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平浪靜的“甄嬛們”

大型電視連續劇《甄嬛傳》持續熱播,都走出國門了,這是好事。大家在看電視劇的同時,了解宮廷史,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感謝這部電視劇。大家在觀看《甄嬛傳》的時候,看到其中的很多劇情,尤其是後妃之間所謂宮鬥的情景,幾乎無處不在。曆史上雍正帝的後宮真的是這樣的嗎?

答案是“不”。我們查閱了大量史料,依據檔案材料,分析清宮十二帝的後宮,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結論,那就是:雍正帝的後宮是一片風平浪靜的,而且,表現得出奇地安靜。

那我們不妨對比一下,為什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有大妃阿巴亥之寵,因為她年輕漂亮,12歲嫁給了已經43歲的努爾哈赤,又生了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一時間成為寵冠後宮的主人,引來當時汗王其她妃嬪的嫉妒;同時,引起了當時四大貝勒的不安,主要是,懼怕大妃將來擁子自重,爭奪皇權,最終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大妃遭到不幸的結局——殉葬,《清皇室四譜》記載“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殂,明日,大妃以身殉,或曰大妃之殉為太祖遺命,諸子執而逼之乃死,年三十有七。”這其實上一次很厲害的宮鬥事件。

皇太極時期,出現了宸妃海蘭珠之寵,《清史稿》記載:“妃有寵於太宗,生子,為大赦。”皇太極太喜歡這個女人了,當他稱帝五宮並建時,有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這五個宮殿,隻有宸妃海蘭珠居住的東宮關雎宮最有感情色彩,它夾雜進了皇太極特殊的感情色彩。這使我想起了《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來,皇太極把她安排在東宮,並命名為關雎宮,那是一種特殊的感情在起作用。甚至於宸妃即將病逝之際,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皇太極都不顧一切的趕回來,在得知宸妃已經去世的消息之後,皇太極當場昏厥過去。這種難得的情感如果發生在普通人家,那簡直是太難能可貴了。可惜了,發生在皇家。皇太極這麽寵愛宸妃,真是“三千寵愛於一身”,在後宮裏麵,就很難避免宮鬥了。果然,皇太極去世,多年積累的矛盾爆發,發生了激烈的皇權之爭,好多有實力的王爺都想繼承大位。當時,最想做皇帝的是多爾袞,多羅郡王阿達禮對多爾袞說:“王正大位,我當從王。”(《東華錄》),此外,代善、阿濟格、多鐸、豪哥等也盯上了皇位,內亂一觸即發。最終結果,各方妥協,擁立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

順治帝是後宮最不平靜的了。先是,順治十年,福臨以“誌意不協,廢為靜妃”(《清皇室四譜》),廢掉皇後。接著,又企圖廢掉第二位皇後,幸虧孝莊太後的極力阻止,才沒有發生二次廢後事件。可是,後來順治十三年,董鄂妃的入宮,順治帝眼睛為之一亮,使得後宮天平陡然失衡,《清史稿》記載:“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後宮從此掀起軒然大波。

康熙帝的後宮先是原配皇後孝誠仁皇後之寵,超越一切,但是,康熙帝是一個素質很高的天子,懂得後妃不易,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平衡,總算是沒有發生大的風浪。可是,他的那些皇子們可太不平靜了,互相不服氣,爭奪皇儲。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爭位,曆史上稱之為“九子奪嫡”。“九子”分別為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他的皇二子允礽最使他心力費盡,雖然精心培養,卻不得不廢掉,康熙四十七年,“以罪廢,拘係於鹹安宮”(《清皇室四譜》),五十一年,再廢太子。兩度廢立事件,後宮內,展開爭奪皇儲大戰。皇子們的爭鬥,使得康熙帝心力交瘁,耗盡了精氣神,身體從此每況愈下。

雍正帝之後的乾隆帝,發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那就是他的烏喇那拉皇後被廢事件,被廢原因,在《軍機處檔》中記載了犯人嚴譄的口供:“人家都說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納皇後不依,因此挺觸,將頭發剪去。”這件事震動了朝野,《清皇室四譜》載:“三十年正月隨駕東巡,以故自行翦發,忤上旨。三十一年丙戌七月十四日,崩,詔以皇貴妃禮葬。”這也改變了乾隆帝的人生,因為皇後的被廢,就使得他的皇儲不得不重新考慮人選,這是最折磨人的事情。

嘉慶朝,嘉慶帝在世的時候,後宮倒也相安無事,可是,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立了一個女人做了皇後,這個女人就是鈕祜祿氏,但是,嘉慶帝卻沒有立她的兒子做太子,這就為以後留下了禍患。果然,就在嘉慶二十五年,顒琰暴亡於避暑山莊,由誰來繼承皇位,成為當時眾人矚目的焦點。因為健在的皇太後鈕祜祿氏生有兩個優秀的皇子綿愷和綿忻,她何嚐不想自己的親生子繼承帝位呢?所以,著名清史專家楊珍老師考證,當時,尚在圓明園的孝和太後存有私心,並不想輕易讓旻寧即位,這樣,一場皇位爭奪大戰一觸即發,是機警過人的旻寧搶占了先機,先發製人,強迫太後下旨,擁戴旻寧即位,搶先奪得了帝位。

道光帝在儲君還沒有確定之前,首鼠兩端的時候,在皇宮裏,道光二十年發生了孝全皇後暴亡的事件,《清宮詞》有:“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此詩原注為:“孝全皇後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中“隱秘”二字,道出了宮鬥的神秘性。其時孝和太後尚在,家法森嚴,宣宗(道光)亦不敢違命也。有人考證,正是鹹豐帝的生母孝全皇後企圖毒死其他的皇子,來保證親生子順利即位,發生的惡性事件,最終,孝全皇後被太後欲以家法處死。可是,孝全皇後不想死,太後便指使宮女在皇後門前日夜哭泣,逼得孝全皇後走投無路,便投繯自盡。

鹹豐朝,大家恐怕就清楚了,鹹豐帝在世的時候,曾經發生過懿貴妃爭寵後宮的事件,也發生過懿貴妃那拉氏與肅順等人的權力之爭。關於這一點兒,後來慈禧為自己辯白,說並沒幹預朝政,《清宮述聞》記載:“我十八歲入宮,文宗顯皇帝在宮內辦事時,必敬謹侍立,不敢旁窺,一無所曉。”把自己說的太無辜了啊。最終,卻在鹹豐帝病逝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北京政變”,殺了載垣、端華、肅順,逮捕了五大臣,慈禧奪得大權,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

在同治朝,有皇後阿魯特氏和慧妃富察氏之爭,也有慈安太後與慈禧太後權利之爭,期間夾雜著議政王奕訢與皇帝的權利鬥爭。同治帝去世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被逼身亡。

光緒朝先有光緒七年的慈安太後暴亡事件,據考證為慈禧所害,接著有光緒帝皇後葉赫那拉氏和珍妃他他拉氏之爭,期間,光緒帝得寵的珍妃在光緒二十年被“褫衣廷杖”,打入冷宮,光緒二十六年,被慈禧推入井中淹死,等等。

總結後,我們發現,恰恰是雍正帝在位的十三年中,後宮一片風平浪靜。為什麽這麽說呢?

第一,沒有發生明顯的宮鬥事件。宮鬥事件,包括後妃與後妃之間,包括不同等級的嬪禦之間。我們觀看《甄嬛傳》,看到最多的是那些後妃們之間的勾心鬥角,幾乎無處不在,到處是宮鬥。我們常人理解一定很難免,一群女人侍奉一個男人,難免會發生爭寵鬥爭。低級的吃高級的醋,平級的吃得寵的醋,互相之間爭鬥不斷。可是,這種爭鬥的最終結果,往往是很嚴重的,甚至是震驚朝野的大事件。所以,會在各種典籍中加以記載,比如《清實錄》、《起居注》等,會有記錄。退一步講,出於忌諱,皇帝會篡改檔案,並不記錄這些事件;但是,也會在其他的資料,或民間筆記中透漏出一鱗半爪,總有一點兒線索會留下來。以往的好多事件都是這樣的。比如,順治帝廢後事件的內幕和細節,就在《朝鮮李朝實錄》中被揭露出來,乾隆帝廢後原因,卻在鮮為人知的《軍機處檔》有所披露。可是,關於雍正帝後宮的妃嬪之間宮鬥事件,卻真的沒有一點兒線索,無論官書或是私人筆記,均不見記載。

第二,沒有發生明顯的儲位之爭。儲位之爭,是最令皇帝頭疼也最揪心的事情。在《甄嬛傳》中也會有所涉及。康熙朝發生了很多爭奪皇儲的大事件,比如,康熙帝兩廢皇太子事件,比如康熙帝八子胤禩結成黨羽,覬覦儲位等等,已經讓精明的康熙大帝心力交瘁了。雍正帝何嚐不曉,他是親曆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可是,那是皇家的血脈之間互相廝殺的結果,是雍正帝最最不想看到這種殘忍的事件,再發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於是,雍正帝想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秘密立儲。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中秋節剛過,雍正帝趕忙下旨:“今朕將此事親書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雍正朝起居注冊》)

但是,有人可能會說,雍正朝也發生了雍正帝“殺子”的事件,被殺掉的是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時,原因是他在爭奪皇儲。《清皇室四譜》記載:“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說的就是弘時被雍正帝狠心開除宗籍,甚至最終被殺死。那麽,這裏有一個疑問,弘時何以知道雍正帝所立皇儲不是自己,而冒然行動,被皇父處死了呢?史學家列舉了幾個事例,比如,在雍正元年,康熙帝頭周年之際,雍正帝派遣自己屬意的弘曆,也就是乾隆帝前往代替皇帝祭祀,向世人暴露了自己秘密立儲的人選;第二年,康熙帝二周年之際,雍正帝再次派出了弘曆前往景陵祭祀,就更加證實了弘時的擔心。因而,弘時鋌而走險,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惹惱了父皇。但是,也有史學家證實,並不是雍正帝真正處死了弘時,其史料依據是:

一、《宮中檔雍正朝奏折》中允祿的奏折,裏麵提到弘時被雍正帝處罰後,“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而並非處死了他,之後,由於弘時自己心境不佳,僅僅過了一年半,就抑鬱而亡。屬於自然死亡。

二、《大義覺迷錄》中,曾靜曾指責雍正帝有謀父、逼母、弑兄、屠弟種種不仁不義之事,卻沒有提到殺子,如果有的話,曾靜豈能客氣?是一定要寫進去的。

三、《清史稿》中記載:“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絲毫沒有提到處死的事。如果是被處死的話,民國年間修訂的《清史稿》不會隱而不記。

四、大史學家孟森先生在《海寧陳家》中指出:“夫年少放縱,行事不謹,語頗渾淪,何至處死?”提出了質疑。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弘時的死,應該是自然死亡,大家把他的死和雍正帝的政敵胤禩、胤禟之死聯係在一起,雖然振振有詞,但是,確實缺乏曆史證據。

在這裏,我們看一下,雍正帝的後宮之中,那些甄嬛們是和平相處的,並沒有發生後妃間的宮鬥。同時,也沒有皇子間的儲位之爭,難道不是風平浪靜嗎?

可是,大家一定會問,都是皇帝,為什麽雍正帝的後宮會這麽平靜呢?我們還是用資料和曆史事件來說明:

一是雍正帝的後宮相對簡單,是非少。最關鍵的就是他的後妃很少。按照清宮規定,皇帝的後宮要分八個等級: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每個等級都有定數,比如皇後和皇貴妃都是一位,但是貴妃以下就不是一位了,尤其是貴人、常在、答應就沒有定數了。所以,好色的皇帝會在後三個等級中做文章。比如康熙帝,他在冊的後妃就有55位之多,而不在冊的答應竟會高達幾百人之多。這樣的話,他的後宮裏麵就真的是後妃成群了。再比如,雍正帝的爺爺順治帝,他是在順治十八年去世的,死的時候年僅24歲,正是花樣年華,這麽小的年紀,我們統計他的後宮,從皇後到低下的格格,竟然有32位之多。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帝就更不用說,在冊的就有41位之多,還有很多南巡帶來的漢女,由於沒有生育而未被記錄在檔。那麽,雍正帝到底有多少後妃呢?按照檔案記錄,有較為詳盡資料的僅有10位,其中皇後兩位,皇貴妃兩位,妃子三位,嬪一位,貴人兩位,其她的有常在、格格等,要麽記錄暫付闕如,要麽語焉不詳。

當然了,後妃少,他的子女就不會太多。雍正帝一生之中有皇子10人,公主4人。而在這10個皇子之中,隻有4個存活下來,其他6個都早殤了。

大家想一想,很少的後妃,皇子又不是很多,他的後宮相對來講是很簡單的,因為人少是非就一定會少。這是其一。

二是雍正帝非常勤政,很少留戀後宮之中。雍正帝的勤政是最有名的,他是中國曆史上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大概在清朝諸帝中,他是名列前茅的了。《甄嬛傳》裏也反複出現這樣的鏡頭,說:“皇帝又十幾天沒有臨幸後妃了,太後要過問了。”這種渲染是符合曆史史實的。雍正帝最可稱道的就是他的勤政。他對朝臣的奏章,事無巨細,都要一一批閱答複,沒有哪一個皇帝可以與之匹敵。《大義覺迷錄》記載:“無一時不切於寤寐,無一事不竭其周詳,不惜勞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殫一心以慰黎庶之願。”所以,我們統計,他批閱的奏章很多:雍正元年,批閱了10498件,每天批閱29個奏章;雍正二年,批閱了13327件,每天批閱37個文件。所以,他在《大義覺迷錄》中說:“自朝至夕,披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諭數人,日不下千萬言。”大家看出來了,雍正帝就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也難怪他很少留戀後宮了。試想,皇帝鮮去後宮,大家都一樣,還有什麽大的矛盾產生呢?

三是雍正帝心力不濟,不想後宮之事。年輕的時候,胤禛一直致力於儲位之爭,直到康熙帝病逝,角逐儲位成功,做了皇帝,還要致力於清除異己的艱難鬥爭,勞心之事,自不必多說。他由於樹敵太多,有政敵,甚至由於皇位之爭,發生了兄弟相殘,等等。雍正帝雖然心力強悍,心理素質好,但是,如果他真的背負了幾條性命,他也一定會心神不寧的。《大義覺迷錄》有許多“心力交瘁”“憂煩不遑”“不遑寢食”“夜難成寐”這樣的記載。看來,雍正帝自己都認為他整日生活在巨大的心理陰影之中,心理壓力極大。所以,他深感心力不濟,也就很少想到後宮之事了。

四是雍正帝的信仰,影響了他的私欲。雍正帝有兩個重要的信仰,一信佛教,二信道教。先說信佛。雍正帝在藩邸的時候,就信奉佛教。舉個例子,他曾找個和尚叫做正修的,代替他出家做主持,這個人自稱“四和尚”。雍正帝不僅信奉佛教,還自稱為“野僧”。《清世宗禦製詩文集》這樣記載:“垂裳宇內一閑客,不衲人間個野僧”。他自嘲自己是一個不著僧人服裝的和尚,所以,他自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表明自己不出家但修行,其目的很明顯,是個障眼法,迷惑人們,表明自己與世無爭,不會爭奪儲位。再說信奉道教,即位前,雍正帝就曾謀求武夷山道士為其算命,測試自己的命運。即位後,他更是篤信不疑。經常與白雲觀道士往來,還把道士賈士芳、張太虛、王定乾等人養在禁苑,為其修煉,並煉丹治病。他曾做過一首詩,名為《燒丹》:“鉛砂和藥物,鬆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清世宗禦製詩文集》)。雍正不僅篤信道教,還喜食道士們煉的丹濟。他深信這些丹濟可以長生不老,因而,不僅自己吃,還不時賞給寵臣們吃。可以想見,雍正帝對佛教和道教的篤信,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對後宮的態度,誠如他自己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雍正帝編纂《悅心集》)這已經是很超脫的話了。

五是雍正帝嚴苛和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那些甄嬛們噤若寒蟬。他有弑父、逼母、謀兄、弑弟、殺子嫌疑。先說弑父。曾靜在供詞中說:“皇上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崩了駕”(《大義覺迷錄》)。雖然,現在一直沒有結論,但是,康熙之死和雍正即位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說法,不管怎麽樣,雍正帝弑父的嫌疑,在短時間內排除還很困難。次說逼母。雍正帝的母親烏雅氏,一生生了6個孩子,是康熙帝所有後妃中生育最多的。應該說她的身體一直是不錯的。那麽,這裏說他逼母,主要的證據是《大義覺迷錄》記載:“皇上令九貝子往西寧去見活佛,太後說,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來,太後甚怒,就撞死了。”死得很突然,是說太後之死,是被雍正帝逼迫自殺身亡的。《九朝東華錄》記載:“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後病,二十三日醜刻,皇太後崩。”這麽快的時間,皇太後就死去,真是太蹊蹺了。關鍵是,這還在康熙帝的大喪期間。再說謀兄。雍正帝的兄長是大阿哥允禔、皇次子允礽、皇三子胤祉。大阿哥其實在康熙朝就已經被禁錮了,雍正帝即位後,繼續禁錮,死於雍正十二年。允礽是兩立兩廢的皇太子,也是在康熙朝就被圈禁起來了,不過是雍正帝即位後,繼續圈禁,並把他遷出北京,在城外圈禁。三人中,隻有允祉是雍正帝即位後處置的哥哥。《清皇室四譜》記載:“雍正八年五月,論罪八款,削爵,拘禁於景山永安亭。”其實是雍正帝最喜愛的允祥病逝後,允祉由於表現不太悲傷,遭到雍正帝懲戒:“怡親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懷嫉忌,並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清史稿》),這明顯不合常理,屬於雍正帝打擊異己的行為。最後說弑弟。雍正帝有好多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有兩位可說是被他殺害的。一個是八弟允禩。允禩由於生母出身為辛者庫賤奴,故而年少時就很努力,深得父皇喜愛。雍正即位,四年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三月初四日,命胤禩改名為“阿其那”(豬或不要臉的意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見諸王大臣,曆數胤禩、胤禟等罪,六月初一日,雍正將胤禩、胤禟之罪狀頒示全國,議胤禩罪狀四十款,九月初八日,胤禩亦因嘔病卒於監所。看得出來,雍正帝在僅僅8個月的時間裏,就處死了允禩。難怪允禩妻子早就有所預料:“慮不免首領耳!”(《雍正朝起居注》)就是擔心將來會被砍頭的意思。二是九弟允禟。允禟是皇八子黨,他善騎射,好結交,性聰敏,身體好。他堅決支持允禩爭奪皇位,是八哥的鐵杆粉絲,也就因此結怨於胤禛。對於允禟的懲治,也是從雍正四年開始的,四年三月,其名被改為“塞思黑”,意為狗或討厭鬼。四月,胤禟身縛三條鐵鎖,由西北押解赴京,已經是很淒慘的了。走到中途奉旨,留住保定,就地被圈禁高牆,論罪二十七款,備受**,八月二十七日,“以腹疾卒於幽所。”肯定是被害死的了。所以,雍正帝這種狠虐的性格特征,對自己的同胞兄弟尚且如此,是不可能不對後妃產生影響的,和這樣一個狠虐的丈夫生活在一起,隻有小心謹慎,甚至戰戰兢兢,誰還敢於鋌而走險呢?因為,一旦事發,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被處死。就這樣,雍正帝的後宮裏麵,那些多事的或規矩的甄嬛們,一律三緘其口,豈敢亂來!

講到這裏,大家似乎明白了,《甄嬛傳》中所描述的雍正帝後宮是鮮少宮鬥的,由於雍正帝的自身原因,尤其是他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後宮一片肅然,安靜的就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樣。但是,我們並不因為這一點兒,就會影響到對“甄嬛”的喜愛,因為她揭示了一個鮮活的後宮生活,因為她使我們認識到,甄嬛可能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了雍正帝後宮的後妃現象,可以說,甄嬛這個藝術造型,集合了雍正後宮的所有後妃元素,大家可能對那些甄嬛們更加感興趣,更想走近她們。那麽,雍正帝後宮的甄嬛們的真麵目到底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