,大家最終鎖定了兩個人,一個是薩哈廉的父親代善,一個就是四貝勒皇太極。正當大家猶豫不決的時候,薩哈廉找到了他的父親代善,做了動員工作。《東華錄》記載:“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應速繼大位。”他的觀點很重要,在這個關鍵時期,為皇太極力挫群雄,繼承汗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就是天聰九年,皇太極獲得傳國玉璽,左耳躍動,他再次燃起事業的欲火,他要幹一番大事業,那就是棄汗稱帝。又到了曆史轉折的關鍵時期,皇太極有一個期盼,那就是誰能夠肩負起擁戴自己稱帝的大任,他在宗室中搜索者,這個人會是誰呢?

攻心術

皇太極說過這樣一段話:“薩哈璘為朕謀,開陳及此,實獲我心。”意思是薩哈廉幫助皇太極謀劃了一切,而且,懂皇太極心的人隻有薩哈廉,此外無他。看來,薩哈廉是皇太極的知己了。

薩哈廉之所以成為皇太極的知己,還因為他會攻心術,他用自己的智慧把皇太極的心給讀懂了。

薩哈廉知道,皇太極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稱帝。不過,皇太極的這個心思是盡人皆知的。關鍵是薩哈廉認識到,皇太極稱帝必須得“勸進”,王公大臣不勸他是不會稱帝的。怎麽勸呢?

薩哈廉先來個投石問路,他沒有貿然進勸,而是命令文館的官員希福、剛林、羅碩等上書,要他們勸皇太極稱帝號。希福等很懇切地上書,說明形勢,獲得了傳國玉璽,應該順應天象稱帝。

薩哈廉的這一試探,果然引皇太極出來表演,他連連揮手說:“不行不行,雖然得到了傳國玉璽,但是,統一大業還沒完成,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給拒絕了。

一般人認為,皇太極這麽堅決,定是真心的不想稱帝。但是,薩哈廉不這麽認為,他會攻心術,他知道皇太極在說謊,他心裏想什麽他知道。於是,他決定親自出馬。

薩哈廉帶著文館的官員,來到皇太極的麵前,再次上書,要求皇太極應天稱帝。不過這次,薩哈廉采取了迂回前進的辦法,他從兩方麵闡述了皇太極拒絕稱帝的原因,來為皇太極說話。

第一、我們做得不好。薩哈廉說,大汗之所以不願意棄汗稱帝,是因為我們做的不好,我們沒有盡心盡力,沒有讓大汗滿意,都是我們的錯。他反複檢討,好像做得真的很不好一樣。

第二、大汗有擔憂。薩哈廉指出了大汗的憂慮,那就是宗室中有不忠不義之徒,比如莽古爾泰和德格類兩位,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需要各位表忠心,讓大汗放心。

薩哈廉太懂皇太極了,他像個蛔蟲一樣,爬進了皇太極的肚子裏麵,了解了他的想法。皇太極聽了薩哈廉的陳述,心中大喜,他也會攻心術,所以,皇太極必然積極回應薩哈廉。

皇太極說:“薩哈廉說得很對,我之所以不稱帝,就像他說的那樣。但我也反複想了這個問題,稱帝這件事,不是我個人的事情,更多的是為了祖宗的事業,父汗創下的這點事業要有所發展。”皇太極說得真是冠冕堂皇。

薩哈廉和皇太極,這兩個極其聰明之人,互相攻心,產生互動。經過這番互動,大家一下子明白了,之前皇太極之所以拒絕稱帝,原來如此!

大家是明白了,接下來會怎麽做呢?皇太極很關心這個事情,實際上,他心裏很著急。

老子很被動

薩哈廉的攻心術,贏得了皇太極的高興,他歡天喜地,隻等條件成熟之後,棄汗稱帝了。

薩哈廉的做法,雖然使皇太極很高興,對眾位宗室王公來說,則顯得很被動。因為大家有的支持皇太極稱帝,也有的不一定支持,甚至是反對的也未可知。而薩哈廉的一番自我檢討,一番激勵勸進,搞的大家沒有退路了,必須支持,否則視為叛逆。所以,大家感覺很被動。

薩哈廉的父親代善也很驚訝,這個薩哈廉三番五次地向皇太極表忠心,事前也沒和自己商量,就自己擅自上書皇太極,搞的他很被動。按理,他身為當朝資曆最深、爵位最高的宗室,皇太極的哥哥,說話最有分量了。皇太極多麽想聽到代善的表態啊。

可是,這個風頭被薩哈廉搶了,代善感到很沮喪。

本來,早年汗位繼承的事,代善遭到兄弟們的算計(其中就有皇太極),遭到父汗的廢棄,就已經和皇太極之間產生了難以彌合的裂痕。努爾哈赤死後,代善雖然被迫支持皇太極繼位,彼此心裏也還是心存芥蒂的。

更讓代善感到被動的事又發生了。薩哈廉居然變本加厲,要求各位宗室貝勒們立下誓言,支持皇太極繼位稱帝。

這下子在宗室中炸鍋了,你薩哈廉算什麽東西?怎麽著也輪不到你來說三道四啊!他居然召集大家開會,提了兩點要求:一是表忠心,讓皇太極放心;二是發誓,立下誓言,最關鍵的是每個人要寫出書麵報告,交給皇太極。

可是,薩哈廉的旗號打得好,人家是為皇太極奔走呼號,誰敢於反對呢?要知道,這個時候出現不同的聲音,那可是叛逆之罪了。

關鍵是,這個時候的代善遇到了更尷尬的事情。什麽事情呢?就是皇太極不讓代善立誓,更讓人疑惑不解的是,皇太極也不讓薩哈廉立誓。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事出有因。

皇太極不讓代善立誓,是因為代善年紀大了,已經53歲了,立誓需要下跪,太不適應了;更重要的還有一點,代善是皇太極的哥哥,哥哥給弟弟下跪,多少有點兒難為情,加之,代善位高權重,曾經一度與皇太極平起平坐。皇太極思慮再三,何不給代善一個麵子,免去他下跪立誓的程序呢。

可是,皇太極為什麽不讓薩哈廉立誓呢?要知道,這個建議可是他拿出來的,那麽積極,又是命令文館出麵請示,又是集合宗室動員,就是這件事情的大拿。按理,他帶頭向皇太極行下跪禮立誓,應該首當其衝。可是,事與願違,薩哈廉出了問題,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他病倒了。

薩哈廉病得很嚴重,皇太極十分惦念,多次派人前往探視,並勸他不要上火;薩哈廉感激萬分,一次次表達歉意,君臣之間你來我往,分外融洽。當薩哈廉病重的消息傳到皇太極那裏時,皇太極不顧群臣諫阻,執意到薩哈廉床前看望。

薩哈廉激動萬分,想要起來向皇太極行禮,卻沒有能夠實現,他很快就病逝了。皇太極淚流滿麵,哽咽難言,他下達了一個意外的決定:為薩哈廉輟朝3日,朝廷給他舉辦了隆重的喪禮。

都服了

皇太極不讓代善立誓,那是假的,是一種計策。他要看看代善的反應怎麽樣。代善豈能不知道,他知道皇太極的厲害,所以,也就知道該怎麽做了。

所以曆史資料中,記載了皇太極與代善的一段互動話題:

代善說:“大汗這麽照顧我,不讓我立誓;可是,我如果不立誓,那不會犯錯誤嗎?大汗放心,即使我立誓,也不會幹預政事,違背大汗的意願。”代善的一番話,等於向皇太極做了保證,絕對不搗亂。

皇太極心領神會道:“我怎麽能怪你呢?怎麽能不讓你參與政事呢?我是怕你太勞累,才叫你免去立誓的。”君臣之間這個客套,說了一些雲山霧罩的話之後,皇太極最終的目的是要代善下跪立誓,經過代善這通表態,目的達到了。

於是,皇太極終於站出來說出了心裏話,《清太宗實錄》中這樣記錄了皇太極的心聲:“若皆修身盟誓,則願就位。”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你們都服了,我就可以稱帝了。

大家看著皇太極,知道了他想要什麽,那就給他吧。可是,怎麽立誓呢?皇太極說出了標準,共兩條:一是內容,不用說從前的過錯,過去的就過去了,既往不咎;隻寫明今後怎麽辦就行了,這是態度問題,是立場問題。二是方式,要求每個人在大汗麵前焚香下跪,宣讀誓文,然後舉火燒掉。

程序大家都知道了,隻等這一天的早日到來。天聰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愛新覺羅家族的宗室貝勒們對天盟誓,誓言如下:

“此後若於汗前起不良之念者,雖非躬為作亂,倘知兄弟輩有作亂而隱匿不首者,及汗所議國事,歸而告於妻子及閑散員役者,思布間諜流言者,天地誅之,奪其紀算。”

這番話,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是清朝宗室對自己違背皇太極意願之後的詛咒,通過這種方式,斷掉“反叛者”的退路。皇太極力圖達到這個目的。

代善首先立誓,他從幾個方麵表決心,比如背叛大汗,比如心口不一,比如散播謠言,比如泄露機密,等等,最終的結果就是四個字“遭殃死去”。

接下來,大家魚貫而入,有阿巴泰,有濟爾哈朗,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此外,杜度、嶽托、豪格等都紛紛立誓,內容大同小異。

這個時候,蒙古等外藩貝勒也在盛京,他們找到代善等說:“大汗功德隆盛,四海臣服,今天又獲得了傳國玉璽,應該稱帝了。”《清太宗實錄》中記載了這一史實,細分析,外藩貝勒的勸進,應該是皇太極等授意的。因為,接下來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皇太極看到大家“統一”了思想,還想做得更好看一點,就別出心裁,居然想要鄰國朝鮮也表個態,支持他棄汗稱帝,他對大臣們說:“朝鮮乃兄弟之國,應與共議。”他把朝鮮當成了“兄弟”,很希望他們出麵捧場。皇太極錯了,此時的朝鮮並不認可皇太極。後來的曆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天聰十年,朝鮮使臣傲慢無禮,惹怒皇太極;在極其憤怒的情緒下,皇太極出兵征伐朝鮮。

不管怎麽樣,到這個時候,皇太極已經很滿意了,大家對他稱帝之事已經沒有任何異議,簡直就是異口同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