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是個非常自負的皇帝,尤其到晚年,他回顧自己一生的赫赫功績,自詡為“十全老人”。其實他所指的“十全”,是他的“十全武功”,也就是他的十次重大軍事行動。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爾喀再次侵入西藏,清政府命福康安率兵入藏,大敗廓爾喀兵。第二年五月,廓爾喀請降。當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回憶他即位後57年間,對邊疆地區的十大軍事行動,作《十全記》以紀其事。按照乾隆帝自己的認識,十全武功是:兩平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平金川之役,平台林爽文起義,對緬甸之役,對安南之役,兩平廓爾喀之役。

兩平準噶爾

乾隆十年(1745),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部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政權而內訌,紛爭不斷。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軍在阿睦爾撒納領軍下出兵伊犁。五月,占領伊犁,平定達瓦齊勢力。隨後,清廷晉封阿睦爾撒納親王爵,但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他於1755年八月發動叛亂。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派兆惠領兵平叛,恰逢準噶爾遭受天花瘟疫,死者無數。阿睦爾撒納戰敗,逃往沙俄後,亦染天花病死,至此,清軍完全控製了天山南北兩路。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

大小和卓之亂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領霍集占兄弟發動的叛亂。大、小和卓是兩位著名的伊斯蘭教領袖,二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發動叛亂,試圖脫離清朝的控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軍打敗了叛軍。大小和卓逃奔巴達克山。清軍派人與當地部族交涉,巴達克山部族首領執殺大小和卓,把屍首送交清朝。此役,清王朝統一了西域,命名為“新疆”。從此,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乾隆二十七年(1762),設伊犁將軍,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兩平金川之役

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清廷對四川省的大、小金川地方土司進行了兩次重要作戰。大金川位於大渡河上遊,小金川地處大金川東南。兩地山巒起伏,地勢險要。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出兵攻掠革布什劄和明正兩土司地區。十三年清廷派兵幹預,莎羅奔起兵反叛,清廷先後令四川總督張廣泗、大學士傅恒、提督嶽鍾琪率軍攻大金川,莎羅奔於次年正月戰敗歸降。乾隆三十六年春,大金土司索諾木和小金土司僧格桑再次叛亂,清廷命大學士溫福率軍出戰,清軍潰敗,溫福戰死。乾隆帝再命阿桂為定西將軍,明亮、豐伸額為副將軍,率師征討。經過5年的拉鋸戰,清廷耗費了大量銀兩,終於在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叛亂。戰後,清廷廢除了兩金川的土司製,設廳委官,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統治。

平台林爽文起義

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十一月,台灣彰化地區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20餘裏的大裏杙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3000人,攻破台灣北部眾多城池,成為台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起義。

清廷先後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閩浙總督常青,陝甘總督福康安領兵渡台鎮壓。乾隆五十三年(1788)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押往北京,以律定罪,被淩遲處死。

對緬甸之役

乾隆三十年(1765),緬甸軍隊開始不斷侵入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廷不斷用兵:雲貴總督劉藻兵敗自殺;雲貴總督楊應琚冒功自盡;兵部尚書兼雲貴總督明瑞兵敗陣亡。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恒為經略,再次征緬,清軍因不適應當地氣候而損失慘重,故而班師返回。

乾隆80大壽時,緬甸國王主動派使者祝壽進貢,要求恢複通商和冊封,乾隆即冊封,恢複貿易,中緬紛爭結束。

對安南之役

清乾隆五十二年,廣南王國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直搗其首都東京。安南國王黎維祁請求清政府幹涉。乾隆帝派兩廣總督孫士毅、雲南提督烏率兵進攻。阮文惠並不願與清朝為敵,派使者“齎表入貢”。乾隆五十五年(1792),阮文惠親自到北京祝賀乾隆帝的八十壽辰,乾隆帝封他為安南國王。

兩平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爾喀攻擊清朝,清朝派巴忠前往談判,巴忠辦事不利,未能履行允諾,廓爾喀兵再次進攻,巴忠自殺。乾隆五十七年(1792),福康安率兵反擊廓爾喀,大敗廓軍。不久,廓爾喀與清朝議和,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製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乾隆帝對自己的十次邊疆戰事,十分自滿。晚年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其實,史學家對乾隆帝這十場戰爭,評價各有褒貶。有的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有的是無端幹涉,有的則純屬勞民傷財之舉,不值得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