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皇太極死後葬昭陵

昭陵,位於沈陽城北10華裏處,滿語叫“額爾登額蒙安”。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後妃的合葬墓。因為昭陵位在沈陽市區之北,故俗稱“北陵”。

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陵名的含義多有爭論,但經過專家考證,多為附會之意。其實,“昭”字有彰明、顯揚之意,陵名取用“昭”字,不過在告訴後世皇太極的文武功德,永誌不忘。昭陵的風水有許多美麗的傳說,那麽,這塊風水寶地是誰所選?在康熙四年發生的一樁公案中,發現昭陵風水係欽天監官員杜如預、楊宏量所選。

昭陵的後寶山與眾不同。按常理,帝王陵寢一定要有一座來脈清晰的後山為靠,它是陵寢風水的根基。可是,昭陵的選址,卻缺少一座靠山,因為它建在一塊平坦的土地上。

為了彌補不足,清廷想盡了辦法。直到順治八年,剛親政不久的福臨決定為昭陵堆一座後靠山,同時,封其山名曰“隆業山”,寓意大清江山興隆昌盛。

堆置起來的隆業山長115丈,高6.1丈,方向取子山午向。山上結九峰,左右各四,其兩端各向南彎曲,形如彎月,勢若臥龍,形勢優美而又不失壯麗,符合完美的風水理論。

由於隆業山屬人造山,就需用大量黃土來培堆。於是,清廷調集大批人力,從外地源源不斷運來土石,車拉肩扛,一派繁忙的工地景象。盡管如此,由於隆業山乃人造山,其堅固性能較之自然石山遜色很多,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已低矮了許多。

昭陵的陵園麵積廣大,檔案記載東起二台子,西至小韓屯,北起台子,南到保安寺。其四至南北、東西各達15華裏,總麵積達50平方公裏。

昭陵興建於崇德八年,皇太極梓宮於同年九月移至陵寢暫安。順治六年(1649)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後崩,第二年梓宮移至昭陵,與皇太極合葬。順治八年(1651)昭陵竣工,也就在這一年,將人工堆砌起來的昭陵靠山封為隆業山,意寓大清江山事業興旺昌盛。

昭陵的建築洋洋大觀,使人目不暇接。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自南而北,其建築高低錯落,搭配有致。各個建築的式樣和努爾哈赤的福陵略無二致。

隻是昭陵隆恩殿較之關內外諸陵,在其建築用料上,獨具匠心,很值得一提。大殿台基正門簷下,鋪有一塊珍貴的翡翠石料。這塊石料長約2米,寬1米,呈淡黃色,半透明,其內雜有淡綠及白色斑塊。這塊名貴的石料,曾是祭陵人跪拜行禮的地方。當年,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都在這塊石上向殿內主位行禮。《陪都紀略》中有一首詩記下了這塊石頭:

翡翠玉拜石,當年國富修。

美玉非為寶,一善壯宏猷。

昭陵地宮內,葬有清王朝的第2位帝王,即清太宗皇太極和他的孝端文皇後。由於沿襲滿族在關外的火化習俗,昭陵地宮中葬有兩壇骨灰。

皇太極在位17年中,有後妃15位,皇子11人,公主14位。其中,皇後2位,繼妃以上5位,側妃2位,庶妃6位。他的另外一位皇後孝莊文皇後死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和皇太極合葬,而是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內。其他的十幾位妃嬪,則一律葬在了昭陵妃園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