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擁有四個基本點,曾國藩官升二品,飛升之快本朝尚無第二人

唐鑒離京城時,曾國藩和倭仁等一幫理學名流,還有不少大臣及湖南老鄉們,將唐鑒送到離京三十裏的驛館。

在內心,曾國藩真的不舍得唐鑒離開,有唐鑒在,他好歹有一棵大樹可以乘涼,對於理學的知識,隨時上門求教。而且與唐鑒他們交往,心情非常舒暢,不像在穆彰阿的麵前那樣受拘謹。

唐鑒告老回鄉之後,曾國藩雖然已是文淵閣直閣事,正四品官,可他還是鬱悶了一陣子,偶爾與倭仁他們聚會,談論理學一些問題,可是總感覺沒有原來那麽親切了,莫名其妙地就有了一些隔閡。

曾國藩很快明白過來,這問題出在哪裏,原來唐鑒在京的時候,倭仁不敢強出頭,凡事都以唐鑒為首,如今唐鑒離開了,他身為大理寺卿,又是京師理學的重要支柱,所以就開始嘚瑟起來了,對待其他人的時候,儼然一副理學宗師的模樣。

原先和大家都是亦師亦友,現在卻把自己抬高了,那還沒有隔閡嗎?既然有了隔閡,那就少見麵,即使見麵,場麵上的禮節該做的做,意思一下就行。

再說了,曾國藩在京城的老師,又不僅僅是唐鑒、倭仁和穆彰阿,還有季芝昌、吳文鎔他們呢,季芝昌雖然權力不如穆彰阿大,但也當過軍機大臣。

曾國藩從此和倭仁保持了距離,專心研究理學。他此前在唐鑒的影響下,對自己的言行嚴加修飾,立下日課(寫日記)之外,還悟出了《十居敬箴》,然後加了兩條,屬於升級版。

通過這十二條日課,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和倭仁疏遠之後,他每日做自己的功課,倒也逍遙自在。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經常在皇帝麵前行走,由於他堅持那十二條對自己的規定,所以多少給皇帝留下了一些好的印象。他三十多歲,是個四品官,這在很多人眼中,就已經相當不錯了,他的老師唐鑒滿腹學問,熬到頭發都白了,還隻是一個三品。

曾國藩是個誌氣很大的人,他不滿足,要想升官,光在皇帝麵前轉悠還不行,還得想辦法造勢。要造勢,他有辦法嗎?

當然有,他已經看上了那幫湖南的老鄉,還有翰林院的同事們。

道光皇帝是清朝一位比較有特點的皇帝。他比較平庸,能力比較差,也沒有什麽魄力;因為如此,他特別注重防範權臣,所有大權都要自己把著,生怕落到別人手裏。他之所以重用穆彰阿這樣這樣沒什麽能耐但聽話順從的人,主要是因為“慮大權旁落,必擇謹畏之士,使之佐治,故一時才臣,半遭廢斥。

也就是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遭道光皇帝另眼相看,像林則徐那種真正幹實事的,道光皇帝非常忌憚,生怕太有能耐的人,自己治不住。

這就如俗話所說,是武大郎開店,用的都是不如自己高的人。

道光皇帝自己沒有本事,也喜歡沒有本事的人。但他終究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也明白治理國家,光靠一群沒有本事的人還不行,還得用一用幾個有本事,因而在唐鑒等人的提議下,起用了林則徐。

曾國藩看懂了道光皇帝的心思,所以他在道光皇帝麵前謹慎謹言,裝成一個辦事不太精明的人,類似於“二愣子”,當然,也不能太愣,否則皇帝覺得他太平庸,也是不行的,隻是略顯笨拙,僅此而已。

對於這段經曆,曾囯藩很有感悟,他在寫給家人的信中:“……今人尚巧。辦事越巧妙,越少費力氣,越走捷徑,當然就越好。很多人辦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擇手段……今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用曾囯藩的話說,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人,有時候是很矛盾的,曾囯藩雖然崇尚笨拙,可他一生的智謀,卻機巧得很,無論那件事,擰出來仔細研究一下,都能看出大智慧來。

他在道光皇帝麵前笨拙,在穆彰阿的麵前笨拙,在同僚們麵前笨拙,可那是外表現象,因人而異,他日後組建了湘軍,在下屬們麵前,可不笨拙,比老狐狸還精明。他後來為了對付慈禧的卸磨殺驢,製造了震驚朝野的“刺馬案”,連慈禧都對他無可奈何,誰敢說他不精明?

在時機沒有成熟之前,笨拙隻是做給別人看的。

內有皇帝歡喜,外有穆彰阿撐腰,曾國藩覺得還不夠,要想升官,必須再加一把火。

曾國藩喜歡交朋友,所以他的朋友很多,另外還有年紀和他差不多但拜在他門下的人,諸如李鴻章、江忠源、彭玉麟,胡林翼等。

那時候李鴻章、江忠源、彭玉麟,胡林翼他們都沒有發跡,所以都圍在曾國藩身邊,形成一股湖南幫的勢力,彼此相互照應,說是門生,其實也不完全是。

特別是這個彭玉麟,字雪琴,祖籍安徽,在湖南長大,來到京城後,與一幫湖南人混在一起,關係很不錯,日後組建湘軍水師,被人稱為“雪帥”,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中興四大名臣。這時候的左宗棠,由於三次落第,正在老家安化當教書先生。不過他已經從好友胡林翼那裏聽到了曾國藩的大名,打算找個機會來投奔。

日後都是響當當的大人物啊!愛新覺羅家的江山,還要靠這幾個湖南人來撐著,什麽鐵帽子王,什麽八旗子弟,全都不中用。

這得歸功於曾國藩的相麵術,他會看人,知道什麽麵相的人能夠交往,什麽麵相的人會發達。彭玉麟與夫人鄒氏完婚沒多久,雖有些學識,可僅僅是個舉人的身份,來京城見世麵,尋找機遇的。上天確實給了他機會,讓他認識了曾國藩,才有了後半生的發達。所以說,有本事的人,去北京混,有多麽的重要。

曾國藩借生病痊愈的理由請客,消息很快傳了出去,由於他的名氣大,又是皇上身邊的人,所以認識和不認識的,都來了,有得是朝廷三四品官,各個衙門的都有,也有一些文化名流。原定十桌客人,結果二十桌都還多。沒關係,繼續擺上。他這次是下血本了,顯得很豪爽。

像穆彰阿那樣的大官,是不可能現身這樣的聚會的,可他是曾國藩的恩師,也派人送來了禮物,以示祝賀。

現代的人去吃宴席,都會帶上禮物,那年頭也一樣,每個人前來吃飯的,都帶著禮物。

曾國藩命人在門口貼了一張類似告示那個的條子,意思是:我隻是感謝諸位對我的關心,沒有別的意思,大家坐下來喝酒聊天就行,禮物就不收了,如果哪位非要給禮物,那就請寫一兩首詩詞,或者一副對聯,這就是我喜歡的最好禮物。

旁邊擺了一張桌子,上門筆墨紙硯,還有一個下人伺候著。

來的人一看告示,都知道曾國藩清廉,沒想到請客的時候,連禮物都不收。既然主人是這意思,那也不好拒絕啊!

這裏必須要提到了一個人,陳源袞。陳源袞是湖南人,是個老翰林,屬於在翰林院中熬到頭發花白都沒有出息的那種,但是他年紀大資格老,所以頗受眾人尊敬。

曾國藩在第一次進京考試,就在會館裏認識了陳源袞,後來進了翰林院,自然在陳源袞那裏學到了不少翰林院內的規矩,而陳源袞作為老員工,對曾國藩這個小輩非常照顧,所以兩人的私交很不錯。陳源袞喜歡吸紙煙,曾國藩一度吸食紙煙,就是跟此公學的。

中國自古有尊老愛幼的好傳統,大家一看曾國藩要讓人寫字作為賀禮,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好先寫字,還是陳源袞帶了頭:老夫先來。

就這樣,大家吃過飯,都把禮物提了回去,留下一些字畫。那都是京城名流們的墨寶啊,放到現在,隨便一幅都幾十上百萬。那時候曾國藩可沒這個想法,他隻是通過這件事,燒一把火給皇上看而已。

很快,曾國藩請客隻收字不收禮就傳遍的京城,在別人的口中成了一個笑話,可是聽在道光皇帝的耳中,絕對不是笑話:曾國藩果然沒有辜負朕的厚愛,連請客都不收禮,這樣廉潔的好官去哪裏找啊?

過完年之後,盡管曾國藩考試的成績不太理想,但皇上喜歡他,一道聖旨下來:曾國藩由於勤政好學,廉潔奉公,乃眾官之榜樣,廉政之典範,著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就這樣,三十七歲的曾國藩成了朝廷的二品大員,而此時離他通過道光皇帝的考核不過區區五年而已。飛升之快,本朝還找不到第二個人。

怎麽樣,牛吧?

相當於現在37歲就當副部長,肯定沒有啊!

也就在這一年,他的學生李鴻章順利通過了會試,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後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時,仍受業在他的門下,講求經世之學。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功,其實歸納下來,有四點。

第一點:高度自律,提高能力

任何時候,要想得到提拔,都先要讓自己有價值。曾國藩是翰林出身,像今天一樣,翰林升官最主要的還是靠考試,所以翰林最重要的仍然是學習。他拜了很多老師,學習了很多知識,最重要的是他有那十二條規定,持之以恒。

第二點:廣泛交友,拓寬人脈

在古代,通訊並不像今天這麽發達,很多消息都隻能依靠人的傳播,因此交友就顯得尤為重要。曾國藩深諳此道,他到北京之後迅速結交了一批好朋友,並樂於助人,設身處地為朋友著想。

同鄉舉人鄒興愚在北京病死,曾國藩為他料理後事並撰寫墓誌銘;摯友陳源兗大病,他甚至通宵達旦照顧身邊;好友梅霖生患病咳血,曾國藩多次請人前來診治,並出錢處理身後事。

由於曾國藩以誠待人,交友廣泛,他很快就在同鄉中脫穎而出,成為湖南官員的領袖,聲望日隆,人脈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寬。

曾國藩一生交友謹慎,非良友不交,因為剛到北京這段經曆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優秀的朋友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他們會讓你變得更加優秀。與什麽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麽樣的人生。

曾國藩還感歎說: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誌。

第三點:與上級交往,拿捏好分寸

人在官場,除了自身的能力,貴人提拔至關重要,但與上級交往的分寸更重要,搞不好就會一損俱損。

穆彰阿是道光年間最得寵的大臣,他雖然沒什麽才能,但十分愛才。他十分賞識曾國藩,在曾國藩前期的升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在與上級貴人的交往中,顯得非常聰明。他從不會去“抱大腿”,而是十分注重分寸,從不失態,完全保持在正常的走動範圍內,所以後來穆彰阿、肅順倒台,曾國藩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關係密切,但若即若離。

第四點(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得到一把手的賞識

在這四點當中,如果要說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這一點了,正所謂:“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一把手是掌控小人物命運的操盤手,隻有得到一把手的賞識,才真正算得上青雲直上。很幸運,曾國藩就得到了一把手道光皇帝的賞識。

道光皇帝是一位比較平庸的人,他自身沒什麽魄力,因此也喜歡那些老老實實的人。當時的曾國藩剛才湖南鄉下到北京,沒見過什麽世麵,一副老實巴交的麵相,而道光皇帝就很討厭那些油腔滑調的人,因此曾國藩在性格上和一把手很投緣。

進入道光皇帝的視線後,曾國藩認真工作,盡職盡責,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從不眼高手低,這給道光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曾國藩後來的升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了這四個基本點,不想發達也難哪!

當了禮部侍郎,日常工作就多了,他與皇帝見麵的時候就少了許多,有一次去見道光皇帝,見到了一人。當他看清這個人的長相時,頓時大驚。(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