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努爾哈赤死後葬福陵

努爾哈赤死後,被葬在沈陽城東20裏的天柱山,稱為福陵,因在沈陽之東,也稱之為東陵。

福陵肇建於天聰三年(1629年),初稱太祖陵或先汗陵,規模龐大,氣勢不凡。

福陵的風水,曆來為清代統治者所推崇。它背靠輝山、興隆嶺,前臨渾河。輝山在沈陽地區是最高的山峰,海拔達到265.8米,係長白山餘脈。興隆嶺則在輝山之前,東北、西南走向。渾河發源於吉林納林窩集,蜿蜒到沈陽,在遼陽與太子河交匯。就是這樣一處風水寶地,被皇太極相中。皇太極派出的風水師經過反複驗看,相中了城東20裏處的石嘴頭山,稱這裏“川縈山拱,佳氣鬱蔥”,於是,擇定吉日起建山陵。直到順治八年,清王朝考慮到太祖乃清王朝的奠基人,具有不世之功,於是,改封石嘴頭山名為天柱山,寓意福陵有如巨柱擎天,支撐大清江山萬代不衰。

福陵占地遼闊,周圍達2960丈,方圓20裏。同時,為了保證陵區安全,防止百姓進入陵區,還在其周邊設立青樁、白樁、紅樁,並設立了防範嚴密的保護組織,確保陵區絕對安全。

福陵的建築,經過曆朝的修建和完善,洋洋大觀,很有氣勢。其建築格局也分兩個區。

大紅門外區,是陵寢的接引區,是從渾河北岸至大紅門,其建築原有圓唇、津牆、引河、東西下馬碑、下馬石牌坊、華表、獅、紅樓等,如今,這些建築已十不存五。僅存的建築,主要有下馬石牌坊、大紅門、神道、石像生、華表、一百單八蹬、大碑樓等。在大碑樓兩側,還有一些附屬性建築,東有茶膳房、果房,西有省牲亭、滌品房、齊班房等建築,均為3間,是為祭陵時製作祭品之所和八旗兵丁值宿的班房。

方城區,是福陵的核心區域,因其院牆是方形而命名。方城區實際上分兩部分,南半部為祭祀區域,是活人活動的主要場所,帝王將相們在此處向陵主行禮。北半部為寶頂區域,努爾哈赤等墓主人就安息在寶頂之下的地宮之中。這一區域的主要建築有:隆恩門、角樓、隆恩殿、東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門、石祭台、明樓、寶頂和地宮。

福陵的墓裏到底埋葬了幾個人,史家曆來爭論不休,並無定論。其主要原因一是年代久遠,沒有留下信史資料;二是福陵幾經變化,其地宮內的墓主也發生過遷進或遷出。但是,不管怎樣,應當肯定的是有3位人物葬在地宮之內的,即太祖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後、大妃烏喇那拉氏。寶**是三壇骨灰,有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後、大妃烏喇那拉氏三人。

努爾哈赤共有後妃17人。除去合葬在福陵的孝慈高皇後、大妃阿巴亥之外,其餘的妃嬪大多葬在壽康妃園寢。壽康妃園寢,又稱太妃墳,是福陵的妃園寢。營建於康熙初年,在福陵之右的陵堡村附近。壽康妃園寢曆經磨難。光緒三十一年(1905)二月二十一日,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開戰,俄軍占據福陵,日軍向太妃墳靠攏,俄軍猛轟,由於日軍炮火的猛烈還擊,太妃園寢被夷為平地,守陵官兵、陵戶多被重傷,陵寢隻剩3座墳丘。近幾十年,墳丘亦被平毀,如今已很難確定建築的具體方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