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推出考舉製

長孫琳也是知道,李恪這次出征又把西突厥可汗打死了,王帳也被燒了。

她心中對李恪的偏見在消失,那種欽佩感不斷上湧,文武雙全,確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子。

現在看來,當日在李恪身上的那盆髒水,真的顯得極為可笑,明明隻要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事情不是李恪幹的,卻還是讓李恪承擔了責任。

但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子,被汙蔑奸殺大臣女,然後自斷和李世民的關係,到了涼州不過兩三個月,征服了吐穀渾,又殺了突厥可汗。

這樣出色的李恪,又怎麽會去做奸殺大臣女的事呢?

不過長孫琳心裏不是沒有疑惑,她最疑惑的就是,李恪手中的軍隊是哪來的。

軍隊不比謀士,一兩個人,目標很小,容易躲藏。李恪現在手裏的軍隊,已經有十萬了,這麽大的數目,不可能不被李世民發現。

所以,長孫琳非常想要知道,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麽,但是想到李恪連楊妃都推脫,直說以後會告訴她。

既然李恪都這麽說了,長孫琳也不會再找事,專門再問李恪,關於這些軍隊的事。

長孫琳扶著李恪來到榻前,幫著李恪把衣服鞋子脫了,想到楊妃說的話,有些猶豫,但最後還是下定了決心。

既然已經確定,就是李恪了,想走也走不了,那不如早點決斷。

長孫琳就寬衣解帶,並肩和李恪躺在一張**,腦子裏迷迷糊糊,一直在亂想些事情,連自己什麽時候睡著的都不知道。

第二天早晨,李恪醒來後,就感覺自己身上有些不對,低頭一看,竟然是長孫琳把腿和胳膊搭在了自己身上。

李恪有些頭疼,這到底是怎麽回事,昨天他一時高興,喝了不少酒,還沒回到寢宮,就已經醉了過去。

可是眼前的長孫琳……

這是她已經不再打算給自己找麻煩的做法吧。

李恪一時之間也理不清頭緒,就隻好悄默默的起身,生怕驚動了長孫琳,李恪確實沒有做好真的麵對長孫琳當自己王妃的準備。

本來已經做好準備了,可是大婚之日的那件醜事,以及後麵的種種發展,讓雙方的關係勢同水火。

現在關係不尷不尬的,說白了,李恪也不想每天對著一個冷美人,看似有趣,實則很是膩歪。

李恪讓邊上的襲人幫著穿好了衣服,洗了把臉,就步履匆匆的走出了寢宮,從背後看,還有些像是落荒而逃了呢。

到了王宮的一處暖閣,李恪吩咐下去,讓人把李優、荀漢、岑文本三人請來議政。

李恪又讓人泡好茶,就坐在主位上,慢慢等著他們三人的到來。

很快,這三位就聯樣趕到暖閣,先是行了一禮,算是見過李恪,也是正式的把主從定好。

之前李恪總是腳步匆匆,這樣的程序,其實也都沒走。

李恪等到他們做好這些,就開始詢問,最近的吐穀渾境內的大事。

李優做了個簡單的匯報,就目前李恪聽到的情況來說,吐穀渾算是真的被李恪完整的拿了下來。

隨後,李恪本還想問些別的,就看到李優臉色嚴肅,說道。

“殿下,我想請殿下開國。”

李恪有些訝異,好奇的問道。

“這是三位先生共同的意見嗎?”

李優三人對視一眼,齊齊點頭,這確實是他們三個商量過的,畢竟這不是什麽小事,他們私底下還是要商議一下的。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無成。李恪開國的事情,實際上是比較急迫的。

吐穀渾不可能一直在大唐的一個皇子下統治,必須要建立李恪自己的國家、製度等等,這也是為了方便封賞,畢竟隻有做主公的地位高了,手底下的人們才好封爵。

李優自己可能對這些沒什麽概念,說到底他骨子裏還是一個現代人,對這種彎彎繞繞一竅不通。

李恪想了下,他眼前的這三位大才,一致認為李恪應該開國了,李恪自然不會覺得這有什麽問題,就開口說道。

“那國號這些怎麽定?”

岑文本站出來了,說道。

“按照古例,國號一般都是跟君王的經曆相關的,比如隋朝,就是因為隋文帝曾經當過隨國公,後來立國,就用了隨當國號,隻是隨字不太吉利,就用了‘隋’這個當國號。”

“可是若真要這麽選,殿下應該就隻有一個選擇了,定國號為蜀,但是這個國號,地域性實在太強,不利於在吐穀渾的統治。”

李恪想了想,覺得不如就用後來的‘明’當自己的國號吧,也不加大字,隻是‘明’而已。

日月昭昭為明,李恪也希望自己未來的日子裏能讓明帝國永遠籠罩在日月的照耀下。

隨後,李優和荀漢認真的和李恪交流了下,開國大典的事,這讓李恪更為不耐煩了,這事我壓根不懂,找我有啥用,看著做算了。

於是李恪就直接放任他們三人為之,他們的忠誠也都是有保障的,李恪可一點也不擔心他們作亂。

隨後,李恪也說了自己這段時間的一個設想,專門針對現在吐穀渾官吏不夠用的情況。

李恪把科舉製和後世的公考結合了下,打算推出考舉製,考的東西也不是什麽儒家經典,而是真正治國要用到的東西,比如數算,比如農牧學,等等。

要說李恪的想法也沒啥問題,因為他把入試的門檻拉得很低,隻要識字,都可以報名,至於考不考得過就另說了。

這也是受限於現在吐穀渾地區沒有真正的漢家讀書人,隻能放低標準。

另外,李恪還有一個意圖,打破官吏相對固定的曆史局麵。

但凡考舉通過,李恪就會讓給他們安排一個位比較低的位置,真正實現‘官由吏出’,“猛將必發於卒伍,宰相必起於州郡。”

說實在的,吐穀渾也是有著自己的妙處的。

要是在中原,這事可沒那麽容易成吧,恐怕李恪剛說出來,就有大量人口反對。

可是吐穀渾有一樣,是大唐所不具備的優點,他這沒有門閥政治,或者說世家大族。

原本還算是比較先進的世家大族們,為了後人的官路亨通,不斷地反對科舉製。

不過在吐穀渾,那些原來的王公貴族,大多也就是自持武力,和那群文人沒有幹係,平白少了很多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