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康熙帝的隨葬珍寶九龍玉杯

康熙大帝一生很精明,開啟了康乾盛世,被人們稱之為“千年一帝”。可是,他自己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死後多年,他所埋葬的景陵被盜掘,康熙帝後妃被人拋棺揚屍,狼狽以及。他的景陵為什麽會被人盜掘?

原來,康熙帝生前做了一件糊塗事,那就是在他臨死之前,把一件稀世珍寶九龍玉杯帶進了棺材之中,才招來了滅頂之災。

康熙生前是不喝白酒的,認為喝酒最容易誤事,因而自己不喝白酒,也不主張大臣喝白酒。但是,他卻十分喜歡一件寶貝,叫九龍玉杯,相傳其玉名叫溫涼玉,在嚴冬臘月用手一摸是溫和的,酷暑炎夏用手一摸是清涼的,斟滿了酒不燙自溫,酒裏如果有毒,玉色就會變黑。杯體白壁無瑕,透明細膩,工藝精巧,玲瓏剔透。這隻玉杯為長方體形,高3厘米,寬4厘米,長6厘米。杯子一側有把手,上麵伏著一條龍,龍嘴正好銜著杯沿,做吸水狀。杯子的四角上各雕有二龍戲珠一對。另外杯蓋上還有九條暗龍。每當斟滿了酒,杯中則出現九條明龍與九條暗龍上下翻騰,嬉鬧於江海之中,堪稱無價之寶……這樣就招來了江洋大盜楊香武三盜九龍玉杯,使得這個杯子名聲更大了。清朝滅亡後,尤其是1928年孫殿英盜陵事件後,一些盜匪就紛紛盯上了康熙的景陵,目的就是為了盜開景陵地宮,得到這件稀世之珍。

盜匪中就有土匪頭子王紹義和張盡忠。我們在遵化市公安局查到了1951年審理盜掘景陵案的檔案。1951年3月在遵化縣人民政府、人民法院的判決書中(刑字第76號)這樣記載:“王紹義,男,56歲,薊縣大平安村人……1945年日寇投降後,和叛徒張盡忠同謀,策動平穀、興隆、馬蘭峪一帶民兵、幹部、慣匪和落後群眾千餘人,盜掘清陵……判處該犯死刑”。河北省人民法院唐山區分院隨後下達命令(法刑審字第667號),核實了該犯的死刑,隨即下達了執行死刑的命令。

張盡忠,清東陵西溝村人,經曆比較複雜,當過兵,打過日本人,也當過土匪。1945年主持盜掘景陵,第二年逃往北平被捕。1948年,北平中級法院對其進行了審理,存有審理專檔(第2056號)。之後,張盡忠死在羈押的獄中。

這群土匪進入地宮之後,王紹義交代,他命令砸開那個最大的棺材,認為那個一定是康熙的棺材。兩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揮舞著斧頭劈向棺材,根本劈不開。於是,找來了一把大鋸,奮力鋸棺,就在將要打開的一刹那,從棺材之中居然噴出一團大火,這團火就像一個圓球一樣竄出來,直接撲向兩個人,很快就燒壞了他們的臉和身上的衣服,嚇得他們趕緊扔下大鋸。而當他們第二次再用斧劈棺的時候,居然再次噴出火來,又燒壞了盜賊的臉。難道是機關暗器嗎?我們查到遵化市公安局的檔案,王紹義在審理時這樣供述:“這時很緊張,拿槍的人把裏外門口全都把著,當時聽到棺材裏麵噴出火來,鬧得大家很驚慌……”看來,康熙的棺材中真的噴出火來了。

雖說從康熙的棺材中噴出的這股奇火,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團。但是,不管怎麽樣,這群土匪還是相當興奮,他們沒有想到,六具大棺材裏麵充滿了寶物。康熙的五位後妃不是出身名門,就是家境殷實,有的是好東西隨葬。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九龍玉杯。其他寶貝有玉器、金器、各色寶石等,應有盡有,當時盜匪們興奮得都瘋狂了。

除了九龍玉杯之外,還有好多珍貴之物。張盡忠在北平被捕後,“當場搜出金龍一條,長一尺多,拿在手中全身會動,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是由康熙的景陵盜出的。”據王紹義交代,“盜出的珍寶很多,他和張盡忠分的最多,大部分賣掉了,其中有一件康熙的鼻煙壺在馬蘭峪的集市上才賣了2鬥玉米,一件玉如意賣了5鬥玉米………”

價值連城的珍寶九龍玉杯最終被人盜走。空空****的地宮中,留下的隻是那些被砸壞的四道石門,康熙與後妃們的破碎屍骨以及拆散的棺材板,統統被盜匪殘忍地扔到深深的積水之中,慘狀不堪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