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太宗皇太極 一 皇太極生平

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地是費阿拉城。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親為葉赫部酋長楊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即孝慈高皇後。

皇太極出生時,正是其父努爾哈赤征戰南北,草創大業的艱難歲月。他十幾歲時,就能幫父親料理家業。他聰敏機智,又細心過人,深得父親的信賴。大金國建立後,皇太極與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被立為“四大貝勒”。皇太極掌控正白、鑲白兩旗,參與大汗國的重大政治和軍事決策。

皇太極驍勇善戰,又足智多謀,在著名的薩爾滸戰役中,他身先士卒,盡顯軍事才幹,倍受其父的信賴和宗族內部高層的推崇,他在愛新覺羅家族中繼承人的地位已初步確立。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崩後,皇太極在眾王的推舉下,於九月一日繼承汗位,改年號為“天聰”。

皇太極繼位後,一麵加緊改革以往的製度,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一麵調整對臨近蒙古、朝鮮的策略,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攻打明政權,以便最後奪取天下。

皇太極首先采取的是緩解其與漢人的矛盾,改革對漢民的高壓政策。如:嚴格製止滿族官員擅自勒索漢人財物,減少漢人的勞役負擔,用漢官管理漢人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其次,皇太極調整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加強了中央集權。如,仿照明製度建立六部,設立八大臣、十六大臣與諸王貝勒共同議政,削弱了原有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的權力,從而確立了皇太極一人獨尊的局麵。

對臨近地區政權的政策調整,也是他鞏固實力的重大舉措。首先是對蒙古,采用“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策略,對蒙古各部施以不同的辦法。采取友善通婚和饋贈的辦法,拉攏科爾沁部、喀爾喀部,而對察哈爾林丹汗部則采用武力征服。最後,使蒙古十六部全部歸順。

對於朝鮮,由於其一直附屬明政權,皇太極便決定武力征服,分別於天聰二年、崇德元年兩次用兵朝鮮,迫使朝鮮國王與之訂立君臣之盟,稱臣納貢。

進一步完善八旗製度。皇太極出於政治的考慮,先後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一方麵擴充了八旗組織,一方麵又以軍政合一的形式,將兩個八旗組織控製在自己手中,滿、蒙、漢聯合專政的局麵初步形成。

部署完這些,皇太極認為征服明王朝的時機已經成熟。早在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就率大軍,進入明朝腹地,攻下薊州、三河、順義,逼進通州;同時,又攻占了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天聰五年、八年,又不斷在遼東與明軍激戰,取得勝利。

天聰九年,皇太極獲元傳國玉璽,這使他大喜過望,認為是天賜良機與他。於是,他去掉汗號,建立清王朝,年號“崇德”。

崇德初年,他主要軍事行動是打擊明王朝。不斷用兵,不斷取得勝利。崇德四年,在錦州戰役中,俘獲明將洪承疇,明13萬大軍覆沒殆盡,皇太極取得了軍事上的重大勝利,為進軍關內,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清寧宮“無疾而崩”,享年52歲。諡號全稱為“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太宗在位17年,有後妃14位,皇子11人,公主14位。其中,皇後2位,繼妃以上5位,側妃2位,庶妃5位。後宮秩序雛形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