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胡雪岩的“首善”之舉

“胡大善人”

胡雪岩做生意時,也不忘多做善事,他常說:“我們做生意賺了錢,要做好事。我們做好事,就是求市麵平靜。”

他說到做到。他對於行善做好事,總是盡量去做,從不吝嗇,而且做的都是利於平民百姓的實實在在的好事。

胡雪岩湖州的大興絲行一開張,七月裏他便到了湖州。

一到湖州,他就讓絲行“檔手”李儀做一件利於百姓的好事:這時正是七月中旬,“秋老虎”肆虐,絲行要在自己店前向路人施藥、施茶,而且當天就開始做。李儀了解老板的脾氣,做事要又快又好,要舍得花錢,於是當天就在大興絲行門前擺出了一座木架子,上麵放了兩隻可裝一擔水的茶缸,裝滿茶水加上清火敗毒的藥料,茶缸旁邊放上一個安了柄的竹筒當茶杯,路人可以隨意飲用。另外,他還派人在絲行門上貼上廣告,上寫“本行敬送辟瘟丹、諸葛行軍散,請內洽索取”。如此一來,絲行門前人頭攢動,上午就送出去一百多包辟瘟丹,兩百多瓶諸葛行軍散。絲行“檔手”李儀很是擔心,一怕如此下來花費太多,要維持下去很難,二怕前來討藥的人太多,絲行生意都沒法做了。

但胡雪岩卻堅持這麽做。他知道,施茶施藥是件實惠的好事,開始了就要堅持下去,再說一來絲也基本上收完了,生意不會受大影響,二來前來討藥的人雖多,但花不了多少錢。再說,丹藥要多了也沒用,討過藥的人會不好意思再來討,施藥的第一天人當然多,過兩天人會慢慢變少的。

事實上,胡雪岩堅持施茶、送藥,成了他的絲行收絲時節不可缺少的一項,後來連他的藥店也這樣做了。而且不僅如此,他還做了許多其他好事,比如在饑荒戰亂年景發米票、設粥場,隆冬之時舍棺材、施棉衣……江浙一帶的人都喊他為“胡大善人”。

施惠與人

浙江氣候適宜,有著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我國主要的藥材產地之一,元胡、浙貝、白芍、白術、玄參、麥冬、鬱金和**便是浙江省有名的“浙八味”,浙八味杭州城郊鄉村都有種植,並以品質優良成為曆代皇家禦醫所采用的藥材。由於自身條件優越,早在南宋時期,杭州的中醫藥比其他地方發展得快,光中藥材就出產達70餘種,官方設立“惠民和劑藥局”,主要目的是收集醫家和民間驗方製成丸、散等成藥出售,並把藥方編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把所治病症和配藥的方法都寫了下來。在中國人文傳統中,“困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為人處世的良言,而從醫製藥以救死扶傷是社會上受人尊重的職業。胡雪岩身處醫藥業發達的杭州,自然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麵,從鹹豐到光緒,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以及中外戰爭不斷,每打一仗,不知死多少人,加上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各地瘟疫盛行。鹹豐元年(1851年)清代人口超過4億,比嘉慶十六年(1811年)增長15.3%,年平均增長率為4.7%,可是在光緒元年(1875年),人口銳減到3.2億,處於負增長,這都是疫病和戰亂的後果。胡雪岩看到這一切,決定救民於水火。早在清軍鎮壓太平軍和出關西征時,他便請來江浙名醫研製出“胡氏避瘟丹”、“八寶紅靈丹”、“諸葛行軍散”等藥品,把這些藥給曾國藩、左宗棠軍營及災區陝甘豫晉各省藩署。一打完仗,“討取填門,即遠省寄書之藥者目不暇接”,為了能更好的施藥救人,胡雪岩決定開辦藥號。胡雪岩亂世之中開藥店隻不過想做好事,

想開藥店賺錢,卻是不可能的,原因何在?亂世之中,瘟疫不斷,戰爭不斷,死傷無數,

百姓流離失所,水土不服,風餐露宿,極易染病,這些都需吃藥。然而亂世流離,有錢的又有幾個?所以亂世之中行醫者不敢開門行醫,害怕自己賠本。

這些道理胡雪岩都明白。但為了解救受苦的黎民百姓,賠本也高興,於是下令各地錢莊,另設醫鋪,有錢少收錢,沒錢的也能看病拿藥。

而且胡雪岩還同綠營、湘軍立下協議,軍隊要藥隻需本錢,然後由他帶人去召集名醫、購買原料,配成金創藥之類,再送往軍營。曾國藩知道後,感動地說:“胡雪岩對國家的忠心,比老夫強多了。”

太平天國運動後,恢複了科舉考試,天下士子雲集天府,進行科舉考試,胡雪岩又給士子們送去各種藥品、補品。因為每年考試期間,由於士子們長途跋涉,又天天苦讀至深夜,得病的人很多。胡氏這樣做,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當然,也受到考官、士子們交口稱讚,許多人向他道謝。

胡雪岩派人答謝道:“不必言謝,你們都是國家的棟梁,胡某為國著想,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而已。”

也有人說,胡雪岩的這些舉動是為了求一個好的形象,為他自己做宣傳。事實上,胡氏的這些舉動效果也的確不錯。

比如他開藥店進行義診,天下人都聽說,浙江有個“胡善人”;他為軍營送藥,獲得曾國藩的誇獎,而使他成為忠義之士;他為應考的士子送補品,天下士子都很感動,朝廷更是為此賞他二品官銜。

錢江義渡

胡雪岩的家鄉有條錢塘江,舊時又稱羅刹江、浙江和之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也是東南名川。它發源於皖、浙、贛交界處,匯入杭州灣。黃山以下幹流屯溪至梅城段稱新安江,富春江是從梅城至浦陽江口,浦陽江口至澉浦便被稱為錢塘江。錢塘江主要支流有浦陽江、蘭江、曹娥江。

100多年以來,杭州江幹到蕭山西興的江麵寬達十餘裏。每到春秋多雨的時候,上遊水流湍急、疾駛直下,加上海潮從鱉子門湧入,形成氣勢磅礴、洶湧澎湃的“錢塘潮”。急流海潮匯集在一起又使得錢塘江的水文異常複雜,江中流沙多變,因此這一段被航旅稱為最凶險的一段。晚清時,錢江兩岸的人們過江還主要靠漁舟,出門還得選個天氣好、無風無浪的好日子。有人要渡江,家中親人為了保平安,都先求神祭祖。不過,即使是這樣,也經常出現事故。

為了幫助錢江兩岸旅客能順利渡江,胡雪岩為辦錢江義渡捐銀10萬兩,並說:“此事不做則罷,做必一勞永逸,至少能受益五十至百年。”

關於創辦義渡的起因,《胡慶餘堂:中藥文化國寶》一書中朱成方的《功自心誠,利從義來》一文中便有記載:

當時,杭州錢塘江上並沒有修建橋梁,浙江紹興、金華等“上八府”一帶的人要到杭州,需在西興乘船到望江門上岸。而當時的葉種德藥店正好座落在望江門直街上,所以生意特別好。而胡慶餘堂則設在河坊街大井巷,接待的大多是杭嘉湖等“下三府”顧客,“上八府”的顧客都被葉種德藥店搶走。

胡雪岩曾親自到碼頭調查過,一位船工說:“要讓上八府的人改道進杭城,你要先把碼頭搬去!”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胡雪岩從碼頭回來,便有了好辦法。

他沿江實地考察,發現從西興上船渡江,航程大,江上風浪大,並不安全。胡雪岩選擇了三廊廟附近江道較窄之處,在此投資興建碼頭,讓“上八府人”改道由彭樓進城。

碼頭修好以後,胡雪岩又出資造了幾艘大型渡船,人、車、牲畜都能載。而且過江不收錢,又快又穩又省錢,上八府的人自然願意。這一來,胡慶餘堂拉來了上八府顧客,上八府的旅客也改道由鼓樓進城了。這樣一來,胡慶餘堂的地理劣勢轉為優勢了,葉種德堂的生意自此一落千丈。錢江義渡真可謂“一石三鳥”之舉。

胡雪岩創設義渡後,又設有躉船,以便過客待渡。渡船每天開約10餘次,一般顧客不收錢,隻有幹苦力的人渡河必須要幫船夫服役。由於設義渡大家都從中受惠,幹苦力的也願意出一份力。錢江義渡還設有救生船,遇有風高浪急時,渡船停駛,救生船便掛上紅旗,巡遊江中。若有船隻遭遇不測,不管風浪多急都要飛快去救援。

錢江義渡的開辦讓胡雪岩名聲遠揚,而且義渡便利了“上八府”與“下三府”的聯係,客觀上使商業貿易進一步繁榮,也大大有利於胡雪岩的生意。

善後賑撫

連年戰爭使浙江滿目瘡痍。為了使戰後杭州盡快恢複,左宗棠收複杭州後,選派員紳“設立賑撫局,收養難民,掩埋屍骸,並招商開市”。胡雪岩便是他的一個重要棋子。他負責賑撫局務,設立難民局、粥廠、義塾、善堂、醫局,修複名勝寺院,整修道路,設立掩埋局,收斂城鄉暴骸數十萬具,並把這些屍體分別安葬在嶽王廟左裏許及淨慈寺右數十大塚。

胡雪岩還恢複戰中停止使用的“牛車”。牛車是根據水沙而設的一種交通工具。早先,錢塘江水深沙少,船隻幾乎可以直接航行到蕭山西興。後來,東岸江水漲漫,形成數裏水沙,每當潮至,沙土沒水,潮退後又有淤泥阻礙道路。窮人家的婦女沒錢雇轎,隻好郼過泥沙,道路十分艱難,時常還有陷踝沒頂的危險。此時,胡雪岩恢複工捐設牛車,讓百姓免受潮沼之苦,大大方便了他們。

1871年(同治十年),直隸發生水災,胡雪岩捐製1.5萬件棉衣,並捐籽種、牛具、銀一萬兩。由於天津一帶發生澇災,籽種不齊,胡又續捐足製錢一萬串,解決了泄水籽種的需要。

1877年(光緒三年),陝西幹旱,許多人處在饑餓邊緣,胡雪岩初擬捐白米1.5萬石、銀2萬兩裝運到漢口再轉運入陝。左宗棠認為路途遙遠,不好轉運,要他改捐銀兩3萬兩,最後胡雪岩為賑陝西旱災捐了5萬兩。

除了這些好事,胡雪岩還曾捐輸江蘇沐陽縣賑務製錢3萬串;捐輸山東白米5000石、賑銀2萬兩、製錢3100串,勸捐棉衣3萬件;捐輸河南、山西賑銀各1.5萬兩。

這隻不過是胡雪岩捐輸賑災的一小部分,據1878年(光緒四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的《胡光墉請予恩濟片》,根據胡雪岩呈報捐贈款項,估計已達20萬兩白銀,他捐運西征軍的地道藥材還沒算在內。

左宗棠正是利用胡雪岩捐賑的功績才能為自己爭取到黃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