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

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後金與明朝相比,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基礎上,都相差甚遠。為擺脫被動局麵,皇太極開動腦筋。經過縝密思索,又一個謀略出爐,那就是“變廢為寶”。怎麽變呢?崇禎帝不要的人我要,而且,還要重用,當成至寶一樣。

收孔有德

在皇帝眼裏,最容不下的,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背叛,崇禎帝尤其不能容忍。可是,一個叫孔有德的人背叛了朝廷。

孔有德,遼東人,出身寒微,他和父親一起,由於不滿努爾哈赤的統治而反抗起義,後來,他和他的兄弟們一起投奔明朝將領毛文龍。

毛文龍雖然官做得很大,但由於他不守臣道,一度成為崇禎帝的隱患。後來,袁崇煥借機處死了他。孔有德受毛文龍的影響很深,極不規矩。他的部隊軍紀敗壞,不聽指揮,還不時騷擾地方。

舉個例子,天聰五年,皇太極圍攻大淩河,軍情告急。登州巡撫孫元化命令孔有德率部支援,孔有德帶領800名的騎兵隊伍趕到大淩河。接下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他的部隊居然嘩變了。原因有三個,一是天氣惡劣,趕上下大雨;二是饑餓難耐,沒有食品供給;三是部隊內部不合,分成兩派,有遼東派和山東派不和,由此,士兵之間產生了搶劫和火並。而孔有德呢,作為朝廷將官,居然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吳橋發動兵變,自稱“都元帥”。孔有德這種冒險的舉動,確實震動不小,他從此和明王朝成為敵對的關係。這個時候的孔有德出路在哪裏呢?要落草為寇,占山為王嗎?

孔有德並不甘心於此,接下來,他得寸進尺,居然敢於做出這樣的事情:

進攻登州,恩將仇報。登州城裏麵,有他的大恩人、巡撫孫元化,想當年,袁崇煥殺死毛文龍,孔有德被迫投奔登萊巡撫孫元化,孫元化收留了他,對他是有恩的。可是,現在,孔有德居然恩將仇報,趁他熟睡之機,襲擊府衙,俘虜了孫元化,占領了登州城。

進攻萊州,殺死朝廷命官。孔有德背叛了明朝,公開造反,不僅占領了登州城,還西進進攻萊州城。在進攻萊州的時候,孔有德多次使用詭計,欺騙朝廷:一次是詐降,欺騙總督劉守烈,表示願意投降,使其上當;二次是欺騙知府朱萬年,使其上當,趁其不備,將其殺死。氣急敗壞的孔有德還在攻打萊州城的時候,打死了山東巡撫徐從治。

至此,對於明朝來講,孔有德成為可怕的叛賊,應該被千刀萬剮的逆賊。在崇禎帝眼裏,孔有德連垃圾都不如,必除之而後快。

就是這樣一個不忠、不義、不信之徒,皇太極卻另眼相看,決定變廢為寶。他怎麽做呢?

一是收留他。走投無路的孔有德,沒有落草為寇,而是選擇投靠明朝的敵人皇太極。天聰五年,他發動登萊之變後,投靠皇太極。皇太極命令範文程妥善安置。

二是利用孔有德打擊朝鮮。孔有德投清後,皇太極充分利用他的長處,比如擅長使用大炮,比如熟中朝邊界,等等,便命令他攻擊朝鮮,防止其越境侵擾,孔有德不辱使命。

皇太極對孔有德恩禮有加,天聰七年六月,他出城十裏迎接孔有德,並賞賜大量金銀綢緞,並在崇德元年四月,對孔有德封王晉爵,賜封他為“恭順王”。

孔有德這個明朝的“垃圾”真正成為清朝的寶貝了。

後來的曆史證明皇太極是正確的。崇德元年,皇太極征伐朝鮮帶著他,充分發揮了他的長處,大獲全勝;崇德三年,進攻錦州,又帶著孔有德,連獲勝利;崇德八年,又跟隨皇太極攻取中後所和前屯衛。

孔有德這個大明的“垃圾”,被皇太極變廢為寶了。

再收二將

要說皇太極變廢為寶的能力就是很強,在接收孔有德之後,皇太極又先後接收了兩個明朝的叛將,一個是耿仲明,一個是尚可喜。

耿仲明(1604年—1649年),字雲台,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於遼東蓋州衛,崇禎初為登州參將,毛文龍舊部。

耿仲明既在明朝做官,又與明朝結下了仇怨。結怨的原因是他的弟弟耿仲裕被明朝將領黃龍殺死。實際上,耿仲裕被殺是咎由自取,他擅自提取了總兵黃龍羈押的犯人,並殘忍地打斷了他的腿,還命人割掉了他的耳朵和鼻子。

讓耿仲明背叛明朝的原因,還是明朝官場的不作為。天聰五年,當他奉命與孔有德一起抵擋皇太極的八旗軍時,身處困境,等待救援。這個時候,明朝將領之間互相推諉,援軍不至,糧餉不至。耿仲明憤怒滿懷,使他對明朝失去了信心。

當然,耿仲明背叛明朝,還是受到了孔有德的影響,與孔有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配合孔有德,作為內應,拿下登州,使孔有德有了自己叛明後的根據地。如果沒有他的幫助,孔有德很難攻下登州。

還有,耿仲明壯大了孔有德的勢力。當時,孔有德剛剛造反,勢力薄弱,尤其是缺乏作戰工具。為此,耿仲明策劃了一個計策,向明朝將領,自己的好友孫應龍撒謊,稱已經殺死了叛將孔有德,並砍下了他的腦袋。孫應龍不知有詐,命使者率領2000人乘坐大戰船前往,等到水城的城門開了之後,明朝的使者進入城裏,耿仲明率軍殺出,斬獲了明朝使者,圍殲了他的部眾,得到了明軍的大型戰船,並且組成了水師。這為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降清朝積累了重要資本。

天聰七年五月,耿仲明跟隨孔有德一起投奔皇太極,皇太極如獲至寶。皇太極深知,耿仲明毛病滿身,比如貪財,他曾經被屬下彈劾,孔有德就曾經彈劾過他。但是,皇太極不計小節,信任並放手使用耿仲明。崇德元年,冊封耿仲明為“懷順王”,以後的日子裏,無論出師伐明,還是征戰朝鮮,耿仲明都率軍出戰,成為皇太極心目中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

接下來是尚可喜。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

尚可喜投奔皇太極,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自身在明朝遇到了危險。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後,黃龍接替了他。可是,崇禎六年,孔有德幫助皇太極征伐黃龍,黃龍自殺身亡,崇禎帝派沈世奎接替總兵。沈世奎聽信小人讒言,誣陷尚可喜勾結叛軍,導致軍事失利。這件事,給尚可喜以很大的刺激,感覺到自己已經走投無路。

還有一點,就是他的家人在皇太極手裏。《清史稿》記載:“攻旅順時,獲可喜戚屬二十七人。”這些人是尚可喜的至親,他們在皇太極的手裏,使他產生了投降皇太極的意願。

皇太極非常重視尚可喜,他對人說:“尚可喜不是為了安逸的生活才投靠我們的,這是天意使然。”此話一出,尚可喜投降皇太極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天聰八年四月,尚可喜正式投誠。皇太極為他設置了隆重的場麵,迎接他的到來。《清史稿》記載:“四月,可喜入朝,上迎十裏外。”皇太極出城十裏相迎,並賞賜了大量奇珍異寶,同時,把他的家屬也全部完璧歸趙。

尚可喜太感動了。《清史稿》記載:“可喜遙行五拜禮,進至上前再拜,抱上膝以見。”尚可喜畢恭畢敬,心甘情願地下跪,拜見,甚至於抱著皇太極的膝蓋。

皇太極的目的達到了,他非常欣慰,崇德元年,封尚可喜為“智順王”。尚可喜跟隨皇太極征伐朝鮮,作戰錦州,屢立戰功。

收背主之人

皇太極所收的明朝將領,有一個人最難理解,這個人曾經與皇太極有殺父之仇,也與皇太極有背叛欺詐之嫌,皇太極的王公大臣因此認為不能收留他。可是,皇太極卻傾心於他,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一年不行,就等十年,最終,他終於投入了皇太極的懷抱。這個人就是祖大壽。

祖大壽(?—1656年),字複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人,明朝將領。祖大壽原籍安徽,遷居遼東之後,世代居住在這裏,成為遼東的名門望族。

毫無疑問,祖大壽有功於明朝。他在天命十一年,與努爾哈赤的交戰中,利用挖地穴的辦法,使用先進的紅衣大炮,打敗了八旗兵,並炮中努爾哈赤,取得了寧遠大捷。祖大壽也因此而備受世人矚目,官職升至副總兵。

然而,祖大壽卻是一個典型的背主之人。

首先,他背叛了明朝的崇禎皇帝。

對於祖大壽,崇禎皇帝可謂竭力籠絡。尤其是崇禎元年,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明朝重用祖大壽,提升他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朝廷寄予厚望。隨著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錦州諸城。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崇禎皇帝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

可是,祖大壽對崇禎帝卻懷有二心,他曾多次背叛崇禎帝。

最早的一次是袁崇煥被捕入獄後,作為他的部下,祖大壽懼怕株連,而率軍出走。《清史稿》記載:“大壽在側股栗,懼並誅,出,遂帥所部東走,毀山海關出,遠近大震。”從這段史料中,我們看出祖大壽是個沒有擔當的人。他的主子袁崇煥蒙冤身陷囹圄,他不是挺身而出,或積極營救,而是擔心自己的性命。同時,他居然想背叛朝廷,帶兵潛逃,淪為流寇。幸虧崇禎帝及時采取了措施,命令袁崇煥在獄中寫信招撫,才沒有越走越遠。

第二次是大淩河保衛戰失敗後,叛明降清。天聰五年,皇太極決定先拔下大淩河這可釘子,為拿下錦州做好準備。當時,總兵祖大壽鎮守大淩河。其實,祖大壽早有準備,大淩河的城防非常堅固,皇太極要攻下大淩河非常困難。為此,皇太極采用了很多技巧和戰術:

一是圍而不戰。大淩河城不僅城池堅固,而且士氣高漲,城內盡三萬兵民眾誌成城。麵對這種局麵,皇太極下令隻可包圍,不可硬攻。蜂擁而至的八旗兵從四麵八方把大淩河團團圍住,等待時機。

二是使用新式武器。之前,努爾哈赤寧遠之敗,就是因為武器落後,八旗兵強攻寧遠失利。這次,皇太極吸取了教訓,使用了先進的大炮,據統計有40門,提高了作戰能力。

三是兵不厭詐。為了引誘祖大壽出城迎戰,皇太極使用計策,將很多八旗兵偽裝成明朝的援兵,引誘祖大壽出城迎接,結果可想而知。祖大壽多次吃虧,嚇得不敢出城。

四是預設埋伏。這是皇太極最擅長的作戰技巧,他指示八旗兵在明軍路經之處,預設埋伏圈,一旦進入,便全殲之。明朝的援兵大都敗在了皇太極的埋伏圈中。

五是剛柔相濟。皇太極一麵對祖大壽展開強大的軍事攻勢,使其損兵折將,缺糧斷草;同時,展開強大的政治攻勢,皇太極不斷給祖大壽寫信,曉以利害,給以利益。皇太極甚至給祖大壽作檢討,檢討清軍在遼東殺害漢民的過錯,並下保證,今後不會再犯。

最主要的,大淩河內已經糧草斷絕,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祖大壽決定向皇太極投降。祖大壽先殺死了不願投降的副將何可綱,之後便帶領39名屬下,向皇太極投降。

祖大壽第三次背主是崇德七年。祖大壽大淩河投降皇太極之後,出爾反爾,逃往錦州之後,繼續為明朝鎮守邊關。崇德四年開始,皇太極征伐鬆錦,再次與祖大壽交鋒。

明朝重要將領洪承疇投降清朝之後,祖大壽駐守的錦州危在旦夕,又一次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祖大壽走投無路,在三月初八親率部眾開城出降。

其次,祖大壽也一度背叛了皇太極。

皇太極非常重視祖大壽,當大淩河戰事快結束的時候,走投無路的祖大壽接受投降條件,皇太極依然欣喜若狂,率領文武百官祭天盟誓,設大宴款待祖大壽;並且與祖大壽發誓:“有違此盟,天必譴之。”意思是如果背叛對方,必遭天譴。

然而,祖大壽以妻子在錦州為由,要求回到錦州。皇太極答應了他,還與祖大壽一起策劃了戰敗逃往錦州的鬧劇。

毫無疑問,皇太極對祖大壽是真誠相待的。可是,令皇太極意想不到的是,祖大壽背叛了他,當他返回錦州的時候,居然一去不返,蒙騙了崇禎帝的眼睛,繼續得到明朝的重用,鎮守錦州,與皇太極對峙。為此,皇太極還遭到朝臣的質疑,批評他“昧於知人”。

至此,祖大壽不僅背叛了崇禎帝,也背叛了皇太極,背叛了皇太極對他的信任,是個典型的背主之人。

可是,皇太極並沒有計較這些,他想的是大局,是如何爭取明朝將領,讓他們為奪取全國的政權而獻計出力。

所以,皇太極耐心等待著,耐心勸導著,希望有一天祖大壽能夠投降歸清。這一等就是十年,從崇禎四年(1631年)大淩河之戰,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錦州之戰,期間整整過去了10年的時間,皇太極等了10年,終於等來了祖大壽的投降。

麵對曾經背叛過自己的祖大壽,皇太極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爾背我為爾主,為爾妻子宗族耳。朕嚐語內院諸臣,謂祖大壽必不能死,後且複降,然朕決不加誅。往事已畢,自後能竭力事朕則善矣。”

皇太極說的再清楚不過了,之所以不殺祖大壽,就是為了利用他,取其所長,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